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二胎帮你学吧,我不干了!”如何让孩子从逼我学到我要学?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你是否考虑过是孩子真的不愿学,还是我们家长的目标过于功利和短视?
昨天晚上9点多,对面楼的孩子又因为学习的事情,和父母发生了激烈地冲突,一阵刺耳的打砸声后,传来一阵夹杂着孩子哭声和男女混合双打的声音,最后,那孩子歇斯底里地吼道:“生个二胎帮你学吧,再逼我,就让你们后悔一辈子!”
或许是怕孩子真的做出偏激的事情,那对夫妻停止了打骂,孩子也慢慢停止了哭声。
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和父母之间的博弈呢?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主地爱上学习?怎样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些都是很多父母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群饥饿的鸽子放到一个箱子里,饥饿的鸽子一进去就到处乱啄,它们啄其他的地方都没有用,唯独有一个按钮,被啄后会出来一颗食物,鸽子开始吃完后又继续乱啄,等下次无意啄到按钮,就又会得到一颗食物。
如此反复几次,鸽子们就学会了啄按钮获得食物。鸽子为什么会去啄按钮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可以得到食物填饱肚子,是好处,对自己有利,所以鸽子啄按钮的行为就会被强化,从而主动,自发地去啄按钮。
如果鸽子每次啄到按钮,啥也没有得到,它就不会刻意地去啄。或者鸽子每次啄了按钮,得到不是食物奖励和电击惩罚,不用猜,我们也知道鸽子被电击几次后,肯定会对按钮避而远之。
从斯金纳的实验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想要一个行为持续下去,最好的办法是给好处,让它强化。
你可能要说了,说这个和孩子的学习有啥关系啊?
还别说,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种观念迁移到孩子的学习中来,我们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就要让他们看到或是体会到,这个行为可以给他们带什么好处,尤其是内在的好处。
比如,我们小时候一放学就会主动把作业写完,因为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可以全部用来玩,所以会积极主动地赶紧写完。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写作业慢呢?这是因为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写完作业后,看不得孩子有半点空闲的时间,写完就布置新的,让孩子永远写不完,永远没有自己可控的时间,从而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干脆慢吞吞,能墨迹就墨迹,慢慢写。
那到底要怎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爱上学习呢?
1,把外在强化变成内在动机
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奖励,会暂时努力学习,一旦他们的愿望实现,或者年龄大了,对那些小红花,小贴纸不感兴趣后,就会松懈下来。
老师的表扬或家长的物质奖励都是外在强化,想让孩子走的远,就要把外在强化变成内在动机呢。
比如,为了让孩子加快写作业的速度,妈妈就对儿子小强说:“儿子,如果你7点前能完成所有的作业,妈妈就允许你玩20分钟的游戏。”
小强为了玩游戏,就非常认真地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了作业,于是他得到了20分钟的游戏时间,但每天玩游戏,不但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动力,还会损害视力。
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现在你写作业比以前快多了,真棒!我发现你现在不仅能控制自己写作业的速度,专注力也提升了呢,刚才看你写作业,特别的专注,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这种能力非常重要,你以后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能掌控自己的时间,他就能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2,把兴趣变成使命感
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当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时,他们才能坚持的学下去,但兴趣又是个很稀缺的东西,可能刚开始接触时,孩子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很多孩子就会知难而退。兴趣就像火炬一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索,但火炬也可能会遇到恶劣天气或燃油耗尽。
那要怎样帮孩子保持兴趣呢?
最好的办法是把兴趣变成使命感,当一个孩子能把某个学习目标和兴趣指向一个远大的理想,这种使命感带来的内驱力会更强大,更持久。
何江是哈佛建校以来,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人,要知道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他在演讲中说到,自己出生在湖南农村,年幼的他,一次被毒蜘蛛咬伤,妈妈用最原始的火疗法帮他解毒,最终捡回一条命,从此,他立志要学习科学知识,拯救生命,造福人类。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3,让孩子拥有掌控感
周末,女儿和几个小伙伴去公园玩,一个女孩做什么事情前都会问,妈妈,我可以和她去追蝴蝶吗?我可以吃个薯条吗?我可以去踩水吗?我可以.....事无巨细,全部都要经过妈妈同意后,她才会去。如果妈妈的眉毛稍微沉一下,或者脸一拉,孩子一看妈妈的微表情,她就知道了妈妈不愿意让她做,她就乖巧地坐在我们身边,听大人聊天。
当大家夸孩子很乖巧的时候,那位妈妈很受用,但我却觉得一个孩子过分乖巧,妈妈过分强势,对一个孩子成长来说有弊无利。很多父母对孩子包办一切,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想好做好,等孩子长大不能独当一面时,又会怪孩子没有出息。
想要孩子有胜任力,能独自解决一些问题,作为家长,要克制住自己想要包办的心,和想要帮忙的手,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去体验,去犯错,去总结改正,父母只要无条件地爱他们,接纳他们就行了。
当孩子的自主需求,归属需求,和胜任需求都被满足的时候,当他们能决策一些事情,能掌控一些事情,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学习,才有兴趣和信心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不要让孩子只为了成绩而读书,成绩只是暂时的,现在能得100分,或门门都是A,走入社会,未必同样优秀,
分数成绩都不是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很长,孩子还有无限可能,不要为了一道题不会做焦虑,也不要为了几分的高低忧郁,社会变化很大,以后的发展谁也说不准。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使命感,为了理想和抱负学习,才能更持久和有意义,让孩子健康阳光,学会终身成长有内驱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