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摩罗诗力说》白话文翻译【一】(1)
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经穷尽了,将探索那未来的泉源,将追寻那新生的源泉。我的兄弟们啊,新生命的兴起,新的泉水自深渊喷涌而出,那日子不会遥远了。——尼采。
一
人们读古代国家的文化史,顺着朝代往下读,到了卷末必然会感到些许凄凉,如同脱离了春天的温暖而坠入到秋天的肃杀,萌芽生机没了征兆,前面是一片枯萎凋零,我不知道该怎么命名(这种状态),暂且称之为萧条吧。人类文明留存于后世最有影响力的,没有像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了。古代人民的想象连接大自然神秘的领域,同万物暗相投合,用心灵进行沟通,表达他们所能表达的,于是就成了诗歌。他们的诗歌声历经无数时代而深入人心,没有随着(时间)一起沉默而消失,而且更加分布、传播,连绵不绝,像他们的民族一样。等到文学逐渐式微,那么民族的命运也到了尽头,人民群众停止了诗歌声,光辉也就消失了;研读历史的人那种萧条的感觉,当即不可遏制地涌现出来,而这一文明的史书,也就渐渐地接近最后一页了。凡是在历史初期享有盛誉美名,开创文化的曙光,而如今已经消失的文明古国,无不如此。假如列举一个国人常常听到的例子,最合适的就是印度。印度古代有《吠陀》四种(印度最古的宗教、哲学、文学的经典,约为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至前五百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颂诗、祈祷文、咒文及祭祀仪式的记载等,共分《黎俱》、《娑摩》、《耶柔》、《阿闼婆》四部分。),华丽而深远,被称为世界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有印度的《摩诃波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也是非常美妙的。后来诗人迦梨陀娑出现了,凭借戏剧创作著称于世,偶尔还写些抒情的诗篇;德国大诗人歌德甚至推崇为天地间的绝唱。等到印度民族逐渐失去活力,文学也随之凋零,渊博的诗歌逐渐地不再从印度人民的心灵中产生出来,如同逃亡者般流传到异域。其次就是犹太人,(他们的文化)虽然很多涉及宗教信仰与教规内容,但文章却凭借深奥庄严著称,这成为了宗教和文学艺术的源泉,滋润人们的心灵,直到今天还未停止。但在以色列民族,也只有耶利米的诗歌;以色列历代帝王昏庸无能,上帝勃然大怒,于是耶路撒冷被毁灭了,这个民族也就寂然无声了。当他们流亡异乡时,虽然没有立刻忘记他们的祖国,仍念念不忘祖国的语言和信仰,但是耶利米的《哀歌》以后,就没有延续的作品了。再次是伊朗和埃及,都是中途衰落,就像割断了的汲水绳索,古时灿烂,今日萧条。像中国这样逃出这样的行列,那么人世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为什么呢?英国人卡莱尔说:拥有清晰昭明的诗歌,响亮地抒发内心而生存,乃是国民的首要义务。意大利分崩离析了,但实际仍然是统一的,这个国家产生了但丁,还有意大利语。辽阔的俄罗斯的沙皇,有兵刀炮火,在政治上能统辖广大地区,创立了宏大的事业。但是为什么没有诗歌呢?他们内部或许也有伟大的事物,这事物虽然伟大但却缄默不语。(中略)等到兵刀炮火都腐朽了,而但丁的歌声依然存在。有但丁的意大利始终统一,而没有声音迹象的俄国,终将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