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雨滴故事的配图设计
我在另一篇文字中介绍了雨滴的设计(《我们的旅程》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033558/),但最终的呈现与理想中的差距很大。
几年来,我一直将故事称为《大象雨滴的一生》。这是我最认可的标题,与编辑交流时也一直称它为雨滴。但它似乎不是更多人认可的题目。我又给出了备选题目,比如安博塞利的女儿——大象雨滴的一生。但最后确定的名字是:我们的旅程。和我那本画册《桑布鲁,我回来了》一样,标题中没有大象二字。
在那篇文字中我提到了,希望选图尽量少用Karl的图片,且只用在乞力马扎罗的情节上。但在书中,设计师用了40多张Karl的图片,且配图存在一定的科普和伦理问题。而我的设计被完全否定了。书中我的40多张图片也被修的与现实色彩存在差距。
针对设计问题,我与出版社合作的设计师进行了仅有一次的交流。我所谈的都是大象、故事、科普的问题,而设计师关注的是格律和感觉。我认为她不了解我的图片和故事,以及我希望传达的知识和感情,而她认为我不懂摄影、美学以及读者心理。那次交流让我非常不舒服,我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交流中她首先解释了为什么我的图片不行。她说我用的是佳能xx、htc手机拍摄的照片,而Karl用的是胶片相机,“拼凑”在一起很困难。而我的照片被她用某种评估方式几乎都排除了。这时她还给我讲起了摄影的基础知识,说拍照片要在日出、日落光线最好的时候…我有些纳闷,我请教她了么?我的照片在大开本上跨页都没问题,何况是小开本读物上一个手机屏大小的图?
我认为对方不了解我的设计,再次进行了争取。我解释说我的每一张照片都在自己整理的数据库里,对应着总结的大象知识。我对自己的每一张照片都非常了解,因此能给出最适合的配图,最符合文字内容的照片……但设计师说那不符合她的格律,没法用。而且设计不能改了,所有人都付出了很多。
我有些生气,逐一解释了科普错误的问题。这算是我最后的挣扎,试图讲清楚那些照片为什么不能用,比如在她的设计中有10多张森林象的照片被放在了草原的背景下,而森林象的外貌以及栖息环境均与草原象不同。还比如,她用了雄象照片来展示关于雌象和家族的内容,以及人在佩戴项圈活动中站到了大象的背上…最后,我带情绪地说几乎每一张图都和故事没有关系。
我相信,在她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读者不具备识别问题的知识。但她后来还是更换了几张图。
设计师说,设计在于传达一种感觉,图文搭配并不重要。另外她强调这部书不是为我出的,而是为了读者。她还说我不懂合作。我理解她的意思,他们更懂美学和读者心理。
可是她不懂大象啊,不了解故事的人怎么选得好配图?
但我也知道有些事她说的是对的。我深知自己是在为大象而写,代入的是大象的世界,而不是儿童。我也非常认同她说的,所有人都付出了很多。因此,我没有勇气去“要挟”不改设计就不能出这个故事。交流后我对编辑说,我不想再直接与任何第三方交流了,书配图的问题我已讲清楚,最后呈现的一切我都接受。但我需要为配图的科普问题另做解释。
一个半月后,我看到了第二版。设计几乎没有改变,有严重问题的几张图片被更换了。11月底,我拿到了样书。写这篇文字时,我已没有了当时的情绪,甚至觉得没必要指出科普的问题了。倒不如在科普时抛出一些问题给孩子们,比如哪页出现了森林象?
我想,正如我希望传达的是大象知识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大象的世界,设计师也一样有想要传达的东西,如某种艺术上的感觉。出版社也同样有自己所坚持的理念。正如他们对大象的不了解,我对他们的关注也缺乏认知。而这些不正是出版社寻求合作的原因么?
我也非常清楚,设计师有很多不错的出现。但我没有提。
现在的我可能改变了很多。本就甚少表达的我越发不愿去做交流了,而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更多变为了我有些抗拒的内容。离群索居这些年,我越深入大象的世界,似乎越远离现实社会。那该被“淘汰”的不正是我的想法么?
无论怎样,我都希望有更多人读到这个故事,感受到大象的世界并对它们产生热爱。





holme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现在的孩子更快乐了么 (56人喜欢)
- 偷拍摄像头 (12人喜欢)
- 离开大城市 (190人喜欢)
-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88人喜欢)
- 琅勃拉邦的非法制品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