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眼中的中国文化——何志平《允执厥中》读后
何志平博士曾辗转于音乐、医学、政治、外交等领域,但他自认为他的人生始终围绕着文化,由文化人,以人化文。
文化史论集《允执厥中》,是何志平博士在香港《明报》上所开设的专栏“允执其中”的文章结集。这些文章谈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学习与领悟,以及这些体会对当下社会、国家建设的启示。虽然每篇文章都很简短,但言简意赅,读来仍对人有所启发,从中可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的推崇、敬畏之心,感受作者对中华民族未来美好前程的期盼。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益繁荣富强,使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国庆日感言中作者对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赞叹有加,“五千年的古文明,160多年的辛酸史,62年的大激荡,30年的大变局,中国已然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迈向了自近代以来最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成果丰硕,国际峰会一言九鼎,东亚地带一枝独秀,经济继续一骑绝尘快速向前、跃身全球第二。世界,终于看到苏醒的东方巨龙。”
作者回想多年前留学美国时,每一次出入境或于学校填写表格时,时常为填写国籍而困惑,自己究竟是香港人、英国人、英属香港人,还是中国人,确实难以讲清楚。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人终于能够堂堂正正、明明确确地告诉外国人:我是中国人!作者庆幸:香港人,从“跪着的”殖民地子民,变成了“站起来”的中国人。中国中兴,国家崛起,香港人作为炎黄子孙也感与有荣焉。
对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者也是十分赞同。他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和平合作,互惠共赢。他向世界各国智库强调,中国谋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即大家“咁高咁大”。中国人爱好和平,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这份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正是要透过新丝路去带出,让世界各国人民去了解体会。他希望世界各国人民成为“同途万里人”,“互伴上前路,同携寻正道,愿共你同去踏开新丝路”。
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何志平有独到的见解:“大国崛起,文化复兴。复兴,绝不是简单的文本回归,更不是一味的仿古临摹。世界四大古老文明,除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外,其余都淹没无存。中华文化之所以流传,正因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深悟要义精髓,进而判定自若,消融升华朝代更迭、外来文化与宗教的屡屡衍变。生活在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每一个人,更应沉稳淡定,汲取现代社会的现代元素,在传统理念与现代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互以借鉴,互为补偿,互而提升。”
谈及近代中国文化遇到的问题,作者认为主要是缺乏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转变,未整合塑造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市场文化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这也正是当代中国现代化改革陷于滞缓被动、中国仍富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竞争,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他呼吁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现代化,既吸收整合西方价值,更复兴中华价值,来一场“双重的文艺复兴”。
论及传统文化,作者最拿手的是从独特视角阐释一些古语,从古人的哲理中悟出人生之大智慧。就拿本书的书名来说,“允执厥中”四个字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曾被清乾隆皇帝御笔手书为匾挂于北京故宫中和殿。《大禹谟》者,大禹治国之谋也。作者认为,所谓“允执厥中”:中者正也,中道就是正义之道。允者诚也,允即诚敬,执即奉行。允执厥中,就是要诚敬地奉守正义之道。以现代人之立场,四个字的重点乃是“执”。执就是执着——“执着是勇气,是痛苦,更是福气,是痛并快乐着。倘若人生没有了执着,反倒不如不活;与其执迷不悟,不如悟而执迷!”换句话说,执就是坚持和坚守,就是责任也是担当。
论及中庸,作者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庸乃庸常之意,亦即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人生快活当取‘中’依‘庸’,又何尝不需反思律定三重境界?所谓人生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习体会世间;人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深层领悟生命、凸显人生成就;至人终彻悟,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作者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判断的时代,想象力仅仅局限在事态的大小上,风云不断再起,而且将非文艺非娱乐的新闻彻底娱乐化了,人们每天都被房子、车子、票子、女子这些资讯冲大,欲望像一只只随时要爆炸的气球。其实,生活中真正的需要很少,是有限的,但我们心中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人之所心劳神伤骨,喜怒哀乐、皆因无尽的欲望,太多的约束与不能受用,以至终其一生,一辈子深陷苦海。这时,更应该“超然物外远尘埃”,像曾皙、孔夫子那样,“风乎舞雩,咏而归”,活出自我,独享芳草的悠然。
一卷读罢,仿佛清风吹上脸庞,耳目也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