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林-《微电影艺术导论》序言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选自:杨晓林等著:《微电影艺术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微电影在“微文化”、“微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以其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优势,已经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文化时尚、文化时髦。微电影流行、传播的速度和强度即使不是绝后的也是空前的。事实上,微电影无论是理论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也都产生了“病毒”式的传播效果。“这个时代流行微电影!”微电影迅速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时髦。如果一家公司不宣布进入微电影,那它在商业上就远远落后了;如果一个电影研究者不谈论微电影,那他在电影研究方面就落伍了。
尽管微电影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国内对微电影研究的专著目前还是缺失,《微电影艺术导论》应时之需,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这部著作的作者与其他专著作者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都是从事电影和微电影创作的编剧和导演,他们的一些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由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微电影创作的诸多问题有切身体会,所有论述都非常接地气;二是作为高校教师,在创作的同时也从事学术研究,电影史论知识丰富,作为“准网生一代”,对数码时代的艺术有着极为深切的生命体验,能将这些感性的艺术体验和感悟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思考上来,洞察微电影的本质。
《微电影艺术导论》全书共九章,前三章可谓微电影总论,梳理了微电影的定义、起因,历史与现状,特征及分类,后六章为分类研究,理出了当今微电影最为重要的六个类型进行想尽的论述。本书视野开阔,论点新颖,分析问题能直达本质,资料收集极为丰富,举凡当下出现的耳熟能详的微电影名片,本书都有涉及。
无论从文化含量、信息量,还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微电影与传统电影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微电影和传统电影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并且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在网络传播日益火爆的情况下,微电影对传统电影、传统电影产业具有重要的支撑、补充作用。微电影的未来发展有N种可能,是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微电影会对现代电影产业起到一个积极的助推作用,比如微电影的“微”基因给电影人才的成长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为现代电影工业提供大量的后备人才。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业态,也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新的电影产业业态,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形态、业态、生态的的发展变化,以及可能蕴藏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电影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已经多方面、多层次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契合着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节拍和青春律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微电影产业将有更多可开发潜能。数据显示,全国大概有160个关于微电影的评奖活动或者集中展映,国内微电影产业总产值已达到700亿元,年产量达2万部。尽管如此,众多创作者和研究者还是担心,微电影将会走向泡沫化乃至最后衰亡?还是会找到清晰的、相对独立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支撑这个产业越做越大?
《微电影艺术导论》通过对六个广受关注的微电影类型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乐观的,并且不无自豪地在开篇就直言:“微电影张扬着网生一代的艺术梦想,它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做派与气质,不但更新着电影内涵和外延,而且颠覆了电影的传统播映方式,特别是将会影响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的航向。微电影引领了国内电影产业的创新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发展,是通往未来网络艺术和未来电影工业的必由之路。”
这是本书的作者杨晓林对微电影发展前景的激情预言,充满着“仰天大笑出门去”式的不羁,充满着年轻学者“天高任鸟飞”式的蓬勃朝气,也表达了微电影创作者自信和壮志,时间是最终的评判者,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美好的预言成真!
201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