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和读者的一锅思维大乱炖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与过去传统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易发表”,人人都可以作为写作者将写的东西刊载于自媒体和网文平台上,而过去时代文学的传播则难得多,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字能通过编辑部的重重审查,去到文学报期刊、杂志,或付梓出版。
发布空间狭小的先天限制,又决定了传统文学的门槛高度——只有最优秀且被编辑发现了的文字才能被大众所见,这种局限性反过来变成了传统文学的质量保证。
而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读者,与此同时,某种程度上,人人也就都变成了决定所阅读的文字是否应该被网络所传播的“编辑”——我可以自由选择在互联网上转发、分享和传播个人化选择和喜爱的作品。最终网络依赖网民独立完成了它从创作到传播的“一条龙产业链”。
但可惜大众的平均素质、品味和审美并不可能超出平庸的大多数。人人虽然已然都是手握选择权的“编辑”,但拥有编辑眼光和素质的人却只是少数,不要期待网络文学的平均水平能超出大众审美太多。
所以,在“优生优育”方面,网络文学恐怕永远无法与正统文学从业者相提并论。
而网络文学的优势,或许也正隐藏在其劣势的下面。相比起来,网络文学成功的最大优势,我想正是它的不分质素的“广播种”——巨大基础数量的创作者的存在,使得其中孕育着比传统文学因传播“带宽”受限而杀死了的更多可能性。
总结的话,实然层面,网络文学的平均水平必然比正统的传统文学差。
应然层面,对于通俗写作来说,网络文学的顶尖作品,或许并没有决定性的理由,让它肯定比传统路子的文学差。
而关于读者与文字作者的互动这个话题,我想到了三位作者的小故事。
第一则,是爱把武侠小说“po”在报刊上连载的金庸先生的传闻轶事。
金庸一开始,把小龙女写成了和笔下的男主人公一样,是可以爱上多个人的“普通人”。
小龙女与杨过情变后心情沉郁,荒野山间练功时心有杂念走火入魔,恰好被经过的公孙止救了,才没有丧命。
接着「与他相处数日后,觉他气度沉穆,识见渊博,实不似个乡居寡陋之士,兼之文武全才,也不禁颇感倾心,暗想陪他过一辈子,也就是了。」
失恋之时忽遇文武双全、财名兼备还救了自己一命的“优质男“,要把持住自己不上头恐怕是有点太难。
可惜读者并不答应,就算韦小宝、段誉、张无忌们再怎么见一个爱一个都不影响他们侠之人设,但对于女性,读者想要的只是一个“冰清玉洁”,与杨过从一而终happy ending的完美“玉女”。他们纷纷到明报报社抗议连载版小龙女这条线的故事走向,金庸老先生也最终把那个小龙女 爱上公孙止最后坠崖死 的连载版本改掉了。
第二则小故事是关于作家李娟的。
在03年出版《九篇雪》后,她有七年时间没能发布新书,这七年一直在写她的两本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当中她把这两本书发表在网络论坛,于是会有很多读者来给她提“建议”,所以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读者参与的”“网络文学”。书出版后果然大受读者欢迎。
后来回顾起来,李娟说,“但是我现在很反对这样的写作,我现在的写作要与读者保持距离。”“这两本阿勒泰有很大的讨好成分,这是不对的。”“最干扰作家写作的,其实就是读者,我真的是在下意识地和读者保持距离,我不愿去迎合他们的期待。就像我之前写的那样,写到最后,大家所渴望所需要的我已经写出来了,这样的写作不是我的责任。”
第三则小故事则来自“读书家”唐诺。
唐诺在接受《十三邀》采访的那期节目中,有一段我一直觉得好好笑,就是他开玩笑说,他的编辑每次来看他,都会说,哎呀你怎么又在写,写太快写太多我们快要赔不起啦!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因为唐诺在台湾的读者群其实很小,每次新书出版,出版社都赚不到钱。所以他的书在台湾,某种程度上,依靠的都是“编辑的善意”,才能出版。
但这并不代表唐诺没有能力去书写大部分普通读者喜欢且读得懂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慢慢从解释者的位置退出来了,是因为我开始紧张起来——当你笔变得顺利、流畅,变得很知道对付这些东西,就会让我害怕,久而久之,你会失去处理困难东西的能力。”“有很多阅读,对读者是有严厉要求的。”
在某些写作领域尤其如此,反过来,能对作者写作产生指导乃至正面作用的读者建议,恐怕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