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上了一学期课后,自己的一些琐碎感受
不知不觉中,2021 Fall的最后一个周末,就这样过了二分之一。
得益于大部分电影制作课都是在做Project,对我而言,期末的压力并没有其他同龄学生那么大。按照计划,这个周末,应该写一篇《在美国学剪辑是怎样的体验》的。不过,今天下午和朋友的一番谈话,让我决定先把那个选题延后几天,毕竟,学期也还没真正结束嘛......
一辆没有目的地,却仍在全速前进的火车 —— 这或许是最适合概括我现状的比喻。从今年一月开始,我每学期都报满了18学分的课。按照规划,过完14天的圣诞假期后,我的整个一月都会用来上一节名为 “Zombies In Popular Meida” 的课,紧接着,无缝衔接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
之所以选了那么奇葩的一门课,是因为学校要求我们选一到两节Literature 类的课,而在“一月学期”中,唯一和Literature 有关的,就是这节 “僵尸课” ...... 一月份用来休息其实也可以,然而,我的周末已经算不上有趣,要是再加上连续30天的无所事事,emm,想想头皮都发麻。

选择在学校继续上课还有房租的因素,毕竟,无论你外出与否,约合9000多人民币的水电网账单,都会在月底如期而至。芝加哥最划算的租房合约期限是12个月,也正是这个缘故,我把下一次回国的日期,初定在了明年9月。
而至于为什么要回国一趟,这便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了。
大概是初一那年,学电影的想法开始在我脑内萌芽。老实说,如今我已经忘记了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那么“崇高”,也和艺术无关。毕竟《小时代》全集、《王牌逗王牌》... 这些烂片“票房奇迹”的背后,肯定有我的一臂之力。

就这样,学电影的想法,便从我的13岁,陪伴着我,走到了现在。今年夏天,在知乎的高考项目给一个又一个有关前程的问题做融合时,我十分庆幸,数年之前,自己便有了一个目标,并且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去追逐它。然而,这是积极时期的想法,在低落时,我曾觉得,电影只是一块遮羞布,掩盖了我在其他方面什么都做不好的事实。
当然,我是热爱创作的,而电影是目前最能让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方式,这是我选择这个专业最基本的理由。然而,随着见识增长,以及一次又一次“做不好”和“没灵感”的打击,已经没有了当初那“我要做导演”的满腔热血。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的艺术院校文凭大多分为BA 和 BFA,前者只要修够了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分便能毕业,而后者,则需要一个更明确的方向,然后去修相应的课程。在美国学电影,留下来的机率不大,而倘若修编剧的话,后面两年,你需要面对的是,寻找经纪人、工作室等在国内大概率用不上的课程。

于是,我选择了BA,然而,BA带来的坏处便是,我逐渐迷失了以后要干什么的方向。去年在国内上网课时,我以为来到了实地,大部分的烦恼都会烟飞云散。但现实是,生活中并没有那种一迈过去,一切便都会好起来的坑洞。
因为“全速前进”的关系,我大概率只用三年便能毕业。只不过,生活费少花1/4 的同时也意味着,我需要更早地对未来的就业做出思考。对了,需要思考的,还有读研与否。

在这个时候,我有了GAP 半年到一年的想法。电视台、剧组、互联网公司...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职位都体验一遍,或许是自己目前最好的选择。
有时会想,当初决定学电影,或许是个鲁莽的决定。不过,即便这样,我也并不后悔,毕竟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影的前路也没那么的狭窄。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圣诞假期,我会写一个短篇故事,并尝试申请一些排名更高的学校。将一切交给时间,听上去并不负责,然而,当看不清未来时,我们唯一可以做好的,好像就只有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