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审美…
八七版《聊斋》,看到第六个故事(峨眉一笑),机缘巧合,牵扯出这这那那… ,稍理理…,好像可以用 种种审美 来概括……
1 陈红之美。因了解后来的陈红,横刀夺爱?… 是否令故事回味起来有那么点游离…?其实,故事还是故事,故事里的陈红是否美?
2 承上,进一步思考。容貌之美,本身美得没啥惊心动魄,也许,要肯定,人是美在:姿态,因为一种鼻子一种眼睛…… 这些静态的东西,有的人有有的人的偏好,比如,有的人爱小眼,有的人爱大眼,有的人爱素装,有的人爱浓妆,陈红在戏中,外出场合衣服穿得真叫 红!对于偏爱素色的人,就会有点扎眼吧…… 姿态之美,就不一样了,在动中,可显仪态万千…,这种美是灵动的,综合的,独一无二的……
3 故事前 五分之四 拍案叫绝,精彩绝伦,高洁再无第二,只是这后来部分,几处不知是:推波助澜,还是怎样… 当下的人,有点迷糊,本来这迷糊是彻底迷糊过去了:没意识到… 只因看到说,蒲松龄的原文还给配了个第二人,这就让人回想到剧中一、二处,而颇感不知何意~平白可能添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不知叫人把审美往哪个价值观推进。好吧,我们客观地要肯定导演的自信与功夫,那么这必然是 原著的升华:
—— 红颜知己,割肉相救,以死相随,这份情到深处如何不更加战战兢兢,不敢造次!即便你死亡后的脸~我可以摸,我可以爬来 哭死在你棺前…… 而在你面前,我保持相敬如宾… 举止稳重 温柔但绝不浮躁!其它女子,比如:你在…阴间认的姐妹,也可即是我的妹妹……!
就此搁笔,收个好尾。就存一个疑问:既然最后再次复活,三人在人间聚首 奔赴未来,这本飘逸,为何配一首如此悲惨…的歌?这歌是唱给人间听的?但既已飘逸,而且二次再生,又何必抱屈世人而不洒脱呢?退一万步说,没有纨绔流氓,哪来割肉的爱彻心扉…… 哪来二次再生?这歌配得终究不够……开放,精神变得…没有彻底开放出来!没像《婴宁》中,一曲歌,六句话,便是波澜壮阔般的大手笔 (起到画龙点睛,升华出主题的作用),反而是… 使得… 眼界与心胸…都…狭隘了!
六个故事以来,第一个,导得有迷糊!八十年代,也总有高低 高下立见…的吧。我且看且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