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后故事情节和人物归宿 第四章 湘云的相公为什么不是卫若兰
《红楼花落处》 第四章 湘云的相公为什么不是卫若兰
**友情提醒:如果您没读过第一章开篇,最好从开篇读起,否则影响阅读,更有可能不得其意!
与湘云未来命运相关的主要有判词、《红楼梦曲·乐中悲》、云儿的酒令和湘云的三宣牙牌令。而冯紫英的酒令可以用来验证是不是呼应湘云的相公的伏笔。当然,还有很多在对话、诗词中,鉴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讲主要部分。
先从湘云和黛玉的对话开始。为什么说湘云却从黛玉开始?人与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就有了《红楼梦》明线故事里的各种矛盾,就有了刘姥姥有意闹出的笑话时,“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的蝴蝶效应。
因为隐藏的真事才是重点,明线故事是暗线真事生成的,逻辑牵强是自然的,甚至大量的错别字、各种错误等,也是作者有意为之,为真事服务。比如宝钗服用的冷香丸和宝玉被打时宝钗送去的丸药,在明线是药,而在真事里则有不同的含义。“冷香丸”治热毒,“热”形似“执”,冷香丸治的是“执”病——执着,因执着才会让自己处在水深火热的念头中不肯抽身。何为抽身?“苦”的本质是一念罢了,离“念”则离苦,看似简单,真正悟到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已经很难了,做到堪比登天。“冷香丸”中的“香”暗示湘云在原著中代表“相”,因此,湘云直言快语,暗喻凡人看什么都有念头冒出来。何为相?万事万物都是相,语言、信念、情绪也是相,相信它,你就痛苦。
事先说明一下,不要跟我学佛法,我讲的都是我的体验,我也不是佛教徒,更没有系统学过佛法,所有涉及的佛教词汇和经典只是我借来一用。我也不是在讲佛法,只是讲我在《红楼梦》里看到的故事,欢迎喷子。
另外,我的写法与大师和各种大家不同,我的表达不是很有章法,因为不是洗脑文,为的也是让读者多思考,更多机会打破思维惯性。我从前也是人云亦云,没能力发现很多逻辑、分析的前提就是站不住脚的。就如整部《红楼梦》是向西行,朝东走的多努力、多远都是徒劳。
湘云对黛玉说:“却是你病的原故,所以盥(观)......”“盥”谐音“观”。黛玉观的就是相,而湘云的“择席”的习惯谐音“择西”,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即“誓西”。也就是黛玉《西施》诗词的真意,“西施”谐音“誓西”。
甄士隐如湘云一样,当他对道人说:“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有了愿心,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就开始了种种磨难,经历了女儿被拐、火患、老丈人的欺骗和言语侮辱等考验。这时如愿心坚固,观到苦的根源,去释情、离执就可以证道。湘云因择了西,历练就开始了,这也是甄士隐故事的“三处有益”之一益。“三处有益”的写作手法非常重要,也是谐音、形似、套用和出处等写作方法贯穿全书的依据和暗示,“三处”即“多处”,是解密的一把总钥匙。
八十回之内,我们知道了湘云红楼梦曲中“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和“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已经发生在湘云身上了,在故事里我们也从未直接看到湘云抱怨过亲人带来的伤害,只看到她的真和直,故宝钗说宝琴像湘云一样太直,暗示湘云已经战胜了一部分“相”,否则湘云会处处抱怨,显得楚楚可怜。没有修行体验,这一部分很难体会,权且看我讲的故事就可以了。
因湘云暗喻“相”,故湘云爱说话,作者在“醉眠芍药裀”和“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里为爱说话的湘云开了一副药。其中“醉眠芍药裀”和“芍药花”换位谐音变成了“免罪要少因”和“要少话”。“谐音”是原著中一个重要且贯穿全书的叙事方法。
我们知道了湘云“大喜”,只是没有直接给出婆家的姓氏,有了钥匙,我们就可以开启伏藏了。现在让我们正式开始湘云八十回后的解密之旅吧。
前面不仅是铺垫,也与湘云故事直接相关,因为湘云择了西,才能知道湘云想什么,才能知道她会为孩子起怎样的名字,也会看到她是如何创造未来命运的。比如我给儿子起的名字是“敬之”,源于打坐时听到“采芹之敬、敬之采芹”,心生欢喜而起的名字,这也是“相由心生”的一个体现。
说到湘云的子女,作者做了很多铺垫。为什么不先讲湘云嫁了谁呢?因为从湘云的孩子名字可以倒推出湘云的婆家,原著也是一部逻辑推理小说。湘云既是择了西的修行人,而修行是为了得福得慧。如果我是湘云,生了双胞胎,最先想到的名字就是“福”和“慧”。作者为了提醒我们想到“福慧”,伏笔了宝玉需要两个女子陪伴才能读书,这两个女子就是真事里的“福、慧”。暗喻无福无慧不能读书,更不会有机会学佛悟道。为什么湘云嫁冯紫英?因为证道后就是逢福、逢慧,故冯福、冯慧最贴切。从姓氏上看卫若兰娶湘云是很难了,如果说是“为福、为慧”?我们一会儿会看到其它的验证。曾在互联网上看到高鹗续书中湘云嫁给卫若兰,为了生“卫福、卫慧”吗?“伪福、伪慧”不正是原作者对文化界和修行界的讽刺吗?冠上“活佛、大师”等种种高帽子,令人啼笑皆非!高鹗确实如前文所说知道“谐音、形似和拆字”等明清常用的写作手法,只因高鹗没有曹公的境界,中了曹公的陷阱,只看到“韦大英”的姓氏谐音“卫若兰”之“卫”,把这个伏藏留给了后人拾。顺便讲一讲与“伪福、伪慧”相关的一个高级黑,看看原著作者是怎样讽刺扑风捉影、虚伪的文人和修行人。
“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几个“这么大”到底有多大?我满脑子问号。读到“程日兴”我也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名字与其他清客的不同,贾政的清客“詹光、单聘任、卜固修、胡斯来”都是谐音,比较明显的讽刺。
“程日兴”拆开为“禾口王日兴”,换位谐音“口王,何日醒?”通俗版的是“古董行的大嘴炮,别自欺欺人了!”清朝是这个样子吗?我对古董没研究,不知道今天的古董行是不是一个样?接下来曹公想升几个维度,就更有趣了。上一段引用中的“柏”字拆开为“木白”,谐音“膜拜”。“瓜”字形似“爪”,谐音“找”。“鲜藕、西瓜、鲟鱼、灵柏、香熏的暹猪”经过拆字、谐音、换位就变成了“献偶、找西、寻欲、令膜拜、相熏的鲜猪”!“相熏的鲜猪”呼应原文中给的谜底“剁了尾巴的猴儿”。今天的修行界是不是仍然上演着同样的戏码呢?两百多年过去了,人类并无长进,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球升级、升维?先找到丢失的“善”罢!不通天,不通神,不通曹公,专门通小红!还献偶?我只能哈哈大笑了!丢失的“善”是原著里的一个高级黑,看看您是否找到了。
说到卫若兰,如果以“卫福、卫慧”给孩子起名,卫若兰还是不合适,湘云的相公还需要满足带一个“ying”字的条件。因为“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暗示了这个人的外貌,显然卫若兰除了一个名字外没有任何信息留下来,而冯紫英符合“厮配得才貌仙郎”。另外,湘云的相公还需要满足“英豪阔大宽宏量”,其中“英豪”颠倒谐音“好英”,既然湘云“好英”,湘云相公的人选名字需要带一个“英”字的音。验证在湘云把葵官的名字改成了“韦大英”,“真大英”非冯紫英莫属了。看到“大英”后还把湘云嫁给了卫若兰实在是中了人云亦云的过患。
“英”是湘云嫁冯紫英的关联词,这就是逻辑推理部分的写法,以确保即使看不到暗线的真事,也可以知道湘云嫁给冯紫英。不仅有“大英”,未来还有更多的验证。验证、再验证,为的是改变人类习惯的人云亦云的过患,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我的这本书。
现在我们再来看冯紫英所说的“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双生子”就变成了冯紫英和他的孩子的关联词。对应湘云的三宣牙牌令里有“双悬日月照乾坤”,暗喻湘云头胎肚子里的一对龙凤“日月、乾坤”。湘云又有一个金麒麟,麒麟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更双重验证了湘云符合冯紫英酒令里的双胞胎的母亲。
而下一句冯紫英酒令的“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谐音后是“女儿乐,向死(而生)愿化陶帅西。”“陶”是熏陶之意,这句话验证了冯紫英所说是女子择了西,湘云满足这个条件。“帅西”暗喻了湘云未来成帅西的人师。
湘云红楼梦曲中的“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雲飛。”其中的“水涸湘江”和“湘江水逝”互为补充。无论是水涸“湘江”还是“湘江”水逝,“湘江”里的“水”都保不住了,“湘江”就变成了“相工”,谐音“相公”。“楚(除)雲飛” 即“雲”中之“云”(“云”与“芸”相似,取下面的“云”,尽管一样,但不是今天的简体字。)被除掉了,剩下“雨、飛”,谐音“愈、废”。“终久是雲散高唐”其中的“唐高宗”无“宗(踪)”,原句就变成了“终究是云散无踪”,“云散”见日,吉祥、证道之意。
“展眼吊(谐音“掉”:跌落)斜晖(谐音“斜回”,即一瘸一拐、残废)。佛教讲残疾不能出家,但是,跛足道士吗?就不知道了。我只是质疑了一下,直到读到“斜回”恍然大悟。验证在湘云的三宣牙牌令里的“御园却被鸟衔出”,“御园”谐音“遇怨”。此句套用了王维的“非关御苑鸟衔残”,多出的“非关(官匪)”和“残”不值得怀疑吗?验证了前面讲的冯紫英“残了”和“官匪”仇都尉。这就是“指桑说槐”的写作手法,现在您也许已经意识到没有通读原作者直接和间接提到的诗书,几乎没有可能读懂《红楼梦》,除非有强大的直觉。故作者在第八回末尾明确地告诉读者“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这个不能说是“暗示”,而是直言告诉读者,快去读书吧!
“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中的“飞云、逝水”换位变成了“湘江水逝楚云飞”伏笔了换位、颠倒的写作手法,也是打开《红楼梦》秘密大门的钥匙之一,也暗示众生颠倒。
“展眼吊斜晖”和“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剧透了湘云的一部分命运。“住了箫管”暗示湘云不做妓女了,而弄起了弓箭。“弦”拆开为“弓、玄”,“索”形似“系”,即湘云系起弓玄。前面交代冯紫英打伤了仇都尉的儿子,“仇都尉”换位谐音“都为仇”,暗喻仇家在铁网山打猎时把冯紫英推下山。虽然冯紫英“自硬”,还是重伤,就有了“情郎不舍还家里”,告诉我们最后还是回来了。
被人救下也有验证,在“凑成樱桃九熟(换位谐音“硬撑逃走救出”)。 御园(遇怨)却被鸟衔出。”“被鸟衔出”换位谐音“药仙背出”,进一步验证并暗示被采草药人救出。
如何幸免也有伏笔,在“儿夫染病在垂危、大风吹倒梳妆楼”。“大风吹倒梳妆楼”换位谐音“掉树桩搂大风吹”,“楼”形似“搂”。当您读到“大风吹倒梳妆楼”时没有质疑?什么神经病胡写乱写?我质疑了。因此,轻而易举就得到了灵感。一旦我们知道质疑的力量,我们就不再被乌合之众同化了,慢慢灵感和直觉的能力就恢复了。“儿夫染病在垂危”换位谐音“然而俯在柄尾垂”,形象地验证了冯紫英垂挂在树桩上。之后就有了“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这时“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也被验证了,虽然残了,但是,毕竟人回来了。因湘云的修行,改了丧夫的命运。
现在以“出处”这把钥匙验证。“斜晖”出自唐·李商隐《落花》的“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商隐”谐音“伤隐”,“迢递”暗示养伤和送回家费了时间。“落花”是关联词,在湘云的牙牌令里有“闲花落地听无声”中的“花落”与湘云的“飞云”和“云飞”一样颠倒,变成了“落花”,验证我不是瞎猜。
冯紫英上山伏藏在他的酒令“鸡声茅店月”,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商山”谐音“上山”,冯紫英上山打猎被推下山受伤,生命垂危。文中冯紫英也说面上有青伤,“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验证在湘云的牙牌令“日边红杏倚云栽”出自唐高蟾的《上高侍郎》,“侍郎”谐音“思郎”,呼应冯紫英的“上山”未回,湘云思郎。指桑说槐地伏笔在薛蟠离京,丫鬟们嘲笑香菱想薛蟠了。
冯紫英为什么上山打猎?湘云吃鹿肉是伏笔,验证在冯紫英酒令里的“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冯紫英打猎是为湘云喜欢吃野味。同时,又伏笔了佛教所说的杀生的果报。冯紫英说过打猎不是自己的想打,“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的不乐,寻那个苦恼去。”验证了“我疼你不疼”,不疼湘云就不会去打猎,打猎为的是给湘云吃鹿肉。
云儿的“荳蔻开花三月三”出自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其中“二月初”暗示“二月出(门)”,而“十三余”谐音“十三月”,验证在“三月三”,即二月出门,隔年的三月回来,共十三个月痊愈,应了冯紫英所说的“幸与不幸”。所以,云儿唱的小曲是伏笔回家的时间,并非小黄曲。“杜牧”谐音“目睹”,与“赠别”一起验证痊愈后的冯紫英拖着残疾的身体跛足回家。因此,跛足道人是冯紫英的平行描写,另一个“指桑说槐”。
还有验证在湘云射覆里的“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暗指有两个丫头得了“日边红杏倚云栽”,一个是探春,一个是湘云,但这句话对两个人预言的结局不同。湘云存了对家人的怨言,探春连亲妈都不放过;故湘云相公得佑归还,探春以“死赎(侍赎)”罪。“桂花油”换位谐音“佑归还”,一个“斜回”,一个有去无回。“头上那讨桂花油”拆开“讨”为“寸言”,其谐音“存(怨)言”,全句变成了“苍天啊存言佑归还”,“头上”即苍天。“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一个是骨(谐音回故里之“故”)牌名,一个是曲(谐音“去”)牌名,还是暗示一个有去无回,一个佑回故里。最讽刺的是“不宜出行”本该是“忌出行”,又是骂探春“无‘忌’口”,即无忌惮。“射”拆开谐音“存身”,“射覆”拆字谐音就变成了“存身处”。“射覆”交代参与者的归宿。
湘云的“江间波浪兼天涌”源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里借用的还是“杜甫”谐音“普度”,仍然是一畅曹公的普世情怀。
简而言之,十三个月后冯紫英回家,湘云放下箫管,拿起弓玄找仇人为冯紫英报仇。验证在“宝玉不待湘云动手,便代将‘湘’字抹了,改了一个‘霞’字”,湘云除了“相”,变身仗义大侠,因为“霞”谐音“侠”。
看到这里,您有没有觉得云里雾里?让我们换一个话题,来一点有趣、喷饭的,现在看看“二”和“爱”不分的湘云做妓女有没有验证、这个爱是什么呢?锦香院(谐音“怨相尽”)的妓女云儿所唱之曲确实伏笔了湘云的命运,验证部分最让人喷饭。
湘云偶尔来住,贾府那么大,竟没给云儿留一个住处吗?湘云的住处在她丫鬟翠缕的名字里,“缕”形似“楼”。贾母给湘云安排了住处,一般人不够污还真读不出来,她的住处在“翠楼”,就有了湘云四处去睡觉的效果。要想读懂曹公的故事,必须除尽了相,除尽了“自以为是”才能与曹公“同流合污”。
后来戏班子解散分给了湘云葵官,“葵”谐音花魁之“魁”,湘云的后续故事必有成为翠楼花魁的情节。
记得贾母送云儿的衣服吗?“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那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貂鼠、灰鼠、烧、盘”谐音“钓术、慧术、骚、骗”,“昭君”寓意“招客”,“风领”颠倒谐音“领凤”。故事情节是湘云在婚后遭变故,为了养活双胞胎做了妓女,成为众女子中的花魁。原文就变成了“穿着贾母送她的钓术面子、慧术里子,里外发骚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运鹅黄骗金里大红猩猩毡招客套。”猩猩毡书里很多人都有,其谐音“醒醒着”,也是一个佛教的典故——主人公醒醒着。还有更喷饭的呢!
贾母见湘云穿了很多衣服说“天热,把外头的衣服脱脱罢”。在四十九回也有湘云“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靠美色)三镶领袖(领秀)秋香色盘金(相色骗金)五色(悟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厌情淫术)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胡钱)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自结长岁悟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湘云轻解绸丝慢解娟带的风情万种和脱脱脱的粗犷豪迈跃然纸上。曹公自创的成语“鹤势螂形”更是讽刺味十足,“螂”由“虫良耳”组成,如“虫字旁、耳刀旁”夹上了“良”字,暗喻趋炎附势的小人狼心狗肺,如虫俯首帖耳蒙蔽了良心。“鹤势螂形”谐音“和势狼行”,凤姐、小红和探春都是此类人,而对湘云则是“呵势刑狼”。“蜂腰猿背”谐音“讽妖愿悲”,故湘云说话心直口快,确实也应了“讽妖愿悲”。“愿悲”与“择席”呼应。
不知您有没有体会出曹公信手拈来“招名”创造了很多词汇来表达故事情节,每当遇到这些成语或莫名其妙的字词,我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人云亦云,都会质疑。因质疑,没让思维固化而误入歧途,故在某个瞬间领悟了曹公的用意。什么湘云家人对她好不好都无关紧要,穿多是为了装面子等都是臆测而误入歧途,曹公想搞出脱脱脱的效果才给湘云穿的里三层外三层。不知道是我太污,还是曹公太污?然而,我和曹公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个算污,后面还有更污的呢,正可谓:
一污还比一污污,须污污污才能悟。
你污我污方可悟,悟到尽头本无污。
污污悟悟污污悟,悟悟污污悟悟污。
污污污污污污污,悟悟悟悟悟悟悟!
不要因此小看湘云,湘云通过“爱”放下了自我,曹公伏笔了湘云开悟。验证在“孙行者来了”,孙行者别名“悟空”。湘云的“宽宏量”还体现在她行老太太的酒令。何为宽宏量?“闲花(话)落地听无声”。比如当凤姐奚落贾环“灰孙子”时也顺便骂了湘云,因为湘云也是庶出,尽管湘云听出来,也没有骂回凤姐。湘云的“英豪”又反应在湘云的嫉恶如仇。比如敢回怼宝玉“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为什么不用“挟制”?古文“挟”字的出处很多,比如《说文》《孟子》和《楚辞》等经典里都有。因为“轄治”里有“台(谐音“抬”)”有“害”,作者借“辖治”来告诉我们,抬举你是害你,这也是八十回内隐藏的一味心药。而且原著中通篇很多这样的自创,也是高级黑,讽刺愚昧的人连大师的一泡屎都视为珍品,都能做成“甘露丸”,即使带着“害”的“辖”字,即使不得其意也照单全收。
湘云的红楼梦曲有“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呼应“乐中悲”,因湘云的修行把它换位谐音变成了“终悲乐”,言外之意,无悲无乐,不困于情,因此湘云也是十二位智钗中的一位。曹公也伏笔了湘云跟丫鬟翠缕谈论阴阳而破相,悲乐也为阴阳。正如开篇一僧一道所说,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前有十二薄命钗,后有十二智钗觉者呼应。
从这里不难看出无论是湘云、黛玉、贾母,还是其他人物都是作者叙述真假事的工具。湘云、贾珍、薛蟠、贾琏和宝琴等都真,湘云虽有“相”,却因“真”而觉醒悟道。
如曹公伏笔,出世还是为了入世,不用这人身百年之后也会化为灰烬。既入净土,还是要回到红尘中。因此,曹公两次用“蟋蟀”伏笔,普天之下求其友声,继承这份安世之志。伏藏在为纪念晴雯而作的“匝地悲声,无非蟋蟀”和冯紫英所作的“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中。细读女儿乐里的蟋蟀根本没有悲哀之态,而第一个蟋蟀怎么可能指代匝地悲声呢?莫非?终于有一天偶然看到王勃为辞友而作的《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其中有“风烟匝地,车马如龙。”前半句的“匝地悲声”是曹公以“匝地”发出悲悯梵音,求其友声,而下半句的“无非蟋蟀”则为表达望安世之情,“蟋蟀”谐音“西帅”。
从“‘冯大爷家请。’宝玉听了,知道是昨天的话。”就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吊了宝玉胃口的那句。冯紫英的话形象地道出了修行界的现象,各种骗术、话术。你讲真的没人信,就出现了各种名师、大师和各种扑风捉影和各种维度、升级之说......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湘云的柳絮词《如梦令·柳花》。“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词牌名“如梦令”谐音“此留续”,为八十回后续书留下故事情节。词牌“如梦令”本身就是开悟的写照,何况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合一起是“吐雾来妒住住去”,其谐音解意后就变成了“吐(有而)悟,来度。住住(就)去”。与词牌“如梦令”完美地呼应。也呼应冯紫英的酒令“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其中“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换位谐音“你是个神仙业(业力)不灵”!验证在云儿的酒底是“桃之夭夭”,其后面是“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验证了湘云悟道,业力也拘束不了湘云自由的心,也同时利益了家人冯紫英。
如果觉得验证还不够,看看“原著中的“霁月难逢”。有人说是在说麝月,并非如此。因为湘云的曲中有“霁月光风耀玉堂”,这里“霁”和“月”不是相逢了?“霁月”不是指哪一位或两位姑娘,是指“霁”和“月”这两个字罢了。”对湘云来讲,不仅霁月相逢了,还补了“光风耀玉堂”。对比讽刺的是探春给宝玉的信中“前夕新霁,月色如洗”,里面也有“霁”和“月”两个字,但却在不同的句子里。一旦看懂,必然哑然失笑,原著中随处可见这种幽默和讽刺。其中“前夕新霁,月色如洗”换位谐音“戏前己(自己)新,越色洗辱。”是来讽刺探春,是劝戒她需要修行的,也是曹公留下的一味药。为什么讽刺探春?在探春一章,我会继续带领大家开启伏藏。
不难看出湘云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都已经被湘云的修行改写了,验证了湘云是十二智钗中的一位。至于十二位智钗里都有谁,很快就会被一一揭晓。
附:
《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断语: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三宣牙牌令:
左边长幺两点明。双悬日月照乾坤。
右边长幺两点明。闲花落地听无声。
中间还得幺四来。日边红杏倚云栽。
凑成樱桃九熟。 御园却被鸟衔出。
《如梦令·柳花》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冯紫英酒令: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酒底:鸡声茅店月
云儿酒令
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
荳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
酒底:桃之夭夭
射覆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花签令
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个字,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海棠(形似后暗示“常悔”)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解一解湘云的“海棠花”签里的内容,暗示在“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说的“‘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和注云的“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之后湘云拍手笑说“阿弥陀佛,真真好签!”看看您是否掌握了作者的解密钥匙的用法。
*友情暗示:“帅西”暗喻了湘云未来成帅西的人师,呼应黛玉取笑湘云所说的“石凉”换位谐音“良师”。
(待续:《红楼花落处》 第五章 元妃和你想不到的宝琴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