一缕清风入宫廷,丹青付与濠粱崔——宋代崔白
崔白(1004-1088),中国北宋画家,字子西,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深得宋神宗赏识。
崔白是最早先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无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但其依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特色,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崔白不仅擅长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山水、人物亦精妙绝伦,更擅长写生。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
画史记载的关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熙宁年间(1069年)奉命与艾宣、丁贶、葛守昌一起为神宗皇帝画垂拱殿御扆屏风。崔白所作尤为出色,对此,神宗皇帝表示“非常满意”,并恩准崔白在画院学艺,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
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画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着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杜牧吹箫祝寿图》等传世。
经典作品欣赏
壹

《双喜图》乃其传世精品之一。图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双喜图》局部

《双喜图》局部
后人在画中树干上发现了“嘉佑辛丑年崔白笔”的题识,嘉佑辛丑是北宋仁宗嘉佑六年,正是公元1061年(宋仁宗1063年去世随后宋英宗即位但在1067年英年早逝)。
图绘秋风呼啸的旷野,枯枝折倒,残叶飘零,小草伏地,一片萧瑟之中,两禽鸟扑翅鸣叫,顶风飞来,其一刚攀在树枝上,目光俱向下,原来在残枝败草之中,有一只褐兔正回头向它们张望。双禽的鸣叫不安,不知是因为褐兔的出现惊扰了它们,还是凛冽的寒风,警示了冬的来临,它们在向褐兔传递这冬的信息?场景萧瑟寒凝,却是自然界寻常生命景象的再现,体现出画家细微的观察力,令观者回味无穷。

崔白《雄鸡傲睨图》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母鸡养雏图》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传)《沙渚凫雏图》册页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寒雀图》
《寒雀图》(崔白 卷 绢本 设色 纵25.5厘米 横101.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寒雀图》局部
《寒雀图》作品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牺入寐的景象。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憩息入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的灵动在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麻雀衬托下,显得格外浑穆恬澹,苍寒野逸。
贰





崔白在景物中发掘出诗情画意。于质朴中昭示淳美,引领一股旷野浦帆,苏轼有诗《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赞崔白:
扶桑大茧如瓮盎,天女织绡云汉上。
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
人间刀尺不敢裁,丹青付与濠粱崔。
风蒲半折寒雁起,竹间的睐横江梅。
画堂粉壁翻云幕,十里江天无处着。
好卧元龙百足楼,笑看江水拍天流。
虽然崔白花鸟画体现着放逸与“村野气”,但毕竟不大适合皇亲贵戚阶层的欣赏,也与院画的创作准则有所背离,所以尽管它打破了黄氏画风的一统局面,但当徽宗继位并执掌画院后,院体花鸟依旧回归严谨周致、秀媚妍丽的规范。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在宋画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