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札记》/记录想法和感受/持续更新
对于艺术的解读,我提供几个关键词:首先是“观看”,若有可能,最好是直接面对艺术“原作”,但凡有闲暇,走进美术馆,或来临各种艺廊,直接与作品对话,感受才会真切。其次是“阅读”
包括艺术史、艺术家的传记,你还可以涵盖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书本会搭建你、我、他的知识结构。再者是 “思考”,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提供的是多元的思考。当代艺术,并不比古典艺术难理解。古典艺术隔着历史时空,欣賞或理解倒有可能迷雾重重。然后是“行走”,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有两个东西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高铁拉近了城市距离,智能手机不断地交换各种文化信息。我觉得,全球游走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变得更加通透。
最后一句话:艺术不一定高于生活,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它应该是艺术化的生活。
洵哥说把这本书当闲书看,在悠闲的一个雾霾天,我看了。
关于艺术的话题我总是想去插嘴,去记录,去干涉,去思考,很少有人跟我交流,或者提出反对的意见,大多数来自于老师和长辈们,亦或者是自己没有主动去跟别人沟通,才造成这样的状况,现在的我很尴尬,处于“对艺术一无所知”到“对艺术有所建树”的某个瓶颈,即“十字路口”,处于“略懂”又或者“正在倒腾”,而上面这段文字摘自《艺术札记》,对我好像有些点悟,甚至开始认为是自己折磨自己....看到现在这本书有关于艺术之科普,也有洵哥本人随笔随心(至11月17日所阅),关于艺术科普/漫谈阶段,非常通透,有天晚上跟他讨论“艺术家是什么”或“怎样成为艺术家”,我很兴奋,他发了一大段大段的语音,此时此刻领悟到电子时代的弊端,有些语气要如何去理解,有些文字带来的联想,至今我没有跟他面对面促膝长谈,当然这一天马上就要到了,我揣着紧张又有些不知所措的,期待又带有担心的心情等待着,他说不喜欢“油腻”“世俗”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但尊重和敬佩总是对的。我更多感受是他的随笔,有段我必须摘抄下来:
80年代尾,我考人本省高校修读工艺美术。彼时,学艺术的哥们自有一套时髦装束:长发、墨镜、大头皮鞋等。书橱上也总会插上几本西方哲学译本,如尼采、叔本华、萨特、弗洛伊德之类的西方哲学,大多一知半解,充当酒桌谈资。那似乎是理想岁月里唯一的收获。
我读着读着便笑了起来,放几本西方哲学,自己一知半解,想去留一头长发,这好像一面镜子照在我的脑子里,那时候应该是没有“装逼”这个词,记得那次和好友黄奕吃着烤串,竟然开始谈论王德峰网课里“三句义“,还扯到了海德格尔的《林中路》,长沙话来说”脑壳带电“,不知道当时周边的客人如何看我们这群二十岁的小屁孩。又或者是来自朋友圈的带有攻击性的种种评论,我不得不去思考我自己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怀疑自己的身份,还是自己无法去接受嘲讽,贝姐说我自己的一些行为动作语言自然而然产生了对他人对我感兴趣的“筛子”,让一些人自然而然的远离我,但艺术史中有太多艺术家爱面子,洵哥说:你要倒腾自己的东西,又或者是被一些媒体称作艺术家了,要有自己的作品,艺术家就是“做艺术的人”,跟其他职业没有什么区别。一下子把我这份来自“爱面子”的心结打开了,我只是喜欢,喜欢就做点东西出来吧(可是好像都是些文字和乱涂乱画)。又看了一些随笔,来自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察觉到这是一条路,我才刚刚开始。
从没有跟一本书的作者去聊天,也不知道他看见我这小文作何感想,想到这里竟然有些刺激,我很是喜欢每段随笔的标题文字,很有个性和设计,这是我要学习的,写到这里,看完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