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见过的中国版“十二星座”,准到直击5000年现实世界!

如何理解我们头顶这片神秘的浩渺繁星?
自193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规定用88个星座覆盖全部天空,西方12星座家喻户晓,我们已习惯以古希腊天文学为基础的国际通用星空体系去洞悉天上的星星。

然而,星空的美远远不止于此。
在西方现代星座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著名的完整星空命名体系。

它虽然没有走入现代天文学的轨道,甚至失落百年有余,却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未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覆灭而被“埋葬”。
全新修订的《星空帝国(纪念版)》经历了10年创作和4年精心打磨,以崭新方式呈现了160多个原创中国星座形象、220多幅作者手绘插图的图解形式,系统揭示了中国古代星座体系的奥秘。

中国古代星座体系绝不仅仅是天文学研究和星占的工具,它广泛地涉及历史、文学、戏剧、美术、神话甚至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处处展现出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01 三垣二十八宿——“大一统”中国社会的翻版
如果说西方星座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希腊诸神,那么中国星座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展现的则是以古代帝国官吏体系和日常事物命名的283个星官(中国古人称星座为星官)。
透过《星空帝国》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完整的东方政治图景在天际徐徐展开。

整片星空被视为一个在天帝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帝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巨大的城垣:天帝执掌政务的“太微垣”,皇室居住的“紫微垣”以及百姓买卖商品的“天市垣”。

各类古代星官的形象淋漓尽现。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星官无论从“设定”、形象、背景故事来讲都堪称仙侠剧的鼻祖,而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所描绘的“世上没有的珍奇”更是直接取材于“天市垣”。

三垣之外的星空则被划分为二十八宿,它们是夜空的主宰者——月亮每天停留的居所。
由于月亮在恒星背景中“漫游”一圈要用27.32天,古人便凑了个整数28,让月亮每晚更换一个休息的地方。
28可以被4整除,这样记录月亮行走时又可以将这二十八宿分成4份,每份是一个季节,并各用一动物名字来统领整个季节,这四个动物便称为“四象”: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今很多人随口便能说出“左青龙、右白虎”之类的“专业术语”,却鲜有人知道四象起源与四季星象有关。它们与中华地域上的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四个民族一一对应,由四方星象发展成为守护天穹与大地四方的神灵,还被赋予避邪、除灾的法力,在几千年中逐步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星空的国度里,有帝王将相、后宫嫔妃、宦者仆从和军卒庶民各色人等;有灵台、离宫、车府、库楼等建筑楼阁;有田地、沟渠、仓廪、苑牧等农牧设施;有辇道、天津、附路等交通道路;有列肆、帛度等商业场所;有箕、斗、杵、臼等日常器物;有枪、棒、铁、钺等武器,也有龟、鳖、鱼、狼等动物;有植物如瓠瓜、八谷,还有自然现象如雷电、云雨……甚至连陵墓、屎厕都被一网打尽。
古代人间帝国的一切几乎都被搬到了“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帝国之中。
02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有人说,随着城市灯光逐渐淹没了夜空中的星辰,星空世界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但在过去,略具常识的人都能根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确定一天中的时辰,更有古代学者根据太阳在天空背景上的位置编制历法,确定一年四季。
翻阅《星空帝国》一书,我们可以看到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经揭示道: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成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比如在黄昏时,利用我们最为熟知的北斗七星的斗勺指向就能知晓季节: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代的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观象授时。在黎明时刻若出现房宿四星正南正北一字排开的天象,那就是农历岁首的标志,这时冻土开始解冻,最佳农事活动时刻到来。
政治家则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星占家借星象变动窥知人间福祸吉凶,萤惑守心意喻帝王的不祥之兆,史上罕见的超新星爆发有着周伯星预示国家昌盛的祥瑞典故。

此外还有玉皇大帝、文曲星、马王爷的身世之谜,二月二龙头节报东方苍龙之恩,天上东壁秘密藏书库的传奇故事,诗人笔下的璀璨星空……

星宿化身为天国诸神,星辰祭祀演变为民间节日,城市规划仿效天官布局,地上州国与天上星宿对应……穿越古今,中国星座早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星空帝国(纪念版)》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星座的丰富内涵,还辅之以丰富的恒星科普知识,既有文化色彩又不失科学性。

《星空帝国》在融合现代天文的同时让我们看到,这个看似遥远的星空世界实际上从未走出我们的视野。站在古人的肩膀之上,利用恒星进行定位,根据天体的方位来确定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当今的科学家正实现着人类追星登月的美好梦想。
03 星座是一面文化的镜子,映射着各民族独特的精神面孔
当代著名天文学家大卫·马林曾说:“星座在人类文化中的存在及其长盛不衰的事实反映了一种深层次的需要,那就是人们希望在看似混乱不堪的周围世界里——其中也包括头顶的天空——找到秩序。”
杂乱的星点勾连成熟悉的图案,神秘浩渺的星座其实已然超越实际天体,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

除了一览中国星座的前世今生,《星空帝国》中随处可见的中西星座对照,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新窗口。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同一星座,不同民族会因其迥异的文化传统赋予不同的内涵与形象。
以北半球最显著的星群——北斗七星为例:
中国人眼中这7颗星形似殷周时期的酒斗,称为北斗,但到了古希腊人那里却变成了一头大熊,玛雅人则认为那是7只金刚鹦鹉,印度人将它们视为7位智者,罗马人却把它们看作7头牛……

这便犹如一面文化的镜子,有趣地映射着各民族独特的精神面孔。
而对于我们来说,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就开始夜观星象。在约公元270年时恒星的命名系统形成,而中国星象权威文献《步天歌》的问世以及“三垣二十八宿”划分标准的确立,更使中国星象体系成熟且完备,从而塑造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
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却在近代逐渐消失于国人视野,很多人若是从未了解过中国星座的全貌,实在是一大憾事。
因此,欣赏开中国星官形象化先河的《步天图》,品读以图说星的《星空帝国》,这不仅仅是一场看尽古天文奥秘的星空之旅,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洞悉自我的精神之旅。
推荐阅读

本书以吟诵中国星象的《步天歌》为线索,配以作者创作的中国星官形象,通过图解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秘密。书中涵盖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书画碑拓等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又融合现代天文知识,既饱含文化色彩,又不失科学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是一部科普与人文相结合的佳作。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音乐有多绝?又一次被老祖宗惊艳到! (1人喜欢)
- 从李子柒身上,我看到中式生活的浪漫🥹 (1人喜欢)
- 绝美科普绘本|老祖宗笔下的星空太浪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