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 这五年间,我“睡过”与“路过”的境外城市们(上)
2019年末,我总结了2016-2019年间逗留过的境外城市,发现记录对记忆的保持还是非常有效的。趁着疫情期间不能出国的当口,把这段时期作为一个调整期,好好将前几年的旅行轨迹捋捋清楚。整个系列约有47个城市,此为上半部分,约有1.2万字,请酌情翻阅,咧嘴笑.gif。
01 Monte Carlo, Monaco, 2012 蒙特卡洛,摩纳哥

摩纳哥是我去过的所有欧洲迷你国里无敌推荐的一个,不要认为它是法国的“附属”国就忽视了它本身的魅力,摩纳哥是一个城邦国家,也是欧洲四公国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列支登士敦、安道尔和卢森堡)。
用三个词来形容摩纳哥给我的感觉,莫过于:袖珍、阳光灿烂、壕。面积嘛,就比世界最小国梵蒂冈大那么一丢丢,总体还不到2个平方公里。2012年初夏,当我在摩纳哥王宫门口询问守卫,如何能到达蒙特卡洛大赌场时,守卫告诉我,全国就2条公交线,1号和2号,然而后来证实我的11路公车20分钟就能够达到。
即便如此,摩纳哥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博彩、旅游和银行是最发达的产业。总之对我来说,它是个极度浓缩的精华。

摩纳哥王宫是大公官邸,原是12世纪建造的要塞,有一定海拔。王宫连接着老城,中间有个很大的广场。每天正午12点左右,王宫广场上都会举行换岗仪式,虽然规模很小,完全比不上伦敦白金汉宫的换岗,但也别有风格。倚靠在广场栏杆处,可以俯瞰左右两侧的摩纳哥港,港口停靠的船只和游艇看着像移轴镜头里的玩具一样不真实。向远处眺望,能够看到摩纳哥的三个区,还可以隐隐看到海对岸的意大利。

02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2 布拉格,捷克

捷克小镇总给我一种五颜六色的鲜活感,布拉格作为捷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游客特别青睐的城市。2012年初夏,我在这座城市逗留了三天,印象最深的,是天黑前查理大桥的阴森和日出时布拉格城堡的神圣,以及身边时刻围绕着各色游客,但一点儿没觉得这座城市的旅游业被过度开发,真是奇怪。
在布拉格的那会儿我住在小城区,离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上坡口都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还记得第一天傍晚,拖着行李箱踏上查理大桥的时候,分明正在落日中,然而等我走到桥的另一头进入小城区时,天早就已经完全黑了。查理大桥才500+米,可见我在桥上被各种景色迷惑了多长时间!而小城区里依山傍水的古堡群赫然屹立在山顶,在落日后显得阴森无比的雾气中更像是时空穿越的目的地。

布拉格日出是我To Do List上的No.1。大部分到布拉格的旅客会选择在布拉格城堡点看日出,身靠宏伟的城堡,俯瞰查理大桥,简直心潮澎湃有没有!但是,我选在了Petrin Park的山坡上,朝日和布拉格城堡在同一个画框里,此生不能忘怀的美景,五星强推。

03 Edinburgh, UK, 2012 爱丁堡,英国

关于爱丁堡,我有着一段并不十分愉快,但却印象深刻的回忆。不知为何,爱丁堡在我的幻想里是一个到处都是绵羊、草地和阳光的平原地带,但显然我错了,爱丁堡看起来是一座相当冷冽、潮湿又安静的苏格兰城市。
我是2012年春天到达的,没有下雨,但那几天始终都是阴云密布,很不美好的第一印象不是吗?直到——
离开的那晚,我以1分钟之差,错过了爱丁堡开往英格兰湖区的最后一班火车。当我提着行李冲上月台时,加速中的火车几乎是擦着我的脸过去了,一瞬间,我的心都凉了。由于完全没有预定晚间的住宿,我成了一个陌生城市的游荡者。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爱丁堡的麦当劳居然不是24小时营业,下半夜2点之后,我被迫拉着行李箱走上了廖无人烟、寂静无声的北大街。北大街是一座跨越爱丁堡火车站轨道的大桥,是我在爱丁堡最喜欢的地方之一,然而也因为它的交通便利,夜间的安全总是无法保证的。
下半夜的气温低到几乎无法忍受,风更是快要把我的脸削成V字。突然,我听到了一阵音乐之声。一个看起来像流浪汉的男子正在北大街的另一侧敲击钟琴。万籁俱寂,四下无人,那个刹那在我的记忆中完全定了格,仿佛只有我与他、乐声、月光,还有月亮旁安静伫立的火车站钟塔上从遥远时空传来的钟声。
四个小时后,离开爱丁堡的火车缓缓启动,毫无预警地,我就哭了。

04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12 阿姆斯特丹,荷兰

阿姆斯特丹,我的“2012欧洲之旅”中一个“平平无奇“的高光城市!或许是那时候的我对荷兰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踏出阿姆斯特丹火车站的前一秒都没有发挥想象力去期盼这个城市,因此它给予我的温柔冲击是不小的。
我在阿姆斯特丹逗留的几日都住在一家离火车站有一小段路程的青旅中。说是“一家”并不准确,因为这个名叫Stayokay Amsterdam Oost的青年旅社是由一座四层楼的电影院改建而成,占地面积大,内部构造极其宽敞,在上楼找房间的路上,我有种强烈错觉,自己不是来这里住宿的,而是来这座大学读书的。

阿姆斯特丹在12世纪晚期时还是个小渔村,后来由于贸易的发展,在荷兰的黄金时代里一跃成了世界重要的港口。随着多个世纪的扩建,如今这座城市已经成了继伦敦、巴黎、法兰克福之后的第四大航空港。
当然了,人们说起荷兰时总也逃不过几个词汇:红灯区、大麻……荷兰人的思想非常开放,在大部分国家都明令禁止的赌博、吸毒和嫖娼在这里是合法的,尽管传统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种程度的开放,但中国人还有句老话——入乡随俗,于是我便也壮着胆子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橱窗前浏览了一番。去体验,我是不敢的,甚至在“性博物馆”售票窗口都怂怂地收回了想要付钱买票的手,年轻没见过世面的我呀,想想,那时我24岁。

05 Nice, France, 2012 尼斯,法国

尼斯,法国南部著名的度假天堂,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整个城市沿着海岸线呈现带状的走向,当你走在尼斯海滨主干道上时,一边是城市居住群,一边是石滩与海洋,这样的城市面貌击中我的心!
无事时在百度地图上搜“尼斯”,却发现这个法国人流排名第五的大城市居然在地图上没个醒目的城市名,需要放大、放大、再放大才能看到蔚蓝海岸线上靠近摩纳哥的地方小小写着“NICE”……为什么当时来尼斯呢?如果不是因为年少时看了(暴露年纪的)《巴黎恋人》,我估计都不会关注到这个城市。
《巴黎恋人》中有段剧情,男主为了一场在尼斯的重要商业酒宴,聘请了与客户夫人同样来自韩国江陵的女主作为临时女伴,却因为在酒宴过程中突发的误会,两人在尼斯的夜幕中分道扬镳,也由此拉开了两人回国后重逢、相爱的序幕。作为这部年代悠久的老剧的剧粉,那自然要看看这个传说中的海滨城市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了。

06 Semporna, Malaysia, 2015 仙本那,马来西亚

做仙本那的攻略时,看到了一张照片,一个年约10岁的小男孩用一根细竹竿撑着一条小船,带着四个比他小很多的孩子一起遨游在碧绿色的海洋上。照片从高处拍摄,海底的植物根根分明。或许是因为图中清澈见底的海水,也或许是因为巴瑶族的故事,连浮潜都没尝试过还患有深海恐惧症的我立刻决定,要到东马来西亚沙巴省的仙本娜挑战一下。

仙本那是世界三大潜水胜地之一,而其中的敦沙卡兰海洋公园是沙巴最大的海洋公园,尽管知名度不及仙本娜其他岛屿(诗巴丹岛,马布岛,马达京岛,邦邦岛等),但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不得不说,沙巴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超过我的想象,15年我去那儿的前几年,还没有敦沙卡兰的旅游线路,要遇到摄影团出海才能搭船一起去,可是如今就算是出发当天的早上报名都还是来得及的。
敦沙卡兰的路线一共包含5个岛,巴瑶族是第二站。巴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从小就善于深潜,不带任何器具,纯憋气就能潜到30+米的深海。但据说,他们生下来就要刺破耳膜,是个有点悲伤的传统。尽管民风淳朴,但成群结队的孩子划船来讨要食物也是一件前方高能预警请做好防护措施的事情。

07 Toledo, Spain, 2012 托雷多,西班牙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我理想常居的境外城市TOP1,而它的周边也有不少对于国人来说知名度不是很高,却非常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古城,70公里之外的托雷多就是这样的地方。
1987年托雷多这座城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如今拥有5万人口的这个小城,面积不大,但其在西班牙全盛时期曾经是作为首都的存在。和西班牙其他城市一样,托雷多也曾经遭到罗马人、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而这三个民族背后的三种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托雷多的融合,让它保存着多种风貌长达两千年之久。而对于今日的游客们来说,它是一座实实在在的中世纪古城,吸引了每年百万的游客来这里寻找千年前的痕迹。

08 San Francisco, US, 2013 旧金山,美国

在纽约留学那会儿,一直和小伙伴们在东岸玩耍,很少有动力或者够长的假期飞去西岸。直到13年毕业季,“亲友团”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大家一起到西岸的几个城市溜达了一圈。在夏威夷与准备归国的爸妈告别后,我一个人就近补去了一路上遗漏的旧金山。
这个城市样样不缺,世界景点、人文历史、阳光沙滩……如此繁华有人气的都市,却弥漫着一股宁静淡然的可贵气息。我从城市中心的青旅出发,到达东北角的渔人码头后,沿着海岸线向西散步,在金门大桥上走了个来回,旧金山全天艳阳高照,导致没涂防晒霜的我步行6小时后,回来就蜕皮了,给我的毕业之旅划上了一个严重晒伤的句点。

09 Macau, PRC, 2015 澳门,中国

去澳门的理由很多,博彩、观光、购物都是这个城市能够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然而对我来说,它是最触手可及的两座境外城市之一,出境不出国,自有一种想去转转就去转转的悠闲感。
世界大三赌城,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中国的澳门,国内这个反倒拖到了最后才去,然并卵,在这三大赌城中我没有赌一毛钱!哎,谁叫我前半生安安静静读书、老老实实做人,连一点花样都翻不出呢(doge)。

15年从长沙出发,顺着广东、珠海,一路往下,在拱北口岸进入了澳门,澳门给我的初印象和最后印象都非常好,虽然通往各类景点的路途总是挤满了同样心情的人们,可这个城市带给我的丰富、踏实和厚重的感觉,会让我尽量忘却那些摩肩擦踵带来的烦躁气。
我曾在《我的私藏小众景点》里推荐了一个我喜爱的澳门街区——路环。如果你是韩剧《宫》迷,那你应该知道这个地方,它是《宫》最后一集中太子妃被“放逐”澳门时的取景地。女主当时在澳门去过的图书馆、教堂,甚至吃过的葡式蛋挞,都能在澳门这个叫“路环”的小地方找到痕迹。我那会儿住在澳门的黑沙海滩,那是澳门很偏僻的“公车尽头”站,每次从市中心回到黑沙,都必然经过“路环”,这便使得我的《宫》之旅显得理所当然的便利。
没有葡京、威尼斯人的繁华喧嚣,路环更像一个远离现代化的小村子,这里透露着一种历史感与小清新并存的渔村文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便渐渐逝去了曾经的繁华。多彩的澳门路环现如今成为了文青和网红们的人气拍照点,却依旧“乏人问津”地淳朴着。

10 Singapore, 2015 新加坡

来了,我心中的神奇发达小国!小时候一直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国家都说中文,会不会它其实是我国的海外领地…… 小学时地理老师曾经对新加坡的国土大小做个一个比喻,形象到让我记忆犹新,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一颗子弹从新加坡的这头射入,可以从另一头射出。长大后发现,这个国家原来只比我所在的区大了一圈而已。
但是,往往浓缩就是精华。新加坡的城市面貌、创新精神和人文发展都是非常优秀的,也正是由于大家眼中的某些弱势,比如说国土面积太有限,聪明的新加坡人积极地从不同角度去拓展,在有限的地界和资源里最大程度利用科技来优化城市架构,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顺便给大家推荐一部讲新加坡科技与生活的纪录片,《明日之都:新加坡》,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1 Oslo, Norway, 2012 奥斯陆,挪威
2012初夏,我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欧洲环游。由于旅途较长,出发前仅做的一半攻略在我到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时已所剩无几,而迫在眉睫的挪威住宿依然没有着落,愁得我要哭。
正在此时,出发前新注册的Couchsurfing(沙发客网站)提示我收到一条私信:挪威一个19岁西班牙裔男孩David看到我档案里关于韩国旅行的经历,想要向我请教韩国的文化,顺带说“如果你没有地方住的话,可以住我家。”原本还犹豫的我在得知他和他妈妈、妹妹和一只吉娃娃一起住时,二话不说答应了。于是自我奖励般地买了张丹麦哥本哈根去奥斯陆的邮轮船票,就这样踏上了通往北欧的“征程”。

由于对北欧研究不足(其实是攻略做疲了),我没来得及换挪威克朗,在奥斯陆的这几天都是David这个东道主请的客,说来真是惭愧,而作为交换,我就把我知道的韩国告诉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到达的第一晚,就兴致勃勃地向他安利当时大热的《城市猎人》,鲜少看韩剧的David表示“很可!”。白天时,几乎走遍了他知道的奥斯陆寻找韩国料理,可惜开在挪威的国外料理并不多,我去的那个夏天才刚刚在首都奥斯陆开出了第一家美国连锁Friday’s,排队情况就跟十几年前国内刚开第一家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人满为患。更别提亚洲餐饮了,见到最多的是越南速食,连日本料理都少得可怜,最后总算在一家日本料理店里吃了顿韩国烤肉Image。可我们并不气馁,在亚洲杂货店买了个带盖的小铜锅后,大半夜我祭出了必杀技——拿锅盖吃泡面(相信喜欢看韩剧的小伙伴们能get到我!)。
这是我第一次和一个欧洲人讨论另一个亚洲国家的文化,也深刻感受到只要双方对同一种文化感兴趣,并愿意一同去了解,那不管我们分别来自哪里,我们之间的文化壁垒是真的可以慢慢打破的。


我在奥斯陆的这几天不仅开启了我第一次“沙发客”经历,更是在遥远的大陆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与他的家人有所交流,更直观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一年后,David终于踏上了他的韩国之旅,并给我发来了刚到韩国时的照片,那时我正在纽约苦哈哈地找毕业实习,可在看到他消息的瞬间,依然有种自己的愿望终于成真的喜悦。
12 The Lake District, UK, 2012 英格兰湖区,英国

论英格兰值得去的景点,我们不谈大城市,我们说说湖区(以Windermere镇为核心)。“湖区”这个地方最早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是因为《傲慢与偏见》,大家估计还记得,伊丽莎白拒绝达西后,跟随舅舅和舅母去旅行,原本三人打算去湖区,但因为行程变动,转道去了德文郡,才在彭伯里庄园偶遇大半年没见的达西,从而成就了一段姻缘。我当时看了小说就在想,那个被错过的“英格兰湖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于是在2012年,也就是我第一次踏上英国这片土地时,我从苏格兰的爱丁堡坐火车来到了这个英国最大的国家公园。它在英格兰的西北部,占地非常广,大大小小有16个湖泊,其中最著名、最大最长的那个就是温德米尔湖(Windermere)。小伙伴们可能不熟悉这个湖的名字,但只要提起《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哈利骑着鹰头马身有翼兽在湖面上飞行的画面,对,就是这个湖!

沿着这些湖泊,有许多值得静下心来走走玩玩的小镇,比如在Windermere游湖、到《彼得兔的故事》作者BeatrixPotter故居和博物馆回味童真,比如到Grasmere小镇看文青们钟爱的鸽屋,比如在Keswick小镇上参观350多年历史的铅笔博物馆(制作了德文特牌艺术铅笔),又比如南下到Lakeside小镇乘坐古老的蒸汽火车。

英国的天气,嗯,一如既往的阴雨绵绵,刚到湖区时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我曾在湖区的小镇上看到一个卖户外服饰和装备的小店,没有店名,却大字写着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对的衣服。”当时就觉得英国人是如此的善于自嘲和懂得应变。我在湖区的这几天,尽管没有阳光普照的日子,却也在阴晴不定的天色中看出了湖区不一样的美感。

那时我住在远离湖区中心的Buttermere湖边,那是一个略显偏僻,却因有着五星徒步路线而被小部分旅人偏爱的“探险区域”。坐着湖区公车前往Buttermere的途中,经过了一个采石场,橙红的石头山,惊险的坡度,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鬼斧神工”这个成语是可以被演绎的!当时非常想拍摄几张照片,但因为太颠簸的关系,成了遗憾,因此更有了要用眼睛来记忆这幅美景的决心,到现在都不曾忘记。
住在Buttermere湖边的YHA青旅,在坡上看看日出日落,在湖边感受全世界只有我一人的宁静,在岔开的小道上前行看到黑脸羊的开心。湖区的青山绿水犹如童话,可以让烦躁的心幽静下来,让你觉得大自然真的是非常非常奇妙,不要说话只需要感受即可。

13 Barcelona, Spain, 2012 巴塞罗那,西班牙

相比于首都马德里,巴塞罗那有着非常突出的标签——高迪的建筑。不得不承认,全世界大部分人了解到这个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高迪,圣家堂、米拉之家、圭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在巴塞罗那的著名建筑前打卡,真是可以一打一长串,都是必去景点。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了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可谓是真正高产、高质量的瑰宝建筑设计师啊。
可不知道出于什么缘由,或许是偏爱“性冷淡风”的我与艳丽色彩间有着一层膈膜,虽然高迪的鲜明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时隔近10年依然记忆犹新,但总体来说并不十分感冒,可能就印证了那句“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吧。



巴塞罗那对于游客来说的第二标签是扒手多。在做攻略时,看到大家正儿八经地提醒说小心包裹的时候,我以为只是友情提醒。结果在青旅入住并打算先出去溜达一圈的时候,青旅的服务生看到我带着相机“心大”地准备出门,特意跟我说,相机包记得放身前,当心小偷!看来,这不仅仅是游客的担忧,而是城市中心这带确实存在一些财产安全问题。
我在巴塞罗那倒是没遇到这样的倒霉事,却也确实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加深了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最后一天我从圭尔公园下来,准备坐地铁回青旅,却发现自己身上的现金用完了!
拿张纸写上大字往地上一坐,我是万万做不到的,于是我便在大街上陆续询问年轻小姐姐们是否有零钱。西班牙人的英语是真的不好,找年轻人是因为他们最大可能受过英语教育,能够交流。最终有位没有零钱的热心小姐姐帮我另外拦了一位小哥哥,成功要到了钱!感谢热情的西班牙人民!还有到马德里第一天因为语言不通带我走了一路的大妈!

14 Daegu, South Korea, 2014 大邱,韩国

与韩国大邱的缘分其实还蛮偶然的。2012年在纽约那会儿,心血来潮在美国交友网站Meetup上注册了账号,唯一一次面基是一个刚来纽约短期游学的韩国软妹子私信问我,是否可以带她游览曼哈顿。也因为那天的愉快面基经历,我和Sohyun成了朋友。
2014年回国时,我用美签又去了一趟韩国,从首尔准备去釜山的当口,正好跟她说起我来韩国了,她便热情邀请我到她家玩几天,她家就在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大邱。
大邱是韩国第三大城市,南邻重要港口釜山。在这之前,我只听过这个城市举办了2002年世界杯,以及我大学时的偶像刘翔曾参加过的2011年世界田径竞标赛。大邱作为韩国的直辖市之一,却没有像首尔那样国际化,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宁静平和。

住在Sohyun家的三天,一早起来能吃到她妈妈做的早餐,韩式牛肉饭wow真好吃。她开着她爸爸的车带我到她的母校——启明大学(韩版《花样男子》校园取景地)兜了一圈。极具韩国古典特色的建筑在烟雨朦胧中让我有种身处朝鲜古代的错觉,真的不亏是韩国“10大最美校园”之一。晚上我们点了当地年轻人爱吃的地瓜pizza外卖,坐在客厅里看搞笑综艺。那时候我的韩语已经差不多退回到初学者状态了,但依然感染于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笑得倍感放松。
因此,当去年疫情爆发时,看到韩国大邱因“邪教”集合引发大面积新冠病毒传染时,我的内心很是复杂。

15 Cannes, France, 2012 戛纳,法国

戛纳是个法国海滨小镇,距离南法海滨度假城市尼斯只有26公里,早上坐一趟30分钟的公车就能到达。
我在尼斯逗留的那几天,只分了一天给戛纳,确实稍显仓促了些。作为一个当时学习传媒管理(偏电影方向)的学生,5月初来到这个海滨小镇自然逃不开想看一眼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所在地是个什么模样。只可惜,来得既巧也不够巧,那几天的电影节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中,广场上和场馆里到处都是脚手架之类的,连照片都没怎么拍好。

有着地中海气候的戛纳是非常适合度假与观光的,5公里长的海岸线、白色楼宇和满城的棕榈树,真的是极具特色呐。而且一路往南有尼斯和摩纳哥,南法这条海岸连着一起玩,内容是很丰富的,值得拥有!
16 Malacca, Malaysia, 2015 马六甲,马来西亚

我对马六甲最初且最深刻的印象,源自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国产古装剧《少年黄飞鸿》。剧中有一个连环杀人案,案件背后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广州的一场码头招工:某资本公司以大不列颠工厂招聘纺织女工为名,拐带了广州大批想要改变人生的贫苦女性,实际上是将她们装在木箱内卖往马六甲为妓。
这个故事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也一直纳闷为什么要贩卖到马六甲?那里有许多这样的生意吗?长大后在了解了古代沿海贸易,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后,才知道,这看似杜撰的故事背后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马六甲是马六甲州的首府,也是马来西亚历史的开始,早在600多年前,这里就开启了与外国的交流往来。14世纪末,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都曾驻扎在马六甲,郑和的船队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带给了马六甲王国。在马六甲的鼎盛时期,全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商人云集于此,这个港口城市成为了马六甲王国的贸易命脉。然而大航海时代,在葡萄牙人的炮轰下,马六甲王国最终灭亡,之后这里更是“几度易主”,依次成为荷兰、英国的殖民地。
如今的马六甲已经远不复当年,但在老城的街头巷口走走,到处可见这个城市几百年来的风貌,马来西亚、中国、英国维多利亚、荷兰、葡萄牙,多种文化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和平衡。2008年,马六甲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 Paris, France, 2012 巴黎,法国

每次有小伙伴问起我关于巴黎的印象,我都真诚地表达了我的心声:世人对法国巴黎的赞美几百年来不绝于耳,都说它是浪漫之都。从小到大,这样的印象被灌输得太过扎实,以至于我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城市产生了异于寻常的高期待,稍稍不符合预期,就会直接崩塌。但是当我在巴黎街头行走时,不得不承认,巴黎真的好浪漫呐!我的天!世人诚不欺我!
2012年春末,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那时我刚24岁,由于未满26岁依然算是youth阶段,可以享受Eurail pass(欧铁通票)的折扣,我便买了连续15日无限次乘坐的联票,让官方邮寄到我当时在尼斯的青旅。于是,尼斯到巴黎的这一程是我这段火车行的第一段,在这样的安排下,我乘坐着欧洲火车抵达了传说中的巴黎。

出于经济考虑,我当时住在巴黎人气足但治安堪忧的18区(蒙马特高地),那一带有举世闻名的圣心教堂、蒙马特山庄和小丘广场,著名的红灯区、红磨坊夜总会也在这个区域,这里是巴黎夜生活的核心场所。对此我倒是不感兴趣,花了第一个整天进行了晴天步行,在晃荡了12小时后,午夜10点多登上了埃菲尔铁塔。塔下广场一侧坐电梯上塔的队伍已经排到几百米长,一侧直接爬楼梯上塔的入口却门可罗雀,可把我高兴坏了,跟个窜天猴一样立马上去了。诶呀,那时候我真是个活力充沛的年轻人呐!2019年再到巴黎时,我已经成了一个落日后就死宅着不想动弹的老年人了。

18 Cold Spring, US (NY), 2013 冷泉镇,美国纽约州

与上面的巴黎相比,国人对Cold Spring(冷泉镇)的认知绝对是“嗯?哪里的?没听说过。”这个座落在纽约州哈德逊河沿岸的小镇实在太低调了,如果大家在网上查查资料,或许除了地产信息之外,几乎也找不到其他了。要是我在世界各地走得再勤快些,这个叫冷泉镇的小镇说不定可以放进我的“全世界最鲜为人知的100个悠闲小镇”清单。
13年暑假那会儿我还在纽约,实习、学业、租房这几个问题一度缠得我陷入焦灼状态睡不着觉。25岁生日前一晚,我失眠到早上4点,眼睁睁看着窗外天色亮起来,心里想着,逃离纽约吧,就算只有一天。我马上爬起来,查了下哈德逊沿岸的小镇们,随便收拾了两下,背上一个包奔赴了中央车站,买了第一班去Cold Spring的火车。

火车沿着哈德逊河一路向北,望着窗外碧蓝色的湖水和飞速向后的铁轨,我的心情慢慢安稳下来。上午11点多,我一个人在安静得能闷出一窝蛋的小镇上晒着太阳、吃着三明治、看海,全镇没遇到多少人,我整个人完全陷入原始,真的是感受到了无比的平静和踏实。那天我手机电量只有76%,也没带充电器,只是感受着这份悠闲,心里对这个随机选取的小镇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感激。

19 Boston, US, 2011 波士顿,美国

哈佛与麻省理工所在地、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倾茶事件发生地……不管是教育、人文、历史、医疗、金融等各方面,波士顿在全美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我到纽约留学后和Fordham可爱的小伙伴们一起溜达的第一个美国城市。
除了三所著名学府之外,自由之路、昆西市场、葛兰奈莱墓地、市政厅、美术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波士顿有许多值得一去的好地方。这个城市比不上纽约繁华,那时候我们戏称说像个城乡结合部,但这种宁静与现代的结合,让我感觉非常舒服。

然而去年疫情爆发之后,我突然想到了这个城市。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现场突然发生恐怖袭击,爆炸造成了3人死亡,176人受伤,这个事件非常恶劣,造成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波士顿封城,整个城市街道空无一人。我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感慨美国并不是不可能做到彻底封城,只是人们自己不重视,不把新冠当作生命的威胁而已。
20 Irkutsk, Russia, 2015 伊尔库兹克,俄罗斯

在伊尔库茲克落地,8:50,太阳刚好面对着我的方向从地平线下升起,看了个真切,我的俄罗斯之旅也正式开始计时。走出机舱,一阵无孔不入的西伯利亚冷空气把我使用不充分的肺灌了个满档,当然,没穿秋裤的腿才是感知最深、最有发言权的。
伊尔库茲克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大省,过去很是繁华,是许多贵族的府邸之所。如今,从国内(北京)去贝加尔湖,伊尔库兹克都是必经之地。这个城市不大,一点都不拥挤,还很安静。人们在大街上慢慢地走着,电车也是悠悠地沿着轨道开着,就连所谓的公车在国内也只能算是面包车而已。我在机场偶然遇到的两个同胞知道我没来得及换小面额卢比后,就给我了一些,拿着这些零钱,我成功坐上了前往市区的20路车,而后跌跌撞撞但又有惊无险地在这个城市晃荡了一个下午。
从入境开始,我就充分感受到俄罗斯人对母语的热爱和执着,因为我完全处于一个全文盲、无法沟通的状态中。每次与当地人的对话用四个字形容就是“鸡同鸭讲”,但那又如何,还是有些东西是全世界可通用的,比如肢体语言,或者眼神,所以小伙伴们也不用太担心在一个语言闭塞的环境中会无法生存,关键还是找些方法。
到达的第二天清晨,窗外就飘起了小雪,大街上的雪比起前日又厚了好一层,路边的俄式建设时不时在雪中露出些色彩,红砖的、绿墙的,非常漂亮,俄罗斯的冬天就该是这般大雪纷飞的!

去往贝加尔湖畔的小镇利斯特维扬卡(Listvyanka)的小巴上车点就在中央市场的停车场,然而这个城市在被大雪改头换面了一些后,我居然认不清方向了。磕磕绊绊了一阵后才找到车站,没有细问,便拖着行李坐上了前往利斯特维扬卡的小巴。
贝加尔湖篇,见③利斯特维扬卡。
21 Florence, Italy, 2012 佛罗伦萨,意大利

佛罗伦萨,这真的是我标题里提到的所谓“路过”的城市,因为游览时我全程拖着行李箱。这就好比,这块蛋糕我连一口都没咬到,只是看见了顶上的装饰草莓而已。
佛罗伦萨是我2012年环游的最后第二站,从威尼斯到罗马的中途有那么一天空闲,可以去看看这座传说中极具人文气息的城市。文艺复兴发源地、歌剧诞生地、世界艺术之都、托斯卡纳首府……真是有太多太多标签了。可惜的是,我对于这座城市的解锁程度目测只达到了……5%?仅限于火车站附近的街巷和举世闻名的百花大教堂,未来有待开发的部分尤为巨大,尤其是冲着托斯卡纳的艳阳,也要再来n次。


如果大家对佛罗伦萨和百花大教堂感兴趣,给大家推荐一部爱情文艺老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该片讲述了上流社会女主与下层青年男主在佛罗伦萨的酒店因为交换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相识相爱的故事。
22 Hong Kong, PRC, 2015 香港,中国

我们这代人从小跟着长辈唱着“东方之珠,我的爱人……”长大,但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位爱人的真实面目时,已经27岁了。
第一次来,我没有选择坐飞机,而是趁着人在澳门,从澳门的港口坐船一小时到的香港,到达之后才找地方换了港币和电话卡,可谓来去匆匆。

香港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在扫货,也不在迪士尼,它算是我少年时代某些记忆的承载地,毕竟在我小学一年级拿到学生证时,我就默默在学号前用笔写下了“C.I.D”,对,重案组的配枪女警,简直不能更酷了。也不知道是心里的执念太深,还是香港这二十几年来在城市风貌上几乎零变化,当我置身在香港狭窄的街道中时,时刻有种我在TVB中的错觉。
23 Honolulu, US, 2013 火奴鲁鲁(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州

夏威夷,美国第50州,由太平洋上132个小岛组成,首府是火奴鲁鲁,又叫檀香山。
一直以来,“美国夏威夷”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太深刻,后来才了解到这个曾经是夏威夷王国的地方,也被英、法、美依次殖民过,直到1898年被美国正式吞并。如今在夏威夷生活的人群以欧美白人和日本人居多,菲律宾人和华人占比也不低,还有各种族间的混血人群。
原先并没有准备到夏威夷游玩,因为我本人并不是特别喜欢沙滩、游泳、比基尼,但正值毕业季,就和前来参加我毕业典礼的亲友团一起,到美国的西岸玩了一圈。

在夏威夷的三天一直住在火奴鲁鲁,这个城市空气清新,植被葱郁,市中心的建设很清爽,路面宽阔。唯一让我觉得有些困扰的是夏威夷多雨水,虽不是阴沉的天气,但空气很湿润,降雨量杠杠的。
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应该算是我记忆最深的景点了,它是美国政府和私人出资建造的纪念珍珠港事件的纪念馆,记录着二战期间这一段惨痛的历史,以及日美双方人民之间微妙的关系。

日本人在夏威夷的人口一直占到10%左右,我当时并不了解为何两地关系如此紧张,还有这么多日本人会住在夏威夷,后来查了资料后发现确实是我孤陋寡闻了。日本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因为制糖业的兴起而大批来到这片土地的,那时夏威夷的当地人无法满足繁重的制糖工业,美国便就近从东亚引入了能够吃苦的日本人、中国人和菲律宾人到夏威夷种甘蔗。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国家被描绘成一片希望之地,随着本国内人口剧增带来的土地资源稀缺问题加剧,许多日本的壮劳力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奔赴太平洋彼岸。其实有点像另一个版本的美国南方农场主和黑奴的关系,日本劳工在夏威夷的待遇也是一言难尽的,但也因此诞生了第一批日侨,并长久定居在了这里。
二战中因为日本轰炸珍珠港,双方的关系又一度紧张,但战后日本崛起,如今日资也充斥了夏威夷,也让双方之间达到了新平衡吧。
未完待续——
下一篇 2011-2015 这五年间,我“睡过”与“路过”的境外城市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