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在捍卫什么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20周年纪念活动未邀请原著作者J·K·罗琳。
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要追溯到去年三月,法国媒体「Devex」刊发了一篇文章指出女性在疫情期间会面临更大困境,因此文所指的女性是生理女性,不包含跨性别者,因此使用了「有月经的人」一词作为指代。罗琳对这一称呼并不认同,于是在推特上就女性与跨性别女性表述了观点,以及其后的解释。
罗琳的观点如下:
「若生理性别概念不存在,等于同性恋也不再成立、全球女性的现实处境也被抹去。」(引自华尔街日报相关报道)
「尽管外界炮火猛烈,罗琳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日又发文澄清自己尊重跨性别者自在生活的权利,并称如果跨性别者因『身为跨性别者』而遭歧视,她也会走上街头捍卫他们。」(引自华尔街日报相关报道)
「一旦消除性别概念,也会抹去许多人以充满意义的方式探讨自身生命的能力,说出这个事实不代表仇恨。」(引自罗琳推特)
「我的一生被身為女性這件事所形塑,我不覺得這麼說很可惡。」(引自罗琳推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人会怎样不承认跨性别男性,一定会从身体机能、思维逻辑之类的角度去阐释「ta终归是个女人」。这种阐释是居高临下的。基本上就是说「女人天生是弱者」、「女人不讲道理」、「女人头脑不如男人」之类。
罗琳在谈论跨性别议题时强调的是「作为女性被塑造的经历」、「作为女性探讨自身生命的方式」、「女性的现实处境」,以及「同性恋存在的依据」。
两者之间显然是有差别的,可以理解为「排斥」与「捍卫」。
「排斥」强调身份的神圣性,类似兄弟会:「我们是最精英的一群人,不是随便什么想成为我们一员,就可以成为的」。
「捍卫」强调身份的苦难,以戒酒互助会为例:「我们定期聚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因为酗酒产生的问题,只要因此受到困扰,都可以加入,但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根本不会明白我们的痛苦。」
罗琳在捍卫的是自己身为女性的苦难。她有月经及其带来的不便与疼痛、她有作为女性长大所经历的社会规训、她经历过行业的性别歧视(她之所以取「J·K·罗琳」这一笔名,是因为出版商认为男孩子不喜欢女性作者的书,她因此不得不隐去真名Joanne,以笔名写作「哈利·波特」系列。)这些是跨性别女性未曾有过也不会拥有的经历。
罗琳是在反对那种轻浮的身份政治。西方文化是鼓励性的,「ni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这句话非常好,但是否是无条件的呢?当这句话是用来激励ta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比如对一个想要做美国总统的少数族裔儿童这样说的时候,它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之一。但如果一个跨性别女性大说特说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这是恰当的吗?
那是不是一种掠夺ta人苦难的行为呢?社会文化对此进行鼓励是恰当的吗?
罗琳在做的事情,是捍卫自己的苦难,是请求社会文化不要把自己作为女性所承受的经历看待得那么不值一提,仿佛谁都可以感同身受一样。不可否认,罗琳不完全承认跨性别女性是女性,但她也反对歧视跨性别者。
罗琳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吗?西方世界因此对待她的方式,是合理的吗?
性别歧视、跨性别歧视(跨性别者所受到的歧视),这两者之间当然是不一样的。我相信罗琳的态度是:承认跨性别女性是女性,愿意以对待女性的方式对待跨性别女性,同时不承认跨性别女性声称自己有过生理女性的经历,但认同跨性别者有跨性别者自己的经历。
女性的苦难是女性的,不能任由跨性别女性掠夺。同样的,跨性别者的苦难是跨性别者的,女性也根本无法掠夺。
我个人看来,罗琳在捍卫的是厚重感,是对不假思索的轻浮文化的反击。她的敌人并不是跨性别者本身,后者仍困惑并痛苦于自己的性别认同,她真正在对抗的是所有那些没有体会便去妄断ta人的、或看似温柔正义实则只是随风摇摆的人。那些人有些是善意的,有些不是,ta们可以是跨性别者,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