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是的,我30岁了。
(一)
我本来以为30岁会是一个很有标志性的年龄,我会在这一天这一年做出些不同的事情。
我也曾经设想,30岁或许会以一种独特的、有象征性的、有预兆的仪式降临,并且在此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往前迈步。
实际上并不是。
时间以一种渐染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着,而我对此毫无知觉。
像往常一样,睡觉、吃饭、通勤、工作,和过去5年经历的每一天都一样。
如果把30岁分成两段来看,从踏出校门这一刻开始,有一部分“我”永远停留在了26岁;另一部分“我”被时间裹挟着,用近乎拉扯的方式往前奔走。于是我的身上呈现出一种分裂的姿态。
一方面我从没有过“三十而立”的觉悟,也没把自己当做一个成年人,在内心深处拒绝承担传统意义上这个年纪该有的责任;另一方面,我扮演着一个情绪稳定的社会人,身上漂浮着浓重的“暮气”,温言细语,冷眼旁观。
“像孩子那样哭着闹着,像大人那样安静沉稳的。”
(二)
30岁的今天跟往常每一天没有任何不同;然而我也知道,30岁的我跟以往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是身体上,我已经很难像读书时候,忙起来熬夜赶工,简单睡一觉依然生龙活虎;每当超过凌晨,我就开始晕头转向,不管是看书、看剧、听歌、吃宵夜都不及让我闭上眼睛开始睡觉,无法再勉力支撑片刻。
再看看自己床上、办公桌脱落的头发,日益向上攀升的发际线;额头上、眼角的皱纹,到处都在展示着时间流失的痕迹。
情绪上也有变化。近些年来,我越来越习惯以旁观者的视角,跳出来感受和分辨自己的情绪变化细节。
我更享受独处。 我并不排斥社交,也喜欢跟朋友在一起。但和自己相处得也非常融洽,可以有很多事情安排,不会觉得空虚无聊,寂寞无从排解。只联系很少的老朋友,保持远距离的关心和偶尔的问候。我过得挺好的,有吃有喝,有书有音乐,有山有海有日落,希望你们也是。
我会焦虑。20岁的时候,担心成绩挂科、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担心爱而不得;30岁的时候,为职业生涯太短而焦虑,害怕35岁魔咒,害怕自己无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足够竞争力。焦虑时光易逝,碌碌无为。焦虑子欲养而亲不待,焦虑老无所依。
我不再羡慕任何人,也不再崇拜任何人。我尊重和理解所有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能够以一种平视的方式和所有人相处,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
朝九晚五、安逸稳定、结婚生子的;奋斗打拼、成功创业、升职加薪的;四处旅行、全职在家、不婚丁克的;衣着光鲜的、结交名流、豪宅奢侈品随身的。
不羡慕鲜衣怒马,不崇拜声名显赫。
我不跟自己角力,早早达成和解。我在30岁的时候,很自然就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原本就没有远大抱负的我,就显得更加随遇而安。不会在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热血之间来回摇摆。这样的心态让我人生的天花板显著变低,也因此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自我消耗。与此同时,我也在尽可能抵抗外界的评价和眼光,虽然目前看依然收效甚微。
我厌恶风险、拒绝意外、少有魄力、缺乏主见、逃避挑战、循规蹈矩、优柔寡断、不够圆滑、温吞怯懦、抗拒冲突、浅尝辄止、意志薄弱、散漫懒惰、格局狭小、思维死板、安于现状、缺少热血、态度含糊、学识匮乏、矫揉造作……
但我不打算改了。
(三)
近几年我有些困惑,并且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答案。
对自己的生活,也对所有人的人生感到困惑。说来有些可笑,我开始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如大梦一场,处处虚无。
我并不厌世,也不觉得了无生趣。我只是困惑。
在每次醒梦难分,常常怀疑一件事是真的发生过,还是只存在于梦里的时候;
在十字路口,看着漫无目的机械般来来往往穿梭的人群和车流的时候;
在网络上,旁观大家为了一件小事观点纷争,辩论到不可开交的时候;
在傍晚的海边,盯着硕大夕阳转瞬即逝的时候;
在某个晚上10点之后下班回来的路上,经过一盏昏黄路灯的时候。
两点一线的生活像是被拧了发条的巨大循环,重复又匆忙,因重复而显得尤其匆忙。昨天和今天没有差别,想来明天和今天也一样。
而我甚至已经习惯了这样平淡的生活,喜欢在计划之中的事情,不希望有惊喜,更怕有惊吓。
人生处处痛苦,难得解脱。
于是某一天突然停下来,会忍不住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显然我没有来得及想明白答案,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节奏里面。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感悟,有太多人有过类似的困惑,我也一样,却无从消解。
也许一切本来就没有意义,更不用追究所谓意义。
(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须尽欢。
我要如何对抗虚无,10年后,回头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