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成长,我们都曾忽略的事情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墓志铭上写道: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停止成长。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阿瑟·克拉克不仅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浩瀚宇宙中璀璨文明的成长,而他本人也践行着终身成长的理念。而当我们环顾周围,又聚焦自己,我们如何看待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不要等到30岁以后》这本书凝结了41位作者的智慧,他们的自媒体探索领域遍布多个平台。这里没有深夜鸡汤,也没有说教,有的是亲身经历的故事与情感,是成长与蜕变。他们的经历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些迷茫无措,困顿徘徊,自我怀疑与否定,像极了逐梦路上的你我他;那些愈挫愈勇,无畏艰险,不断挑战与创新,终究让我们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发现你的热爱,热爱你的发现
当你发现你所热爱的事情,与你所擅长的事情,以及你正在做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天生就是做这件事的。但或许,很少能够有人能将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往往是被迫选择,大学时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毕业时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甚至结婚时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如此复始,到头来发现,走过了大半生,依旧没有过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曾在开学典礼上寄语同学,发现你的热爱,热爱才是主动学习和知识创新的源泉。发现你的热爱,需要对自己有充足的了解,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直面周围的诱惑和流言蜚语,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个人成长:不要等到30岁以后》这本书里,有多位博主提到自己改变职业发展方向的故事。或许,在他们做出改变的那一刻是孤注一掷,甚至是破釜沉舟的,但当他们遇到了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要在忙忙碌碌中丧失了真实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一毕业就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误以为忙碌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我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社交,一年到头都是忙忙碌碌的。这种看似忙碌的假象背后确是:我们忙于工作,却忘了发现我们真正的热爱;我们忙于应酬,却忘记了自己是谁;我们忙于社交,却连知心朋友都找不到。偶然间闲下来,忽然发现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都被忙碌遮掩着,但却是什么都没有收获。
我们不否认工作中是可以忙碌的,但也不应执着于只忙于工作,为了工作没有一点自己的个人时间,这种状态也是带来不了成长的。试问,连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时间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在工作中抽出时间提升自己。而我也在经历了忙忙碌碌的工作阶段后,才明白工作上的成功≠个人成长。相比于工作中可以量化的指标,个人成长是不可量化的,它可能是你对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有了提升,可能是你不再纠结于与某些人的关系,也可能是你完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些关乎个人成长的事情,终究只能靠自己。
快中有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早睡早起有着规律的作息,吃健康有营养的食品,多做运动与锻炼,培养自己的爱好多亲近大自然,这些本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环节,一旦放置在快节奏的工作频率中便成为了一种奢望。
生活就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爱护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会有美好与你不期而遇。
生活中最困难的一个过程就是要搞清楚我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曾花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和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更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别人的期望来定义个人的需求和成功,社会标准变得比我们自己特有的需求还要重要。
人们总觉得,30岁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古时三十而立的观念认为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而当代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的观念淡化,以至于很多人尚未好好思考人生该如何度过,便已匆匆踏入而立的年纪。
米歇尔·奥巴马在其自传《成为》中谈到,”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达到某个位置或者某一特定目标,”成为”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完美的自我奋斗的途径,一种永不放弃要继续成长的想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终点,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实现。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结果。或者,无论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对成长的渴望都会让我们更加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