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 有生之年,你得去江南一趟


从2019年起,我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去一趟乌镇。或是带亲戚溜达一圈,或是跟朋友去拍写真。遗憾的是,每每来都是去西栅,且烈阳可畏。听说东栅土著居民多,生活气息浓郁,更具水乡风貌。若有机会,定要寻个薄雾缭绕的清晨或游人散尽的日暮,去感受下东栅的风韵。
头一次去乌镇时,由于前夜通宵,实在顶不顺。只好找了家傍水而筑的甜品店,于店内临河靠窗的位置倒头就睡。待到下午四五点,亲戚们游历完景区后,才赶去大门处跟他们会合,悻悻而归。所幸第二年又来时,精神饱满,兴致极高,弥补了去年无力赏景的遗憾。



芭蕉算得上我最中意的植物了。在中国古诗词里意境极美,江南庭院中芭蕉造景也很常见。尤其是被黛瓦上垂落的雨滴沾湿后,那更深一层的堆青叠翠色,太治愈眼睛了,令人平心易气。或许是经历的少,不懂为何有些古人写芭蕉时,总会添一丝愁绪进去。以为雨打芭蕉,阴满中庭,联想失意的琐事更应景似的,便止不住的满腔忧思,善感多愁。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感受过伴着雨水冲刷蕉叶时那窸窸窣窣的白噪音入眠的时刻,这分明该是舒惬怡神的,抚平怅惘的。怎么会愁上加愁呢。奢侈的试想下,若在江南有一方小院儿,春深时,有雨有烟波。碧甃旁,芭蕉初绿。棋子闲敲,打发无聊。石缝间,一汪水泽。衬着高墙,映着脸庞。就这样闲懒的度过余生,倒也安逸自在。




听说木心故居也在乌镇。可惜,具体地址仍是我未得机会拜访的东栅。“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诗时倍感惊艳。也跟大多数读者一样,从这儿开始认识他。我骨子里是向往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但自己的人生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经历过令自己自卑的爱情,但同样也在其中自省。当时只觉得蛮遗憾的,我们最终还是没能走下去。不够漂亮,还没什么人格魅力。最初认识,兴趣相投的三观都有刻意迎合的成分。能不能长久真的只是时间问题。好不容易爱上一个人,却没有维系以及升温这段感情的能力。只能把失恋的心酸都留给自己。真的,感情这事情,怨不得谁,也怪不得谁。承认自己平庸,是越长大越应该有的觉悟。大多数时候,我都自私而清醒的活着。并且明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我更愿意在别的事情上获取情绪价值。比如写作。写作于我而言,本身是一场高级的精神自慰。但分享出去后,却渐渐变了味。我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而飘飘然。所以我同样也会被恶评反噬。被赞誉时阈值有多高潮 ,那么被恶评痛诬丑诋时同样就会形成成正比的恐惧感。我们老是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应用场景,全部都是在受到否定和感受到恶意的时候。只有面对好评时仍能警醒自己、做到戒骄戒躁淡定不虚荣,那么你才会真正不畏惧差评吧。


西栅某处搭了个临河的戏台,不知其岁月。河对岸是观众席。太阳未落尽时,台上已经开始唱越剧(不大确定)了。我对戏曲不甚了解,但很享受那天的氛围。暮色将合未合,月亮正悄悄爬上柳梢,戏台上点亮了灯,演员唱腔细腻悠长。向晚的风惬意的拂过面颊,游人们悠闲的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着戏。几百年前的桐乡是否也有类似的场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相似的磁场总是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引起今人灵魂的共颤。在庸常的生活里,我需要这样的时刻。






我曾无心赏风景
哪怕是江南水乡
古韵的桥上能窥见黛瓦旁的日暮斜阳
可因为你
我开始遗恨
没能留住吴侬软语中水橹碧浪清波的淙淙声响
有生之年,你得去江南一趟
人生是大漠孤烟的寥旷
亦应该有江南的柔肠
我开始留心风景
哪怕是烟雨惆怅
泼墨的乌篷船上盛满了老人暮年的忧伤
可因为没有你
我开始庆幸
还能与别人有千千万万次的擦肩、回眸、相遇
有生之年,你得在江南爱一场
做不系之舟流浪
不必奢求地老天荒
2020.06.09 写于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