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古镇
泗泾到访三次,第一次是2012年正月,第二次为15年元月,那次兴致甚高,驱车来看古镇夜景,站在中市桥上,两岸灯火阑珊,宁静的水乡,留下至深印象。今年得知马相伯故居开放,再来重游。

泗泾有上千年历史,北宋发祥成村落,元代建镇,地处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泾汇集之地而得名。

2005年建成“四水会波”广场

洞泾港


开江西路老屋

古镇孕育了元代大儒陶宗仪、民国时期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上海报界巨擘史量才等名人。
陶宗仪,台州黄岩人,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元末避兵乱,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室名“南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陶宗仪在此生活的痕迹无一留存,但他编者的《南村辍耕录》和《说郛》等会永远流传。
历代名人诗文碑

第一次来,马相伯和史量才旧居大门紧闭,如今老宅修缮后已相继开放。

马相伯,著名教育家、神学博士,原籍江苏丹阳。1882年,马相伯43岁,继承了松江、青浦的地产和房屋,至此便来泗泾居住,故居称“丹阳马家厅”。

故居为五进四院一廊院落式建筑,传统江南私家住宅,平实无华。

创办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之理由手迹

马相伯书法

根据马相伯与七君子合影照的塑像

95岁,杭州都锦生丝厂丝锦画。

1939年11月4日在越南谅山逝世,安葬于息焉公墓。后被毁,1984年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

史量才故居


雕塑家高云龙依其父金学成原作复刻

外墙东北墙嵌“史明德堂”界石

史量才是报业巨头,祖籍江苏南京江宁,史家世代务农,唯独他的父亲出外在松江县泗泾镇经营药店,15岁时史量才离开老家同父亲在泗泾居住。

珍贵老照片


1922年《申报》创刊50周年,张謇、章太炎为编辑出版《最近之五十年》一书序言手迹

故居建于1916年,1918年春竣工,为中西结合的楼阁式二进楼房,主楼既有中式厅堂,又有西式洋房的风格。

前年走过杭州北山街,正在修复的秋水山庄系1932年史量才以其妻沈秋水之名建成,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狙击身亡。
黄炎培在史量才身亡后作《史量才先生之生平》手迹

大街上始建于1782年的余天成堂

福连桥(中市桥)位于老街当中,始建于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之后失修面临坍毁,1986年重建。


本世纪古镇加快了改造步伐,2000年建成了福田净寺。2001年建成了安方塔,2002年建成明清一条街。
福田净寺

安方塔意在保一方平安,取名来自于当地的民谣“三弓一箭安一方”,相传泗泾的武安桥(西市桥)、福连桥(中市桥)、普度桥(东市桥)和东田寺的宝塔,是泗泾的“三弓一箭”。

2012来,登上安方塔,西望西市桥,东为中市桥,泗泾塘穿镇而过。


塔下东侧一片老屋,再来已改造完毕,一些店家,文化机构入住,可以看展,品茗,买农家食品,环境得到升华,塔也油漆一新,门关着,没能上塔看新貌。



12年来,老街生气勃勃,大街上人流摩肩接踵,河岸人家喧嚣的市井生活,充满生机。




相隔十年,变化极大,河边民居十室九空,老街马路在铺沥青,大街小巷冷冷清清,与过去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廊隔墙顶部残留的花卉人物雕刻


过中市桥,泗泾塘南侧一片街区还在。

走进安乐街,见一大户人家,门口拍了一张,继续前行寻找地图上标注的周伯生宅,询问得知我刚才路过的就是,进门才看见文保碑,差点错过。院内3个小朋友兴奋指给我看里面看点。


“瓶生三戟”地砖

门后机关

灵动的风竹

安乐街125号,颜世香宅 ,门额有点模糊,猜是“世泽孔长”。

南张泾桥,北侧桥额桥名落款:“光绪十四年(1888年)里人建”,旁边房已拆空,过桥离开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