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改造家陶磊事件的小小想法
很悲哀中国建筑师在社交媒体引起热点竟又是以这等事情,据目前为止没有一位“著名”中国建筑师发生谈论这件事情,我只看到朋友圈里无数的转载,那些推文我不确定是不是建筑圈的人写的,但许多都只是一面之词。作为半个业内人士,我觉得我需要发表一下我的感受。我看完了整期节目(甚至是加长版),我能理解引发争议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我也时常有使用者和设计者身份的纠结,但我如果有幸以后真的成为一名建筑师,希望自己对待甲方的态度是卑敬的。此事件不仅是一个建筑话题,载体也很特殊-综艺,综艺就是要创造戏剧冲突,把两方的特点拉开,才能吸引观众,制作话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人这次是成功的。节目上来就把委托方:一辈子生活在西北荒漠的农民(印象很深配着一段民谣,歌词展现农村乐趣)还有建筑师:来自北京的文化人(配着优雅的古典音乐)看似胸有成竹,在高处的姿态俯视着做出对比。我们想一想,事实或许不是这样,但这样操作观众更容易与委托方共情,对建筑师产生戒备心。普罗大众本来对建筑师的存在意义不那么信任,这样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我的论述还是围绕着建筑,影视行业感兴趣但自称没有话语权。之前旅游时曾在甘肃白银住过一晚,民风淳朴,气候温差大,植被覆盖不多,与片中展示的相似。委托方的愿望是朴素的:想要留住农村的根,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老年可以回来。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老家故事:爷爷奶奶中年带着孩子随着工作单位从农村搬迁到城市,为了不让老宅荒废,免费请村里的人来家里住着,就当帮忙看房了。前几年爷爷想把房子卖了,但大姨不同意,她想以后老了回家住新房(很有趣的思想区别)。关于建不建二层的矛盾:委托方觉得建二层代表了身份的进步,可能在大爷心中参观的小洋房就是样板。而建筑师认为跟土地发生关系产生可能发生有趣的感受,这完全是一个玄学,如何跟土地发生关系?我看到了庭院的设计,将桃树纳入庭院,这就足够了吗?老大爷一生与土地发生着关系,他的感受肯定比你生活在城市的感受强烈,他对土地的爱是他选择新建老宅的最本质的原因,我没有看到倾听,只看到了自以为是。还有关于建筑形态和空间排布,建筑师所说的对气候的回应和老宅记忆的尊重我同意,这里委托方老大爷的视角是缺失的,大爷是想要新鲜感还是call back?是建筑师擅自做的决定吗?建筑师有太多的“我觉得”的了,自我审美的表达是教育时不断培养的,我的风格是什么?当今建筑师为了“出圈”也不断的在加强这种叙事,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我不是在批判这种行为,我觉得这是必要的,自古以来,建筑是在艺术圈里的。我不喜欢建筑师的设计但很理解他,在这情况下,是坚持己见还是服务甲方,平衡是很难找的,网友们可能自我认为的站在老大爷的角度,觉得建筑没有满足brief。我的不喜欢来自于建筑师对建筑类型的误读,建筑太像一个砌砖方式博物馆了,可惜这不是博物馆,这是住房,室内永远是最值得花心思琢磨的地方。标题:建筑师爆肝之作,在我看来你爆错了肝,建筑师是有责任对材料的建造方式技术做创新,但要分情况而定,这不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别墅人家慕名而来请你设计。这是一个农民唯一的家。大气人文是我觉得首先确定的设计基本原则。
被网友吐槽最厉害的一点是建造材料的可阅性,光看视频截图红砖和混凝土的裸漏让大家觉得这是土坯房。太片面了!(碎片信息时代的弊端)又觉得在室外庭院的部分做这样设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还是我说的这是住房,室内设计才是重点,看到工期因为砖的问题拖延,最后室内家具没有时间和资金安装,这是大大的问题。 今年去参观康的Esherick House,室内美极了,这才是给主人公提供身份提高和好的居住体验加分项。视频中大量体现了施工难度和各个角色的不辛苦:放线(隔房线)-地基造价超预期-砌砖-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作业(坍塌度 空鼓)-疫情的耽误
保暖所用的空气能我不知道是赞助还是建筑师自己的想法,这一点赞!作为综艺体验还是挺好的,上厕所体验那一块笑死,心里OS:城里人真会玩。最后交房那一块也很搞笑:全家人一起鼓掌,充满了造作和尴尬,“这个好!这个确实好!”,老爷子你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只是小小的有感而发,建筑真的是一个漫长困难的事业,希望建筑师和大众互相多一点意见,少一点偏见。中国建筑圈尤其是北京建筑圈的“故事”一句两句是说不完的。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