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提问》读书会
8.精神病院的作用/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
1.努力创造好的精神服务是我们的奋斗的目标,但是忽略了另一面可能性:使得精神疾病被慢行化。想想我在临床中遇到的青少年以及一些情绪障碍的患者,确实如此。我们致力于建立一段支持性的关系,补偿在院外不太好的甚至痛苦的交往和关系,期待他们可以有勇气面对真实生活中的挫折。虽然有好的初心,但当工作对象是人时,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有可能他们索性将医院生活当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只需要花钱便能享受到他所期待的“全身心的关注”,“他的世界观没有受到扰动,他能够保持原样,他完美地适应了他的‘生态小环境’”。
2.是否有帮助,只有当事人才能判断。警惕“有毒的积极”不要“帮助一位根本不想过马路的老妇人过马路”
3.慢性化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功能被剥夺了。如果只能看到疾病的标签,那么他要么是病人,要么是时刻担心复发的“准病号”,享受优待的同时,也丧失了权力,只能被同情,被照顾,被限制。治病成了唯一的目标,但往往徒劳无功,“等我病好了,就回去上学、工作…….”,但事实往往是生活停滞了,人格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同年人,加重了这种困境。
4.生活中常见的被取消话语权的情况:
1)心理疾病,“他发病了,他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大脑混乱了,他需要治病”
2)生理状况:“你是不是大姨妈要来,才会这么敏感”(问题在于你而不是我)
3)莫须有:“如果说话没有逻辑,就不该说话”“因为你以前的小错/骂脏话/妈妈死的时候没有流泪,所以你现在被扒衣服/被判死刑都是应得的……”(突然理解了《局外人》)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
- 元沟通(元交际):对沟通的沟通(例如精神分析对于移情和反移情的讨论) 所有沟通都包含两方面信息(关系层面,和内容层面),有时,既定的关系规则可能会消解掉内容的含义(例如,“不管我说什么,你都要重复我说的话”)
- 自我指涉(自我相关性):我说这句话的动作和这句话的文本内容是直接相关的,容易产生悖论(“我这句话是在说谎”)
3. 关系=内容:围绕沟通进行的元沟通,本身又构成了沟通内容
- 内部视角: 这是在处理问题(关系)
- 外部视角:这就是问题本身
4.打破慢性化:
- 元沟通的尝试
- 新的语言符号
- 流程创新(多摆2把空椅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坐在空椅子上)
- 引入外部视角
5. 警惕治疗师的“自恋”
- “你很聪明,很敏锐” ≠ “你对我有帮助”
- 时刻关注 自己 对于 来访者来说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 有时自己的平庸无能反而能帮助到来访者(原来咨询师也不过如此)
6.三角关系
- 治疗师可以作为“工具人”进入夫妻关系,从而调节其疏密(双向调节)
- 第三者,孩子也常常被当做关系调节器
7.慢性化也可以是一种治疗方式,或者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问题也许终身存在,但是也能找到一些方式让我们与问题和谐相处,甚至能收获成长。
初学系统论,总有种被耍的团团转的感觉,上一章说 停不下来的治疗 也可能是问题本身,小张思维仿佛被戳了个洞,“🤔,我得警惕,慢性化可不好”,下一章便说,长期的治疗确实能解决你的问题,选择权在你。系统论追求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改变的行为,这让我 想起罗杰斯对于美好生活的描述。系统治疗最厉害的价值观在于一切皆可被建构,对的错的不重要,是症状还是功能也不重要,思维不知不觉被扩展,一旦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问题也不一定是问题了(另外如果我选择和问题和平共处,问题也会消失)。
被大师一段话启发,“这样的发展应该被评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有待商榷。也许与观察者的价值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