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豆瓣收获了什么
查看话题 >我在豆瓣里收获了世界上最好的友邻
你在豆瓣收获了什么?
收获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精神星球。
在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我可以肆意表达。
有意思的地方是,豆瓣不是封闭的,它是一个开放的星球。
我的只言片语像漂流瓶一样,在这个星球里流浪,偶尔被路过的住民看到了,捡起来点了个赞,或者悄悄陪我烤了会儿火,留下一丁点来过的痕迹。
我也经常误入别人的家园,静静地呆了会,然后默默离开。
在豆瓣,友邻与友邻之间都特别懂得相处的边界感,不刻意打扰,断断续续的互动。
一、我跟豆瓣相遇
我是2019年6月开始玩豆瓣的,作为一个老文青,深感跟豆瓣相见恨晚。
在这之前,我的观影量非常少,一年10部已经算顶破天了。那些少量的观影来自院线热映的电影、朋友推荐、博主大V推荐。
真正进入到豆瓣后,才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里是光影的世界,各类榜单片单数不胜数,简直是电影爱好者的天堂。

2019年我的观影量是50部,看到感兴趣的就标记找片源看了。
2020年的我的观影量132部,上半年也是随便看,到了10月,才找到观影的轨迹,开始看TOP250榜单的电影。
2021年我的观影量是200部,这一整年基本都是围绕豆瓣TOP250榜单内的电影进行观影的,并且看完了TOP250榜单里的电影。

之所以能这么快看完,主要是觉得自己阅片量太低,尤其是优秀影片的阅片量;因此我做了观影计划,像完成KPI似的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观影。
榜单内的电影看完了,2021年也到了年末,这一年,我把它称为我的观影年。
因为电影跟豆瓣相遇,这也是大多数友邻跟豆瓣相遇的原因吧。
二、豆瓣构筑了我的精神家园
起初只是看电影,打发一些闲散的时间,但看着看着,发现电影所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是时间上的消磨。
我在那些一部部看过的电影里,渐渐拼凑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1)在电影里,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之所以对电影感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在那些光影闪烁的画面里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一个重度宅男,我的生活半径非常窄,家周围2公里以外的世界,除了办事,基本很少探索。
如果想了解更遥远的世界,就只有通过电影了。

在电影里,不限国度、不限类型,打开播放器,就可以进入另外的世界。
在这些世界里,我能感受别人的喜怒和爱憎,好似生命的另一种延伸。
2)电影提高了我看世界的清晰度
在电影中,我收获了很多见识。
之前我经常在社会新闻的热搜下看到这些关键词:“真实世界的楚门”、“现实版的罗生门”、“蝴蝶效应”,
当我去搜索这些关键词的时候,虽然百科下面有详细的解释,但却让我看得似懂非懂。

看了这些电影后,我知道楚门代表了自由,楚门的世界代表了禁锢。
罗生门代表人心的幽暗,蝴蝶效应代表人生没有退路,每一个抉择都是不可逆转的。
3)电影增加了我在社交场上的谈资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电影看多了不一定会有电影人的气质,但在社交的过程中,空气中传递的信息会使我联想到看过的电影。
引经据典不一定做得到,但讲讲看过的电影丰富自己的表达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没了话题,也可以支楞起自己最近看过的电影来缓和尴尬的气氛。
4)电影培养了我的艺术审美
以前我对黑白片、歌舞片、战争片都不是很看得来,但经过大量的观影后,我开始领会黑白影片的美,歌舞片的有趣和活泼,战争片的残酷和荒谬。

也因为大量的观影听了很多配乐,让我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
在日常的听歌中,我加入了美声、经典钢琴曲的歌单,在繁忙的生活中,那些嘹亮的歌唱,都成为生活中难得的抚慰。
5)电影给了我直面生活苦难的力量
给我力量的电影太多了,拿最近看过的《火星救援》来讲,主角马克被队友遗忘在火星,在偌大的星球里,马克孤身一人,面对食物的紧缺、随时可能被狂风掀翻的基地,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一个又一个的解决问题。

有什么比被孤零零的丢在火星更绝望的事情呢?
也因此,在生活里遇到各种困难,我并不会感到绝望,那些光影里的人物在记忆深处闪着光,源源不断的给我力量。
三、分享我最喜爱的TOP10 影片
豆瓣的个人主页上有个小栏目叫我最爱的影视Top10,友邻们都会在此处放上自己最爱的10部影片。
有人说最爱的10部影片,可以了解一个人,也有人说,最爱的10部影片,代表这个人的一部分的性格和审美。
但无论如何,请让我分享下我最爱的Top10影片给大家吧。
排名第一的是《入殓师》
在中国社会普遍缺少死亡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总是讳莫如深。
人们总是乐于谈论远方的死亡,而无法直视身边的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这是哲学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但从现实层面来讲,我眼前的这个生命体消失了,TA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和我有情感和肢体上的互动了,那是不是我可以理解为这就是终止?

也许TA开始了新的旅程,但对当下我的来讲,TA确实是终止了,如坏掉的钟、枯萎的树、干涸的河般不再前进不再生长不再流淌的终止。
《入殓师》用缓慢细腻又深情的方式,向观众们展示了入殓师们是如何给亡者送行的。
他西装革履、表情镇定、充满虔诚地给亡者更衣、沐浴、整仪、纳棺,像对待艺术品一般对待亡者的身体。
看着亡者被如此温柔地对待,好像死亡也变得没那么可怕起来。

除了向观众们展示入殓师的职业日常之外,《入殓师》还向观众展示了影片里的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跟亡者的关系。
令人难过的是,大部分人的生前矛盾都要等到对方离世后才开始直面,渴望做女人的儿子、多年未联系的父亲、空巢公寓的老人,等到他们去世后,他们的家人才开始放下矛盾,学会谅解。
可是无论这边是否和解,离开的他们都已经不在乎了。
离去的人可以永远保持缄默,再也不用担心被人误以为冷漠了。
排名第二的是《天堂电影院》
影片用主角多多的成长见证着电影业的兴衰,在那个排队3小时也要看电影的时代,在那个一大群人在露天广场也要看电影的时代,
人们在电影下相爱别离,用泪水洗刷着青春。

快速发展的时代像是在一路狂奔,甩去一切沉重的过往,昔日人潮汹涌的广场变得门可罗雀,昔日熠熠生辉的影院变得破败不堪,直到被拆迁队炸毁。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电影业兴衰史的电影,更不如说这是一部探讨我们跟故乡关系的电影。
故乡里藏着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藏着我们的单纯和稚气,可是即便午夜梦回再想念,也终究回不去。

我跟我的故乡也是如此,我在那里生活了20年,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青春,每一栋建筑物、每一条街道都有回忆的影子。
离开后,我经常在故乡博主的动态里偷看故乡,看故乡又拆了哪些旧地,建了哪些新房;看故乡又迭了哪些旧闻,添了哪些新事。
“故乡还在原地,游子已身在远方。”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了吧。
排名第三的是《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每每回想起来都让我觉得历久弥新。
入狱27年的安迪用了20年的时间在监狱里挖掘地道,部署越狱计划,只为逃离的那一天。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水滴石穿的力量。

20年,一枚小小的地质锤可以挖通一条通向自由的路,可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的光是那样渺小,要有多强大的信念才能支撑这漫长的20年?
事实上,有了希望还不够,还得有实干的勇气以及坚韧的耐心。
电影里有句经典台词,“有些鸟毕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
排名第四的是《阿甘正传》
这是一部对我影响很深的电影,至今如此。
即便我已经忘记了阿甘上战场、谈恋爱的情节,但我始终不会忘记的是他在奔跑的画面。
那个画面是阿甘一直在奔跑,最开始有人嘲笑他是傻子,但阿甘听不到,阿甘只管继续奔跑。

后来,阿甘的身后跟了一批人,他们跟着阿甘奔跑,跑过沙漠和山丘,跑过城市和荒野。
跟随的人越来越多,但阿甘依旧旁若无人的奔跑。
不要停下来,阿甘,继续跑下去。

去年我参加了半程马拉松,跑到15公里的时候,我的大腿已经酸疼难耐、小腿开始抽筋。
距终点还有6公里时我想停下来,但我想到了阿甘奔跑的画面,“不要停下来,阿甘,继续跑下去。”
于是,我忍着腿疼一瘸一拐地继续奔跑,直到跑完了全程。
我开始理解阿甘奔跑的意义,也许阿甘没有普通人聪明的大脑、健全的身体,但阿甘有普通人没有的那股坚持到底的傻劲。
大智若愚,从来都不是贬义词。
排名第五的是《楚门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自由。
记得当时看完电影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被安排好的人生太恐怖了,被直播的人生太惊悚了。

这部电影是1998年上映的,当时智能手机还没出现,像是预言一般,20年后,直播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
消费者在直播间买东西,明星在直播间赶通告,人们在各个角落直播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在形形色色的软件里窥探对方。

除去直播之外,在社会时钟以及群体无意识行为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在过着被安排好的人生。
出生、上学、考试、工作、升职、结婚、生子、养子、安排下一代的人生,养育下一代的子女...
我们何尝不是活在楚门的世界里呢?
愿你永远对现实和真理保持怀疑。
排名第六的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这部影片的关键词是夏日恋曲。
乡村、阳光、盛夏、泳池、单车、少年这些都是美好的代名词,似乎青春和初恋的故事都会发生在夏天,燥热到流汗的夏天,仿佛可以点燃心里萌生的情愫。

记忆里的夏天也是如此,太阳暴晒,热汗淋漓,但每个人的嘴角都咧得很开。
影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少年艾里奥躺在闷热的阁楼思念爱人,在光影间用桃子释放情欲,那个画面可太美了。
排名第七的是《侧耳倾听》
这是一个关于纯真的故事。
影片里的很多画面都让我想起年少时的回忆,那些关于青春的烦恼、心底萌生的情愫、以及因为一本书落泪的感受,都是珍贵的存在。

今年上半年有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不对劲,梳理了一下,发现自己对物欲索求得太多,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单纯简单的快乐。
你有多久没有弹琴唱歌了?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日出了?
看完电影才意识到,为了生存忙碌的我们,竟错过了生活中那么多快乐的事情。
快乐,本不应该是简单纯粹的吗?
排名第八的是《给我翅膀》
这是一部男孩驾驶小飞机带着幼雁冒险的故事,这场冒险之旅,实际上是男孩乘风破浪拯救一群濒临灭绝鸟儿的故事。

15年我看《重返狼群》的时候,被微漪姐跟小狼格林之间的感情感动,看《给我翅膀》的时候,这份感动又回来了。
这部影片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否还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哪怕这个梦想在所有人看来都是极不现实的,你是否还能义无反顾的去实现它?
我从来不觉得讲述梦想的故事有多俗气,俗气的是那些嘲笑梦想的人。
排名第九的是《血战钢锯岭》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战争片。
它把士兵对战争的恐惧、战场的血肉横飞、以及敌人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前半段展现了多斯是一个极度坚守原则的人,为了坚守原则甘愿受罚,甚至看起来有点钻牛角尖。
但到了影片后半段观众们才知道,多斯的坚守意味着什么?他的执拗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战争的残酷是即便你没有胜利的把握,也要赴死前行。
和平年代子葬父,战争年代父葬子,战争之苦尤是如此。
这是一部没有美化战争的电影,它只是静静地呈现战争本来的样子。
排名第十的是《黑客帝国》
这是一部相信“相信“的故事,只有当尼奥相信自己是救世主,他才拥有了救世主的能力。
除此之外,红蓝药丸的选择题,似乎也成了我们人生中的选择难题。

你选择沉睡在美好的虚幻里还是选择清醒的面对残酷的现实?
影片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深刻、浪漫、奇幻、精彩,都是这个故事的关键词。
除了以上最爱的10部电影外,还有很多我喜欢的电影。
人生建议,豆瓣榜单TOP250里的电影都可以看看,你会收获到很多宝藏。
在电影的世界里,我见到了消失的时代在荧幕重现,我摸到了历史的脉络,体会到不同个体的人生,以及感受到各种赤诚、美丽的爱。
人生太短,电影太长,光影间都是琐碎,看似都像生活的缩影,其实已然是一个个人生。
愿拥有电影的你,同样拥有爱和力量。
四、我在豆瓣里收获了世界上最好的友邻
我是2010年正式接触到互联网的,被班里的同学安利注册了微博。
那会儿的微博,像大雾里的荒野,粗糙苍白。
在智能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是用2G网登录网址上微博的,那会儿的微博还在建设中,只有一个完善中的广场。

网友们在广场里发表着自己的心情动态,像漂流瓶一般,我们刷到别人的动态后,会好奇的点进对方的主页看对方还发表了什么,然后想象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在这里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关系亲密的网友,细数下来,已经跟她认识11年了。
那会儿,我们有喜欢的歌手、共同的爱好,以及同样细腻的情绪;那会儿,我被她的文字吸引,她的文字像是会呼吸一样,让我爱不释眼。
在那个孤独情绪泛滥的青春期,我们用文字互相温暖。
后来,我接触了YY语音,玩得一发不可收拾。
YY有很多语音频道,K歌的、CV剧的、电台的、影院的,犹如虚拟版的社区,网友们都用声音交流。

在那里,我结识了一批性格特质相似的网友,如今也跟他们认识10年了。
后来,网络环境变化,大家的生活也开始变得繁忙。
微博沦为了新闻舆论的发布地,网友们善于喷人和互喷,善于将对方的祖宗挂在嘴里当顺口溜。
曾经如日中天的贴吧开始没落,沦为了垃圾广告的集中地。
越来越多的短视频软件开始攫取人们的注意力,人人都在直播自己的生活和窥视别人的生活,大家都变得浮躁,看似越来越方便的互联网,反而把人心推远了。
这之间我没有认识新的网友,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跟以前网友的距离拉远。
任何一段关系,都不能陪你走完人生全程。是我一直相信的道理。
在互联网的风云变幻中,我跟一些人失散过,又找回来过,但大多都已回不到当初。
接触豆瓣本来是当单机软件玩的,但慢慢的认识了一些友邻。
我发现这些友邻跟其它社区上的网友好像不太一样,他们友善可爱,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且善于鼓励其它友邻。

在这里,没有粉丝和博主的关系,大家都是友邻,只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在这里,没有为了利益而水出来的影评,友邻们都在用自己的真实感受构建一个值得信任的评价体系。
慢慢的,我使用豆瓣的频率多了起来。
不仅在这里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认识了舒心的友邻,在这里,我可以安放很多别处难以安放的情绪和表达欲。
最近,豆瓣屡屡受罚、被下架的消息充斥着网络,不知道来日是否方长,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豆瓣的爱。
希望豆瓣这颗精神星球一直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