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天堑
说起来,日常生活中,我竟然是在同时使用三种语言。上班讲课用英文,跟家长电话邮件也是英文;偶尔和同事聊天用法语,出门购物也大多讲法语;回到家里就和家人说普通话。周末和父母视频则说家乡方言。
我不是语言天才,生性又有些懒散,平素不曾多下功夫钻研,自然就做不到在这三种语言之间自由切换,所以经常感到自己在语言的夹缝里苟延残喘。
我是12岁开始学英语,30岁开始学法语的。理所当然,英语水平要比法语水平高。但是,我英语是国内课本上学来的,从音标学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背出来的。法语是在蒙特利尔从零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起的。而且,英语的发音不规则,法语发音相对规则,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我碰到一个英文单词,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发音,只好用法语规则去读。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跑来跟我说,老师,你母语不是英语吧,我觉得你好像有口音。这个学生有自闭症,所以才来跟我直接说。一般人是不会这么直接的。我就说,是啊,我是中国人,肯定有点中国口音呀。他说,可是我觉得你有法语口音!我觉得可以把这当成是一种夸奖了。再一次有学生发现我读不出某个单词,我就自嘲说,老师去年是法语老师,都把英语和法语搞混了。真是福兮祸兮。
我生气的时候说英语说的特别好。一点磕巴停顿都没有,特别流畅。那次教除法的时候,几个学生总是说不会,听不懂。关键不是听不懂,是他们根本不在听。所以我非常生气,噼里啪啦一通连吼带教,又加上人生大道理,愣是说了十分钟,一气呵成,非常自然。把一帮小孩震的一愣一愣的。我还发现我着急的时候不管是说法语还是英语都特别来劲儿。我以前觉得是大脑里有个审查机制,生气着急的时候,这个机制来不及起作用,所以就说的流畅。但是我仔细观察自己平时的语言状态又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
比如说,我上午说英语最轻松。睡了一夜,精神尚好,想说什么,大脑都能及时反应。吃过午饭之后,人开始出现疲态,强打精神,勉勉强强。到了傍晚,说话慢慢变得不太利索,稍不留神,就会穿帮露馅。说着说着,会冒出个中文词儿来。要是碰上生病精神不济的时候最好笑,可能说着说着就溜出个方言词儿。当然,说完听话的人可能还在云里雾里,我立马就意识到赶紧亡羊补牢了。开学头两个月,我精神比较紧张,因为是新学校,新班级,一切都是从头学起,所以每天都绷着,不管说法语还是英语,都没出过大问题。反倒是进入11月底,12月初,绷太久的弦终于松下来,说话的时候却变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了。
每天回到家,躺在床上,就是刷手机,看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看豆瓣,看微博,看小红书。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些啥,可是看到中文就是舒服。就是舒服。就是舒服的不舍得放下手机。其实教小学生一点也不难。可是用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来教学,总是有一些词不达意的感觉。我真的是常常躺在床上叹息,长长的叹息,如果让我用中文来教,肯定是另外一个局面。
前一阵子,我看了程抱一的一段法语访谈,特别的感慨。他讲的法语,是带中文口音的法语,但他讲的哲学,是我能听懂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可是我们的日常交流,都只会停留在信息交换的层次,远远到不了思想的那个层面。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学到的英语和法语,其实还是书面的语言多一些。在我学法语之前,我已经用中文读过加缪和杜拉斯了,我已经知道普鲁斯特和他的逝水年华了。如果让我用法语和人谈杜拉斯,我一定可以的。我的法语水平也足够用的。但是,我的学生还不是读杜拉斯的年纪,他们在读的小尼古拉,我要到30多岁才接触到。等我到了40岁要教这些小朋友在他们这个年纪该读的书的时候,这就是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它既是语言的,又是文化的,又是时间的,简直就是一道天堑。
为了一口面包,也只能死磕了。
© 本文版权归 allspring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allspring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让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7人喜欢)
- 上课拖堂是课堂管理能力不行 (2人喜欢)
-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老师 (2人喜欢)
- 眼睛看会了的,手不一定会!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