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朝食
这是木心的一首诗。
清早阳光
照明高墙一角
喜鹊喀喀叫
天井花坛葱茏
丫鬟悄声报用膳
紫檀圆桌四碟端陈
姑苏酱鸭
平湖糟蛋
撕蒸笋
豆干末子拌马兰头
莹白的暖暖香梗米粥
没有比粥跟温柔的了
东坡、剑南皆嗜粥
念予毕生流离红尘
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吁,予仍频忆江南古镇
梁昭明太子读书于我家后花园
窗前的银杏叶是六朝之前的
昔南塘半春、风和马嘶
日长无事蝴蝶飞
而今孑身永寄异国
诗书礼乐一忘如洗
犹记四季应时的早餐
若《文选》王褒之赋曰
良醰醰而有味
想起这首诗是因为我记起了麦兜的那一碗面
在有一部电影里,最后的镜头,麦兜讲:“之后,我就走了,一直走,一直走,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我去了小时候和妈妈假扮环游世界的地方。到了真的地方,我反而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无关紧要了。我走了一年?两年?三年?.........不知道。直到我走到一个叫天涯海角的地方,我望着五际的大海,忽然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吃一碗方便面。于是,我回过头来。”
这段话让我很伤心又很感同身受。我总把祂当成是一个喜欢吃鱼丸粗面,觉得妈妈无所不能的小猪。但是,在不觉间,他已经慢慢长大,明白了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一切。他明白了关于失去,关于时间,而最后让他接受并坦然承担并回过头来的,是一碗面。
我对食物有一种的天然的喜爱和迷恋。或许是我总不相信心的缘故,它太善变又太容易让人悲伤。但是胃不一样,食物是热的,心就会满,就会暖,就会热闹。
也或许因为爸爸是厨师的缘故,我的童年在热火朝天的后厨中渡过,觉得生命的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姿态的绽放,神奇又痴迷。我后来去看了《饮食男女》,时代已经大步向前,父亲的餐桌上仍旧是过去的味道,庄重又滑稽,不伦不类又理所应当。这是另一种人生里的味道。
《他们在岛屿写作》白先勇篇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别的,是白先勇回到广西以后吃了三天的米粉,一偿乡愁,或者是人生的求而不得。行至暮年,浓烈的情感常常会被留白,一碗米粉,已经成为最好的慰藉与宣泄。
说来,张爱玲与汪曾祺写的都是滋味,不过张写尽风月,说尽男女人生的逼仄。而汪写四时风物,诉尽人情。都是动人心肠的滋味,不过一个雪似冰,一个春如海罢了。说尽了滋味,一个让人忘,一个让人念。
金城武后来拍了部电影《喜欢你》,里面那个毒舌刻薄却对食物有着不凡执念的都市男讲了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吃饭这么私人的事情,怎么能跟人分享呢。
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我看着桌上的菜品就会想:中国人其实一点都不含蓄啊,很喜欢热闹,追求繁花锦簇啊。食物欸,味道鲜明直观,这哪里是为了果腹的菜啊,这就是一个人最直白最赤裸的身体密码啊。每道菜都在明晃晃的对你说:记住了吗?这就是我呀。要记住哦。
有一段时间,我看爱情片,听歌,看小说,总觉得乏善可陈,讲来讲去都是求不得、来不及。翻来覆去的哭泣与笑容,却没有一点滋味。爱情鸡汤只有爱情,没有鸡汤,不好喝。
就像我记得三毛与荷西,他们的爱情对我而言是芹菜的味道。三毛写他们去拍结婚证的那一天,她的大草帽上别了一把从厨房找来的芹菜。这样的记忆让我很快乐。
比起昆仑奴面具下的惊心动魄,我却时常好奇太平在长安街道里吃的那碗馄饨,究竟是什么味道啊?我是个俗气的人来着,毕竟对现在的我来讲,找一份对胃口的馄饨,很难的。
总会有人讲啊,要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可什么是爱呢?好想有千百种答案,又好像统统都不对。前面说,我不相信心,这是真的,因为它没办法控制,却让你受伤。但我知道,不喜欢食物,没有食欲的日子与人生是很冷清的。而我不堪冷清。
食物常常与爱相连。我最喜欢《推拿》里金嫣问男朋友,她怎么个好看?盲人回答:比红烧肉好看。红烧肉是他最爱的食物,他没看见过金嫣,也不知道红烧肉的模样。在一片灰暗的世界里,红烧肉是他最好的滋味,金嫣也是。
还有很多啊,比如《艺妓回忆录》里大人给小千代的那一碗刨冰, 《阳光先生》里具东迈跟随爱信买的那一包水果糖,《大内密探零零发》刘嘉玲的那一碗面.......
其实汪曾祺最让我佩服的是,不论人生的哪种姿态,怎样的不堪,他都在寻找滋味,沉迷滋味,没有半点勉强。
不说平生,自有风流。
我想,这样的人,对生命,是世界,饱含深沉的热望。希望我也会这样,哪怕暮年,也有食三天米粉的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