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力的来源
是因为两种力所以我在这个学校每日生活下去,起初,也就是几天前,我是这么认为的。一种是爱的力,爱知识,爱朋友,一种是恨的力,恨劳碌,恨聒噪。
但今天想总结成三种力。这个转变主要是由于我仍无法仅仅因为自己主观情绪的不好受就将对于一个对象的恨合理化,因为,其实,他们似乎从未有意冒犯,有的还将我视作这里的一个友人,我又怎么忍心去恨,就算恨只是我内心的东西?所以,我不把这种关系加上由我指向他人的箭头,并命名为恨,而是把箭头调转,命名为我的被隔绝。是的,这才更贴近“恨”在我这里的主观感受:无法把任何情感加之于对方,无法怨恨,无法指责,就算心里有什么恨,就算外化出来,对方也不会在乎,因为,我们之间根本就没有联系,就像两颗无法融合的钢珠,多用力、多么恨地碰到一起,就有多么大的力来否定之前的恨,把它们弹开。我发现我突然达到了里尔克所说的那种境界:不要怨恨,而要像一个孩童一样无法明白。这就有了今天要说的第一股力量,排斥的力。那些娱乐新闻,网络用语,陌生人的无聊对话,还有别人喜悦和我分享的点子、我却毫无兴趣。
与第一股力相对,第二股力就是融合的力。爱,就像是与他人的精神融合,因此也收到莫大的鼓舞,而这鼓舞分不清究竟来自谁。更好的爱,也是因此更深沉的。有时会心生浅薄的爱,虽然浅薄,但是强烈地膨胀着想要企及高远的地方,就像是有时读到了什么绝妙的理论或是令人惊异的知识,多时多处的许多思想在脑海里连结了起来,仿佛马上就要手挽着手飞向遥远的真理,那种躁狂的感受。但浅薄的爱,是缺乏融合之感的,总还是碰到那透明而无法抵抗的排斥之力。
也许还有第三股力,它不像第一股力与第二股力,由我与对象的关系的性质来区分,而更像是决定这性质的力,它就是一个和时间有关的力,我随口称它为时代之力。我觉得,正是这股力,带来了意义的谜题。我们总感觉就要实现什么了,有时感觉就要与意义融合(融合之感=有意义之感),有时又感觉被隔绝,这重矛盾大概就是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也许完全建立在了当局者迷的错误基础上,我们以为这个问题有什么终极意义,可当别人冷眼旁观,发现这顶多彰显了第三股力,有些历史意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