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做这一篇读后感的本质,其实是想记述收获了什么。
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的目的很清晰,就是重塑,通过改革家庭来达到重塑社会的目的。革自己的命,启自己的智,寄希望于青年人及未来,即如鲁迅先生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认为做父母主要就在于三点: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先破,破除点一:“人伦之始”的思想,生育之恩的观念,认定儿女天然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对父母只有唯命是从,不能有半点违抗,而且有报不完的恩。破除点二: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后立,树立点一:子女的出生并不是父母的恩情,即如文中所说“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树立点二: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义务思想需加多,权利思想大可核减。
父母子女间最关键的是“爱”,即如文中所言“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首先,父母要“爱自己”,这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生育健康的子女总是达到了继续生命的基本目的。其次是尽力的教育,“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最核心的就是解放子女,使其成为独立的人。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放到现在来说也一点都不过时,读到其中几处真的是感慨颇深。
“恩情教育”,百年之后的中国仍然充斥着这样的论调,小到家庭,大到社会,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是我供你吃,供你花,我说的话你还敢不听了,反了你了”;“没有xxx,就没有xxx,不忘x恩”。新闻里屡见不鲜的校园“感恩教育”大会,父母子女相拥而泣,看似感天动地,实则尴尬至极。公司里的老板一副上位者姿态,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硬生生被扭曲成了如恩赐般的奴役。从宪法与行政法角度来讲,国家与公民之间本质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公民让渡个人的一部分权力给国家,让国家来行使社会保护治理等权力,因此,我们应该宣扬的不是感谢x恩,而是个人独立。
“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这种价值判断,我并不是很认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但是前者就理所应当的牺牲嘛?前者是存在,是基础,二者的价值并无优劣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前者应该去爱,去牺牲,但是也需要拥有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看到这句话,我瞬间想起了我爸妈的话:我们这么辛苦,就是想要你不再受苦,想要你过的比我们好。我想我爸妈肯定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但他们却成为了我心中最敬佩的父母,他们能给我的也只是穷人的豆浆,但是这种馈赠却蕴藏着质朴的父母最真挚浓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