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01
2006年9月,我从非洲的赤道几内亚马拉博机场起飞,终点到巴黎,全程5个多小时,途经西北非的毛里塔尼亚及西属撒哈拉,让我从空中俯瞰了撒哈拉一回。
只见机翼下碧海黄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边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高低错落的沙漠,一边是蔚蓝色波光粼粼的大西洋。那起伏的沙丘、低凹的沙坑,在初秋的骄阳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偶尔可见骆驼队和羊群如珍珠般的散落在沙漠里,奇异的景色十分壮观和震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忆中的撒哈拉沙漠,从空中观察,风沙连片、绵延不绝,没有城市,只有几个稀少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村庄或居民点,如此荒凉的不毛之地,居然还掩盖着三毛与荷西的故事,实在令人惊叹!
撒哈拉作为地球最大的沙漠著称,面积约占整个非洲的四分之一,总面积有9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与美国差不多大。不可思议的地貌、浩瀚的沙景,总能受到旅行者的青睐,再次重温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想象着1974年的时空。当“空罐子又响起”时,我知道,是撒哈拉温柔的暖风再次吹起,给这片遥远的沙漠渲染出了奇幻的色彩,让更多人心生向往。谁能相信,小沙女会在撒哈拉的沙漠里,睡了这辈子最香甜的觉呢!

02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大荒漠”的意思。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此地也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日辐射、日照长度居世界之最。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纪录,真是个“火烧的大陆”啊。
它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非,这两部分的气候、植被以及经济文化都截然不同。北非由于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的海岸线平直,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这真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它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其形态复杂多样,既有高大的固定沙丘,也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沙丘在沙漠中,就像大海中的岛屿,像珍珠链一样,横亘在西北非的大陆。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的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撒哈拉沙漠的流动沙丘一年有移动9米的记录。沙漠西部边缘的加那利寒流,降低了气温,从而减少了对流雨,但湿度加大时则会出现雾。

撒哈拉沙漠植被整体来说是稀少的,沙漠的动物主要有眼镜蛇、小鳄鱼,西撒哈拉和绿洲上有沙鼠、跳鼠、野兔、刺猬,也有成群的绵羊和长着镰刀形角的大羚羊、马鹿和野驴,还有少量的狒狒、斑鬣狗、胡狼和沙狐。
撒哈拉沙漠的交通,过去传统上都是通过骆驼队,既缓慢、艰苦,也很危险。需冒迷路、过热、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饿死、渴死等危险,再加上还可能遭到打劫。尽管有这么多危险和困难,泛撒哈拉沙漠的商业和贸易,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03
别看这里地广人稀,寸草不生,下面却埋藏着多种贵金属矿产。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沙漠,就有极丰富的磷酸盐。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还有丰富的铁矿,闻名于世。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不毛之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虽然撒哈拉沙漠大如美国,但是它的居民不到300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0.5人。偌大的面积空无一人,但是只要瘦瘠的植被能供养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会在这世界上最艰困的环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下生存下去。
西撒哈拉(Sáhara Occidental)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滨临大西洋,与摩洛哥、毛利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相邻。该地是一个有争议地区,虽然传统上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但摩洛哥也声称拥有主权。1975年,摩洛哥组织“绿色进军”,35万名志愿者开进西撒。西班牙、摩洛哥、毛里塔尼亚三国签订《马德里协议》,1976年西班牙撤离西撒。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随即瓜分了西撒:摩洛哥占领北部17万平方公里,毛里塔尼亚占领南部9万平方公里。至2003年,联合国驻西撒特派团共257人,执行维和使命。
由于连年战乱,最终于2007年4月,摩洛哥不得已推出“西撒哈拉自治计划”。联合国派往西撒哈拉的军事观察员共300多人,由25个国家派出,担负着组织、监督西撒哈拉自决公民投票的任务。2007年9月17日,来自中国的赵京民少将在西撒哈拉首府阿尤恩,正式就任联合国西撒哈拉维和部队指挥官,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的联合国军司令。

04
人们常说:不到撒哈拉就不算到过非洲。毛里塔尼亚共有5处世界遗产,其中的阿尔金海滩国家公园,就位于西海岸上与撒哈拉沙漠的交汇之处。有科学家就说,相比于海洋和南北两极,沙漠中埋藏的价值要大得多,就比如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撒哈拉沙漠),就埋藏着古代西域36国的秘密。
1965年,美国“双子号”太空船的宇航员,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的高空上,发现撒哈拉沙漠里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它就像一只睁大的眼睛,紧盯向太空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撒哈拉之眼”。被称为全球十大最壮观的地质奇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未解之谜之一。对其成因解释:在撒哈拉沙漠的漫漫黄沙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层。经过数十万年的地壳运动,这些岩石层受到挤压被抬升,慢慢冲出黄沙露出地面。又经过无数年的风吹日晒,这些岩石慢慢被腐蚀,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凹地。但由于岩石的结构不同,被腐蚀的程度也不同,质地坚硬的岩石保留在原地,而质地柔软的岩石被腐蚀。这些被腐蚀的岩石刚好形成了3个同心圆,这个神奇的“眼睛”就出现了。
撒哈拉沙漠在中国的名气,很大原因得益于三毛曾对这里美好的描写。“每天想你一次就掉落一粒沙,于是就有了撒哈拉!”——三毛对荷西的爱情让人感叹,更让人们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的沙漠。太阳见了我,也会躲着我,它也会怕我这把爱情的火!”“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这里成了唯美与浪漫的爱情圣地。
“叮咛嘱咐,千言万语,留不住人海茫茫;山长水阔,知何处浪迹天涯?从此并肩看彩霞。”沙漠尽管在别的地方还会有,但还真不能跟撒哈拉相比!撒哈拉沙漠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更是因为有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更多的国人对此仍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