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浯江烏石林源流
“烏石林”即“浯江林”,建基于南宋景定初年(1261年左右),地處浯江入海口,是一盆地,東西寬 7公里,南北長6公里,總面積約42平方公里,分頂、下烏石,人口二萬多人。 烏石林之源 烏石林氏始祖林安,乃唐林慎思后裔,宋龍圖閣學士林安上四世孫,世居福州長樂。林安于南宋景定年間,由長樂后市村徒居漳浦縣東關外七都浯江保西徑坊,為烏石一世祖。二世林進,溯浯江而上,開拓繁衍于海雲山下,為紀念祖地福州烏石山,把聚居地稱為烏石。 三世惠英,字國贤,有七子:仙隱、仁益、義益、道益、德成、文祖、文杰。仙隱兄弟列四世。 四世開四宗 惠英長子仙隱分居苑上;次子仁益分居潭仔頭:三子義益分居檺林(大林);四子道益、六子文祖分居運頭:五子德成移居廣東:七子文杰守西徑。后商分成苑上、烏石、大林、運頭四宗,這是“四世開四宗”的由来。“烏石”本是浯江林姓四宗之一,后來“烏石林”成爲浯江林姓的總稱,烏石宗祖祠“海雲家廟”設在烏石,俗稱“烏石大廳”。 苑上萬安宗 仙隱字汝聰,生六子:應宗、應舉、應材、仲冉、原有、文真。五房原有字仲享,號質庵,生二子:濟保、真應。濟保號十三官,生子名走,字迪榮,號嘉惠,后裔傅衍苑上頂厝、下周。六世真應字添福,號十五官,生六子:光、顯、赞陽、輝、燦、二仔。長、二、四、六后裔俱無考,三房赞陽字時雍,號銘軒,后裔傅苑上下園仔、頂下角、埔仔樓、頂大厝、芹山、溪頭、下周、竹仔林、后田,又分衍寧德縣霍童鎮(渡頭)等地。五房燦字時耀,號恂庵,生二子:祥、旭,祥字元禎,號稼叟,生四子:延臣、廷文、廷舉、廷鸞,后裔衍居苑上新厝尾、社中央、祖厝邊、芹山,分行坂頂、萬安、下尖、埔尾寨、下周、西崎頭、竹仔林、白沙仔、后田。再由芹山分派石狮,廣東惠来、普寧、海豐、惠州、廣寧等處。 九世廷臣字敬候,號雲峰,嘉靖十三年(1534)歲貢、授廣東惠州府長樂訓導,生三子:松懋、德懋、功懋。後裔衍居苑上祖厝邊。德懋隨功懋遷居“頂烏石”,後裔衍居坂頂村。功懋字以谦,號竹溪,嘉靖十一年(1512)進士初授廣東莞知縣,遷四川按察副使、廣西按察使等職,在“頂烏石”建萬安樓,爲“萬安”林之由來.生二子:士宏、士弼。后裔衍居萬安、下尖、下周等村。 士宏字仁甫,號中峰,萬歷八年(1580)進士,授承天知府。 十四世守讓字仲和,后裔居埔仔樓、頂大厝,分衍芹山、霞美五社等處。 十七世維喬字松甫,號鶴栖,守讓孫。乾隆二十五年(1760)舉人,參與编修《漳州府志》。 烏石宗 四世仁益字汝亨,號嘉齋;由西徑遷居烏石潭仔頭,生三子:佛成、佛信、佛壽。長子佛成傳烏石北邊,稱“北房”,次子佛信遷居廣東海豐,三子佛壽傳鳥石南邊,稱“南房”。 五世佛成字允功,號梅軒,爲烏石北房始祖。子椿,孫普昱,曾孫柔興。柔興列八世字敦碩,號直庵,生二子,長子竦分衍前厝;次子苗,分衍后厝。 前厝稱“探花派”,祖諱竦,字廷瞻。號忍庵,生子名烽字世明,號省庵。烽生七子:維禎、維翰、維參、維則、士章、士範、士角。長子維禎傳石厝村,稱爲“大房大”。次子維翰后裔居溪邊(慎修)樓,后裔遷居石厝村。三子維參、四子維則居岩下,后裔遷居下周、后田。五子土章,嘉靖三十八年(1559)探花及第,歷任兩京國子監祭酒,以南京禮部尚書致仕,首建石碼市街。長子汝詔,萬歷十四年進士,授吏部郎中、廣東兵備道副使;次子汝諧,三子汝誌,后裔居漳浦縣城 尚書府及龍溪縣。 十五世紹祖字衣德,號丹麓,士章玄孫,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康熙三十九年舆林登虎主修《漳浦縣志》。孫凝崇字智侯,雍正元年(1723)舉人,授廣東高明知縣。 后厝稱“春齋派”,祖名諱苗,字廷謐,號謹翁,列九世,生子名渤,字世澤,號廓庵,生二子:楚、柱。楚字德春,號春齋,嘉靖三十七年(1558)舉人,授廣東雷州通判。在烏石提倡各村辦學。萬歷八年(1580)主持第三次修建烏石大廳,規模達到閩南一流水平。德春生三子:長子汝咸,居晏海樓、岩下。次子汝渙,居下周、竹仔林、白沙仔、埔尾寨、龜湖、店前等處。三子汝漸,居下坂等處。 烏石南房祖名佛壽,字允仁,號松軒,生四子,長子麟、次子受、三子忠,戍湖廣,無還。四子聪,字仕敏,號亮庵,早逝,妻陳氏寡守二子,撫養長大,后裔登科顯貴,嘉靖年間奏赐“旌表貞義”匾額,世稱“貞義媽”。長子普玄,字敬德,號介庵,鄉飲大賓,正统十三年(1448)建烏石大廳。生五子:寅、信、宏、環、震。 林聰次子普淋,字敬資,號直齋,早逝,遺子斌,叔普玄視如親生,撫育長大,與親生五子并爲六房:大房公寅,居潭仔頭,后裔分衍南埔園、打山、山鄭、新厝,顶園、大廳邊南邊、北邊、大學、牛運堀、學顶、下溪、橋頭圩、石牛尾、后壟、前厝、后厝、大火鼎、石陂、馬刈、東埭、下東埭、下尾山、過田仔等村。二房公信,遷居荷芽(今屬赤土鄉),后裔分派大辦頭、三甲寮、過溪、過溪樓、下樓仔、下瓷窑、城仔埔、鳥兜、坑里、瓦仔、上柳等村。知名人物有:十世策公,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江西按察司僉事;十三世禹公,順治十五年(1638)進士,授江西德化知縣。十四世琛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授内閣中書,琛侄孫開鎬,乾隆十年(1745)進士。 大林宗 四世義益字汝芳,號矩齋,居豪林,生三子:純一、純陽、純德 ,后裔衍居大林、西崎頭等村。五世元真(純一)號誠齋,洪武五年(1372)舉人,授開封府洧川縣教諭,升國子監助教。生六子,元配生四子:龍升、禹升、忠升、興升、居大林,分行西崎頭;妾生二子,移居南京。十一世規字彦執,移居廣東海豐烏石港曲衡村,生四子:蘭、芬、芹、蓉。孫八人,侄孫七人俱衍居烏石港一带 。 運頭宗 四世文祖字汝宗,號雲溪,居衍運頭(原地名顏厝),分衍下周、西崎頭、甲仔等村。六世永春,永樂二年(1404)歲貢,授雲南楚雄府定遠知縣。十一世士嵩字卿甫,號瑞堂,永春六世孫,太學生,授鳳陽縣主簿,升寧波府經歷。隆慶三年(1569)回鄉倡建慶雲樓,門額石刻尚存。十三世孚尹字希請,萬歷四十年(1612)武舉。 渡臺與臺裔尋根 烏石林族人渡臺的頗多。改革開放以来臺胞陸續來祖居地尋根認祖。1988年11月,臺灣省臺中縣真生醫院院長林瑶棋回大陸,他是青龍公后裔,到鳥石大廳認祖。1991年8月,爲浯江中學(長春中學前身)捐助“青龍公獎學基會”。培養祖居地人才。1992年5月,捐巨資建烏石天后殿,并親自參加奠基儀式。此后,又陸續回祖居地,關心家鄉經濟、文化的建設。1997年6月在厦門主辦“閩臺媽祖文化研討會”,以烏石天后為主題,并到烏石參觀。林瑶棋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1991年10月,臺灣省南投縣商界巨子林瑞國經多番努力,終于在金浦烏石找到祖居地。1992年8月,捐巨资投建烏石天后宫正殿。1994年12月,天后宫正殿落成,林瑞國和林瑶棋回鄉參加剪彩典禮,同時又再捐巨資建設長春中學。1995年10月,長春中學落成,林瑞國回鄉參加剪彩儀式。他熱愛故鄉,無私奉獻,深受人們的尊敬和贊揚。 近來,衍居外地的烏石林氏紛紛回鄉認祖,為祖居地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很大的貢獻。 (林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