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相关基础知识,真的没有遗漏了吗?点我检测!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hello,小伙伴们
离考试只有不到1个月啦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这段时间
大家在练题、复习专题的同时
也不能把基础知识丢在一边哦
考试不仅会直接考到基础知识
一些“软考点”也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运用
才能得出答案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了
「考前基础点睛」专栏
为大家锁定最易被考察的基础考点
这次带大家巩固的是
传播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今天,小田心带来的是「传播学」的重点基础知识。不管是报考哪个院校,只要考新传,「传播学」就是逃不掉的一门课!并且,这也是最容易被考到的一门课了~
由于「传播学」在考试中实在是太重要,所以小田心一直是建议全书全面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考点!到现在也是,建议考前再把所有的考点都回顾一遍哦~
今天,小田心就不给大家去重复划重点了,主要为大家提供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近年各大高校的高频考点;一方面是大家平时比较容易忽略的“冷门”考点。另外注意,下面的内容不包含课本外的补充内容哟~
01近年各大高校高频考点
以下考点排名不分先后
舆论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发现,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的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考点
什么是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特征
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网络意见领袖和传统意见领袖的区别
意见领袖与网红的差异
意见领袖在传播中起的作用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作用机制的变化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两级传播
……
把关人
在传播过程中,把关是指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加工的行为。把关人,指从事把关活动的人。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信息的源头(信源)与信息的终点(信宿)之间,总有若干决定信息通过或终止的把关人。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
考点
把关与把关人
把关人研究
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的特征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把关过程的实质
媒介机构在新闻把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互联网时代的把关与把关人
……
传播学学派
关于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般将其划分为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又被称作经验-功能学派、管理学派)、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又被称作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 school),也有学者将媒介环境学派称作技术-控制论学派。
考点
三个学派的概述
三个学派所包含的具体流派
每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分歧
……
受众商品论
1977年,斯麦兹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中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具体而言,斯麦兹认为大众媒介传输给受众的各种信息和娱乐究其本质而言只是刺激物和“免费午餐”,其目的是吸引潜在受众并将他们按照人口学指标与购买能力的高低转变为商品,最终打包售卖给广告商。
考点
什么是受众商品论
数字劳工
传播政治经济学
……
知识沟
1970年,蒂奇诺、多诺霍、奥里恩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知识沟假说,其核心内容是“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考点
知沟假说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知沟假说的影响因素
知沟假说的评价
推动知沟合拢的方式
上限效果论
信息沟
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
智能鸿沟
……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 P. 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perceptual bias),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ostensible audience)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考点
第三人效果的提出与基本概念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假设与影响因素
第三人效果的意义与理解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人效果在网络中的特性
疫情中的第三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
……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考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要与特点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局限
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变化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或舆论引导的关系
议程设置的三个层次
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议程融合
……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最早见于伊丽莎白·内尔-纽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一理论主要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优势,会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人数增加时,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而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持异议的人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于是,形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
考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三个命题)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特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与意义
网络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是加强还是减弱了
反沉默的螺旋
…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又称满足需要理论,是基于受众的需要和接受信息的原因出发进行的研究,与传统的以媒介传播信息影响受众的思路迥异。卡茨、麦奎尔、罗森格伦、布卢姆勒等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的,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境下,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就可能同时被所有的受众接受,受众总是从中挑选出可以满足自己的信息。而且受众面对大众传播不是被动的,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操控受众,而是受众在使用传播媒介,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是由受众而不是传者所掌握。
考点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哪些类型?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新媒体语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前者主要研究具体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后者主要研究综合的传播过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期——“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70年代以后为第三个时期——宏观效果理论。
考点
传播效果及其三个层面
传播的逆反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
子弹论
有限效果论
传播流研究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效果》)
宏观效果论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警钟效果、自信心假说……)
……
麦克卢汉及其理论
关于媒介技术或手段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在这个领域,较有影响的是加拿大学者M·麦克卢汉的学说。综观考究麦克卢汉的理论体系,他主要提出了以下几项著名的理论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理论。
考点
麦克卢汉及其理论
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地球村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麦克卢汉对人类传播史的阶段划分
麦克卢汉父子关于“媒介定律”的主要观点
内爆
……
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
尽管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并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许多学者只是从各自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除了四大奠基人以外,还应注意到另一位重要学者——施拉姆,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
考点
简述四大奠基人
四位奠基人的贡献
施拉姆及其贡献
……
其他
除上述考点外,以下考点也是各大高校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请着重复习。再次提醒,「传播学」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很重要,大家尽量再整体温习一遍。
框架理论
培养理论
流言与集合行为
拟态环境
受众分析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受众理论
(德福勒的四种受众理论等)
大众传播的类功能
信息主权
文化(媒介)帝国主义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各种传播过程模式
镜中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理论
符号互动论
研究方法相关知识
02易被忽视的“小考点”
以下为大家平时复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传播学教程》中的“冷门小考点”,请大家根据下面的内容查漏补缺。同时也要提醒大家,要根据自己所报考院校的考试风格来选择性的复习,以下考点中,如为次要考点,则大致了解即可。
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双重偶然性
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
人类传播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理解“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象征符
情境意义
共通的意义空间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姿态的传播功能
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技术发展的“4C”趋势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塔尔德关于报刊与公众的观点
布莱士认为报刊在民主政治中的三种功能
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传播制度
大众
梅里尔等人关于媒介专业化(分众化)发展趋势的三个阶段
自信心假说
属性议程设置
导向需求
社会孤立动机
意见气候
象征性现实
主流化
元传播
自我强化理论
社会距离
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文化指标

- 田心说 -
以上罗列的知识点较多,但小田心相信各位小伙伴99%的知识都已经背诵过至少一遍了。小田心建议,在考前再将以上考点快速巩固一遍,冲刺高分;备考较好的同学,还可将重点笔记、课程中提到的所有传播学的知识点都再过一遍,确保“零失误”。
当然,如果你之前传播学复习得不太好,那你至少要做到的是在掌握小田心划的重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背诵。
总之,大家根据自身的复习情况进行选择即可。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啦,加油!
参考文献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
祝好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