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理湘:谈点感想
谈点感想
卢理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感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今忽闻好友身死,晚闻丧鼓之声,又思自己已至知天命之年,遂将此两句改为“年年岁岁丧鼓响,岁岁年年人不同”。
现代社会,世人只见“死生生死相循旋”,故不信有神仙在世。然白玉蟾祖师却说“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后翠虚真人授白玉蟾祖师真传。白祖密修成真,证实世上确有性命双修之诀法,为超凡入圣之道。然而后人只看到了白祖成道后的神迹、仙踪,却忽略了其学道路上的坎坷辛酸。
真正性命双修,只有一条路,“自古华山一条道”,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经历象历代祖师那样的辛苦,寻得明师,并侍奉师尊,才能得到真传。白玉蟾祖师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在访道的路上“受尽寒、忍尽饥”,然寒暑不惧,初心不改,坚信“我生果有神仙之分,前程自有师指”。终于得遇翠虚真人陈泥丸。陈祖怜他访道之勤苦,“贤哉翠虚翁,一见便怜我。” 后于“翠阁对床风雨夜,授以丹法使还元”。白祖得法修成后追忆陈祖,他在《谢仙师寄书词》中说:“玉蟾三代感师恩,千年待真驭”。
以吾访道经历而言,历尽艰难,与白玉蟾祖师相比,唯未遭兵乱也。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文明昌盛,人们于物资生活富余之后,追求养生,无可厚非。然而,有些理性之士却不光彩,连性命双修的门都未入,基本概念都搞不清,自己病患丛生,却在杂志、网络等平台上大放厥词,不是骗人,又是什么?
于此规劝那些理性之士,与其身败名裂,不如脚踏实地。如果没有真传和实修的支撑,其理论终将建立于沙丘之上,大风一起,倒塌无疑。丧鼓一响,没有成道,与众人死亡无异,必遭人耻笑。正是:“堪叹玉堂诸学士,文章绵绣葬荒丘”。
理性之士不行,自欺欺人,而终究欺骗不了阎王爷。只有得到真传,自己实践有成后,才能阐明丹道经典之奥义,留下自己的实修经验和理论的创新。其言可以是隐语,也可以明说无疑,以指导真正修行之人真修实证。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会得到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才会万世称颂,比如现在公认的传世经典。唯有如此,才不枉辛苦学道寻师修真之士。
现在国家整治佛道商业化,是因为其中乱象丛生。开大奔的和尚,炫富的道士,不一而足,真是“地狱门前僧道多”。在宗教场所,信众功德款本应是烫手山芋,而有些人却无所顾忌,拿来自己享受,完全忘记了佛之因果,道之承负。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到时报应一到,你还是逃不掉。纵然你逃掉了,儿孙也逃不掉,“远报儿孙近报身”。“官圣”陈平,六出奇计,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又与周勃平定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历史功绩可谓大矣,青史留名。其官至丞相,可谓官高位显,然却自惧,自谓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其后其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原得续封陈氏,然终不得。 陈平皆如此,汝又奈何?
宗教之场所,本是修行之地,然而大多成了旅游景点,借机敛财。富贵之僧道,名利都舍不掉,还想得真传?还想成道?只能白日作梦罢了!
那么,真正的修行人和修行之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得其“即心即佛”之旨,隐居于深山中,密修此道。曾以偈描写自己修行的生活,偈云: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又有修仙之士,观此禅诗,也赋一绝云:“饥餐舌下津还饱,寒发丹田火便温,自有随身穷活计,不如求我莫求人。” 二者相映成趣。
白玉蟾祖师隐居之时,“碗水把柴升米”,并提出了对所居之所的看法,他说:“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 若所居之所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岂是道者活计?吾隐居之时,心头无点事,拒客风关门。独居一室,箪食瓢饮,足矣!
真修之人虽破衣乱衫,但修得自己身中“黄金满地有谁知?” 身中之“黄金”,为蟾光,内视所见的大片金光即是,为甘露所化。只有舍弃功名富贵,如颜回之居陋巷,才可至此!
最后,劝谕一下信众。信众求福禄寿,施舍功德,朝拜佛道神像,无可厚非。其实,道佛祖师不需要你跪拜,他们只是开悟成道之人。自性与你一样,不増一分,不减一分。他们只盼望你修真道,修得和他们一样,明心见性,即身成就。
老圣一炁化三清,三清即自己的真神,即元神。“自己三清,何劳上望”?如果得佛门真传,则自知西方极乐世界,不在西边,而也在自己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