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院课艺总集丛刊



主編:魯小俊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6048-4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册数:160册
中图法分类号:G649.299-5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清代书院课艺整理与研究”(编号19VJX095)阶段性成果。
前 言魯小俊
清代是書院史上最爲繁榮的時期。據鄧洪波教授統計,清代書院共計五千八百三十六所,是唐至明代書院總和的近兩倍。清初書院承明代之餘緒,以講學爲主。至雍正、乾隆年間,考課逐漸盛行;嘉道以後,考課成爲書院最主要的事業,而講學幾近廢弛。
一、書院考課的情形
書院考課的情形,各家不盡相同,但又有相近之處。茲引锺毓龍《説杭州》中的記載,以見晚清杭州書院考課之一斑:
院中多設齋舍,以供肄業者寄宿。本城人寄宿者雖少,而外府外縣之人寄宿者則多。蓋此等書院,雖設于杭城,並非杭州人所專有。凡本省之人,皆可來投考肄業而寄宿也。山長例須住院,然住院者甚少。且有在外遙領者,惟校閲文字而已。院中皆置有學田,或存儲鉅款,收其租息,以供優秀者之獎賞,名曰膏火。每年二月至十一月爲考試之期。月考二次,初二日朔課,由撫、藩、臬、運四署輪流命題。仍爲二文一詩,限一日一夜繳卷。十六日曰望課,由院長命題,兩日繳卷。二月二日之朔課,名曰甄别。蓋各書院皆有一定之名額,而應考者多,必須有所淘汰。此次獲取者,此一年中,每月皆有卷分到,可以期期應考。若不取,則須待來年矣。故此一日中,三書院中應考者爲甚多,東城講舍次之。若詁經精舍,則所考者非八股試帖,而爲經義史學詞賦,應者寥寥矣。
其次甄别考試,亦仿院試之法,聚考生于學院之中而考之。午膳時,各給以點心票一紙。限以鷄鳴到場,日暮繳卷。然考者固覺其苦,主辦者亦嫌其麻煩而多費,遂改爲散卷。自散卷之法行,各人就其家中構思。文筆敏捷者,則倩人代抄。則一人盡一日一夜之長,可以作成十數卷。幸而多取,則可以出賣與不取而無卷之人,亦生財之道也。繳卷在門斗處。分題目、分卷者亦門斗也。考試等第高者曰超等,次曰特等,再次曰一等。超等所得之膏火多,前十名尤多,特等次之,一等則無膏火矣。朔課由官廳主考者,于超等前十名别有加贈,名曰加獎,其數遠較膏火爲多。官廳有時爲省事起見,並兩月之朔課于一次,名曰夾課,則其加獎之數尤爲可觀。寒士生涯,于此誠不無小補也。故秀才入學後,所以競爭于文字而使之日進者,惟在于此。
以上記載,還可參以當事人之敘述。來裕恂,蕭山人,著有《漢文典》《中國文學史》《匏園詩集》等,曾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他早年肄業崇文、紫陽書院和詁經精舍。《匏園詩集》卷四《喪中遇月課,徒步至杭,領卷回家,竭一日之力,成三藝。翌晨渡江繳卷,復歸家,因詠之》,作于光緒十八年。其時乃父新亡,詩即詠喪中趕考之情形:
居喪底事涉江邊,寒士生涯誠可憐。只爲省垣逢月課,藉資膏火擘雲箋。傷心醫少回春藥,太息家無續命田。如此奔波衣食計,那禁血淚泣漣漣。
月落星沈霜滿篷,布帆穿破大江風。幾行草木含愁態,萬斛波濤訴苦衷。旅客頻驚以楚楚,棘人怕看霧濛濛。煙消日出吴巒見,上岸匆匆到院中。
課卷攜來不自安,思量題目易和難。途中即事文思構,渡口粗將篇局完。待到歸家搖筆底,便行伏案寫毫端。邇來唯讀士喪禮,勉强分心弄弱翰。
三更燈火豆光沈,制藝完成八韻吟。收拾簡觚須費手,勘磨文字豈安心。曉風殘月晨熹恨,白露蒼葭舊路尋。爲問渡頭人涉否,隔江紅日現遙岑。
再如汪詒年,是汪康年的胞弟。長期協助汪康年主持和經營《時務報》《中外日報》,後在商務印書館任職。所編《汪穰卿先生年譜》曾憶及當年參加杭城書院考課之事:
杭城敷文、崇文、紫陽三書院,例于朔望試士子,朔課一日,望課二日。先生與詒年,或作二卷,或作三四卷不等,隨作隨寫,徹夜不輟。遇詁經精舍考課日,别二人合作一卷,先生任經解,詒年任詞賦。時或遇題目不多,期限稍寬,則二人各作一卷,均由洛年爲之謄寫,亦徹夜不輟。比事畢,即各挾卷趨赴收卷處交納,雖遇雨亦如是。洎交卷歸,天甫黎明,曉風吹人,腹中覺饑,則就道旁豆腐擔啜腐漿一盂,以解饑寒,蓋數年如一日云。
又如林駿,温州人,以坐館爲業,兼應温州中東書院、肄經堂和瑞安玉尺書院的考課。《林駿日記》中有不少關于考課的記載,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挑燈』、『爇燭』、『三鼓』、『四鼓』、『鷄鳴』、『天曙』等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如『至三更始脱稿』,『至三更始完篇』,『挑燈欲足成之而未就』,『迨就枕時,已鷄聲唱曙矣』,『至三鼓始脱稿。嫌未愜意,復加點竄,迨就枕已鷄鳴矣』,『夜半復草草[構]第三篇文時,天已曙』,『燈下倦眠』,『挑燈達旦,不遑伏枕矣』,『宵,挑燈足成之。殘月斜欞,村鷄唱曉,始就枕』,『構思至三漏下,始成半篇。精神疲倦,伏枕高眠』,『因限期迫促,批衣遽起。即時伸紙磨墨,危坐構思,至天曙始成半篇』,『亥刻,續作賦四段,至五鼓脱稿』,『宵,爇燭抄玉尺文共二篇,作試帖詩二首』,『至四鼓始寢』,『至四鼓始脱稿』,『困倦殆甚,夜漏頻催,只成半篇就寢,村鷄唱曉矣』,『至天曙,成二藝』等等。不僅熬夜寫作,白日裏也常常分秒必爭。光緒二十五年八月廿四日,林駿家在城隍廟設建普利道場,林駿隨家人乘舟至廟拈香。『以府課肄經堂限期太促,袖攜筆硯,坐齋宫改竄昨夕所作賦,並作試帖詩』。人生苦短,課卷苦多。勤于應課,甚至疲于應課,是很多士子的共同經歷。
嘔心瀝血日夜應課,除了意在訓練舉業或學術,最直接的動機就是獲取膏火獎賞。王錫彤,衛輝人,是著名的實業家。少時曾在修武鹽肆帳房習業,每月工資銅錢千枚。後應衛輝淇泉書院月課,『每月輒獲獎錢數千。持歸供母,大自誇詫,以爲較修武鹽肆小夥之月錢爲多』。後又考取開封大梁書院,『月支膏火銀一兩五錢,足爲飲食之需。每月再得獎金,仍可寄家爲養』。再後來以坐館爲業,仍應淇泉書院月課。坐館『每年修脯可得銅錢三十餘千』,月課『又月得錢數千』,加上作爲廩生,爲『應考童生簽字作保,亦薄有收入』,總算下來,『窮秀才每年所獲,計及百千而歉,亦未嘗不可苟活』。柳詒徵,鎮江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圖書館學家。他在《記早年事》一文中講到:『士之雄于文者,可不授館,專以應書院月試爲生,月可得數十千』。他自己每月參加揚州、鎮江的官師課凡七次,『師課膏火少,官課較優,常鎮道、兩淮運司主之者尤優,額定膏火外,前十名皆有花紅銀一、二、三兩不等。試或不利,卷僅文數百文』,『均計之,年亦得百數十千,視館穀爲優,第升黜不恒,不能視爲固定收入也』。藉膏火爲生,以膏火養家,這是寒士治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課藝寫作的時空優勢
書院生徒考課的試卷通稱課藝,也叫課作、課卷。咸豐二年進士范鳴龢,曾經比較過書院課藝與房稿、墨卷的區别:
竊嘗以爲,房稿之文,雖多名作,而或不能盡中有司之繩度;鄉會諸墨,固亦不無佳構,而苦于鎖院之拘制、時日之迫促,故作者閲者皆不得以盡其長。若夫書院課試,其時甚寬,其境甚暇,作者閲者並得以窮極其心思才力之所至而無遺憾;且主講者既當代老宿,其應試者又皆通都大邑魁奇宏達之彦;而所刊者則又益擷菁英、取其最上者,而登之于篇。故吴蘭陔氏所謂『聲情極合時趨,思力迥超流俗』,未有如書院課藝者也。顧鄉會墨之出,不脛而走海内;課藝則限于方隅,天下之士,往往不能遍睹,餘嘗惜焉。
據此説來,書院課藝較之于房稿、墨卷,因爲寫作時間寬裕、環境寬松,又有名師指點,更能激發作者的創作才力,也更容易符合有司的持擇標準。
所謂『其時甚寬』,指的是比起科舉正場,書院考課的時限要寬裕一些。有的在院扃試,如杭州敷文書院,『每課一四書文、一試帖,或一論,或一疏。辰刻散卷,申刻交卷,不准給燭』申甫詩句:『登堂坐階靜塵慮,清風習習生輕縑』。余元遴詩句:『紛攜筆硯到岩隈,雜遝筵多傍座開』。彭藴章詩句:『揮毫四座靜不喧,庭院日長晝閉門』。這些詩寫的都是在書院内的考課。
也有的可以在院外完成,是爲散卷。前述來裕恂、汪詒年、林駿等例,即是這種情况。散卷有當日交卷的,如商衍鎏回憶説:『我每月必向各書院應考,到課期晨興往書院看題目,回家寫作,傍晚到書院交卷』。也有的用時很長,如江蘇東台的吉城,參加光緒十五年上海求志書院的秋季課。十一月初三日,從友人處獲知題目,隨即開始查書,準備答題;初九日,見到初三日《申報》上登載的求志書院秋季課全題,凡經學、史學、掌故、算學、詞章、輿地六類,共有二十餘題;至二十八日,吉城全力以赴,完成其中大部分題目,『通共二十五頁,交聚盛局寄去』。吉城十一月份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答題上。一般來説,這種學術性的考課,需要大量查閲資料,較之于八股文和試帖詩的考課,耗時要長很多。
所謂『其境甚暇』,院外散卷的自不必説,其空間範圍遠超出書院;在院完成的,往往還得力于書院景觀的『江山之助』。杭州考課八股文的書院有三所,敷文處南山之巔,崇文居西湖之湄,紫陽則在城中。浙江巡撫梅啓照,曾闡述過三書院因風光不同而導致的文風差異:
敷文居于山,崇文俯于湖,紫陽雖處闤闠,而特近山,有城市山林之致。故肄業于敷文者,其文多深秀峻拔,堅實渾成,刊浮華而標真諦,如山石之嶙峋,一空依傍;山容之厚重,不作膚詞;山氣之靜穆,不爲輕剽者。崇文臨煙波之浩渺,覽花柳之絢鬧,故其文華美典則,如錦之成,如采之繢。紫陽得一邱一壑之勝,山泉雲腳,時注于庭,故文輒悠然意遠,得抑揚宛轉之神。
若論外部的自然風光,紫陽當比不上敷文和崇文,畢竟身處闤闠。不過,紫陽院内的景觀倒也别有韻致。書院建于康熙年間,在吴山之麓,舊名紫陽别墅。時人述其院景云:『枕山面江,中有層樓。樓旁有池,池有泉水,清漣可愛。後有花廳,紅緑參差,掩映階砌。再折而北,又有石門天成。石徑迂折,古木森陰,花香鳥語。饒山林之趣,而無城市之囂』。院中有螺泉、筆架峰、看潮台等十景,詩人詞客到此多有題詠。王同輯《杭州三書院紀略》,收録過若干首。他又曾將院中景觀與八股文寫作相聯繫:
城市而山林,肄業者誦讀之暇,可以遊息眺覽,以發揮其性靈。而其景之最勝者,曰螺泉,涓潔漣漪,可以狀文思之泉湧也;曰春草池,微波瀠洄,可以暢文機之生趣也;曰垂釣磯、筆架峰,奇石林立,可以狀文氣之突兀也。拾級而上,登其巔,觀瀾之樓渺矣,而其址自在。每當潮來,東望匹練浩瀚,如聞其聲,可以狀文勢之濤翻而波譎也。平視萬松嶺,隔城煙如束帶,群山蜿蜒,嵐翠撲眉宇;俯視西湖,鏡奩乍啓,六橋煙柳,奔赴舄下,則又合湖山之美而兼有之矣。
前人論八股文,也有以自然爲喻的,但多從宏觀的山水著眼。如清初俞長城謂:『戚價人藩,峭刻陡立,瞿塘之峽也;李石台來泰,雄渾浩蕩,積石之門也;至于唐采臣德亮,突兀無端,萬斛並湧,是其錢江之潮乎?』王同則以微觀的視角,描述了别一種『江山之助』:近觀泉水漣漪、池波瀠洄、奇石林立,遠眺潮漲潮落,士子的文思、文機、文氣、文勢,皆可從中獲得啓發。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云:『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書院之文可以是『境心相遇』的産物,科舉正場之文則幾無這個可能。
三、課藝總集的編刊
現今存世的課藝文獻,其形式有三種:一是課藝原件。多散見于各地公私藏所,如上海圖書館藏有東城講舍丁夢松課卷、鴛湖書院鍾樑課卷、金臺書院吴大澄課卷,福州臺灣會館藏有趙錦華興安書院課卷。二是課藝别集。如王元穉《致用書院文集》《致用書院文集續存》,爲其肄業福州致用書院時所作。這兩者存世數量都較少。
第三是課藝總集,這是存世課藝的主要形式。其名稱多爲『書院名+課藝』式,如《尊經書院課藝》《紫陽書院課藝》;亦有稱『文集』或『集』者,如《致用書院文集》《學海堂集》;此外又有少數稱『課集』、『會藝』、『文稿』、『試牘』、『課士録』的,如《研經書院課集》《培原書院會藝》《廣雅書院文稿》《嶽麓試牘》《滇南課士録》;還有個别稱『日記』的,如《蓮池書院肄業日記》。現今存世的課藝總集有二百餘種,以刊本爲主,另有少量稿本、抄本。時間最早者,是嘉慶六年阮元手訂的《詁經精舍文集》。
書院編刊課藝,往往『隨課隨選,隨付手民』,『隨排隨印』,故而課藝總集多具有連續出版物的性質。今所見著名書院的總集,亦多爲數編乃至十數編,如廣州《學海堂集》四集、成都《尊經書院課藝》三集、昆明《經正書院課藝》四集、杭州《詁經精舍文集》八集、蘇州《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
課藝總集的刊期,短則一季一刊。如《上海求志書院課藝》,皆按季刊行。不過常見的則是一年一刊或數年一刊。如蘇州《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刊于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十八年,以一年一刊爲主,間有三年一刊。江陰《南菁講舍文集》初集至三集,分别刊于光緒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七年。
有些課藝總集,前後各編之間時間跨度很大。廣州《學海堂集》初集至四集,分别刊于道光五年、十八年、咸豐九年、光緒十二年。嘉定《當湖書院課藝》同治七年刊,《二編》光緒十三年刊,《三編》光緒二十二年刊。
並非所有生徒的課藝都能夠收入總集。考課普及,稿源自然相當充足。各家書院所存課藝,往往『卷帙山積,插架連屋』,『戢戢如束筍』。編選者『擇尤甄録』,故而由于『集隘,不能多載,遺珠之惜,誠所難免』。至于用稿率,有些總集的序言已經明言。杭州《敬修堂詞賦課鈔》胡敬序:『積時既久,散佚頗多,姑即所存,汰其繁蕪,抉其瑕類,十取一二,合前刻成十有六卷』。廣州《羊城課藝》陳其錕序:『乃裦曆歲所積,課藝盈千,删繁汰冗,得百十首付梓,以詔來茲』。江寧《鍾山書院課藝初選》孫鏘鳴序:『盡發府署所存前列卷二千餘篇,博觀約取,又得二百八十餘篇,爲《續選》』。可知這些總集的用稿率在十之一二。
還有些總集,結合序言和選録情况,也可知其用稿率。《黄州課士録》周錫恩序:『自庚寅夏迄辛卯春,諸生課作,千有餘篇。茲擇其尤雅,刊若干卷』。是集所收二〇三篇,則用稿率約十之有二。香山《豐山書院課藝》黄紹昌序:『計歲中閲時藝一千九百餘首,經説、史論、駢散文、詩賦八百餘首。明府謂宜擇其尤雅者,刻爲課藝。乃選時藝若干首,呈明府裁定,付之剞劂,而古學别爲一編』。上海圖書館藏是集皆時藝,凡二卷六十六篇。序中所云古學一編,未見。推算起來,時藝的用稿率尚不足百分之三點五。
又有少數總集,可知其作者入選的幾率。江寧《尊經書院課藝》薛時雨序:『院中士肄業者二百人有奇』。『起乙丑二月,迄己巳十二月,積一百餘課,存文若干首』。是集南京圖書館藏本僅一册,國家圖書館藏本六册,系全本。據全本,凡制藝一百六十一篇,作者三十八人。二百多人中,僅收録三十八人的課藝,亦可見入選總集之不易。
生徒所作課藝,入選課藝總集時,一般是全文刊登。也有特殊情况。有的總集在刊登全文之後,附録其他作者所作相關段落。如香山《豐山書院課藝》,陳金垣文後,附録楊彤英所作提比;梁煦南文後,附録唐景端所作起講。抄本蘇州《紫陽書院課藝》也是如此。如第一編收録巢序鏞等人制藝全文三十七篇,有評點;又收録汪宗泰等十七人所作『起比』『後比』『後四比』等段落,無評點。這有些類似于今日學術刊物的『論點摘編』。
總集所收課藝,往往附録評點。入選者皆是優秀作品,故而評點幾乎都是表揚性的。課藝原件中能夠見到的批評性意見,如『情文相生,稍欠錘煉。排律誤作五言』,『寓意規諷,未始不佳。惟極力作態,而筆力不足以副之耳』,『後幅尚不直致結,未有餘韻,前路未清』,『詩有佳句,惜失拈』,『起比有費解語,中段尤無文理』等等,在總集中則極少見到。
有些課藝總集的牌記部分標有定價。如常熟《游文書院課藝》:『板存蘇州長春巷西口傳文齋刻字店,每部紙張印工大錢壹佰貳拾文』。揚州《廣陵書院課藝》:『每部實洋杭連貳角二分,竹紙壹角八分』。江寧《奎光書院賦鈔》:『此賦原選十七年,止價貳佰文;又增選至十九年春,止定價每部三百文』。又有的課藝總集刊登廣告。江寧《惜陰書院東齋課藝》和《鍾山書院課藝初選》的廣告相同:
金陵書院課藝九種,其板永存江寧省城三山大街大功坊秦狀元巷中李光明家,印訂發售,價目列左:
鍾山初選 四本製錢貳百文
續 八本製錢柒百文
惜陰東齋 八本製錢柒百文
西 八本製錢柒百文
尊經四刻 八本製錢柒百文
二 兩本製錢壹百四十文
初 六本製錢三百六十文
三 四本製錢貳百四十文
兩本製錢□□□□□
江寧《尊經書院課藝七刻》和《奎光書院賦鈔》的廣告也相同:
江南城聚寶門三山街大功坊郭家巷内秦狀元巷中李光明莊,自梓童蒙各種讀本,揀選重料紙張裝訂,又分鋪狀元境、狀元境口、狀元閣發售,實價有單。
與今日的『大學學報』和『學術集刊』相比,清代書院課藝總集的刊期、發表週期都偏長,課藝題目不是作者自擬,用稿標準多與科舉考試相關;但從連續出版物這一本質屬性來看,書院課藝總集實開今日學報和集刊的先河。可以説,課藝總集是清代的書院『學報』和『集刊』。
四、課藝總集的傳播和接受
根據編選層次,可將課藝總集分爲初選本和二次選本。所謂初選本,指集内詩文系初次彙編成册者。這是今存課藝總集的主要形態。二次選本,則是從初選本中再選佳作、彙爲一編者。這類選本數量不多,今存十餘種,如《各省課藝彙海》、《五大書院課藝》、《最新兩浙課士録》、《雲間四書院新藝彙編》、《蘇省三書院課藝菁華》、《各省校士史論精華》、《選録金陵惜陰書院、浙江敬修堂論議序解考辨等藝》。如果説初選本類似于今之『學報』和『集刊』,二次選本則接近于今之『學報文摘』或『復印資料』。
閲讀某家書院的課藝,可能有緊迫的目標。清末狀元張謇,海門人。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他準備投考江寧鍾山書院,『起寫投考印結』,『購《鍾山課藝》』。數日後的三月初二日,『五更起,偕陳丈課鍾山書院』。張謇購買鍾山書院的課藝,目標很明確,就是觀摩該書院課藝,以利考取這家書院。
但更多的課藝閲讀,與投考哪家書院並無直接關係。吉城、林駿等人的日記表明,課藝也進入了士子的日常閲讀。師友間互相借閲書籍,其中就有課藝。例如《吉城日記》光緒十三年七月初十日:『從虎兄處借來《尊經書院五刻》六本』。次年六月三十日:『過虎臣,假來《金臺書院課藝》二本』。《林駿日記》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廿五日:『向軒兄借來《尊經課藝》四册』。綜觀日記,吉城記録他閲讀過的總集有《尊經書院五刻》《尊經書院課藝六刻》《金臺書院課藝》《紫陽書院課藝》《格致書院課藝》《南菁書院文集》,其中吉城只參加過上海格致書院的考課,他没有投考過江寧尊經、蘇州紫陽、順天金臺、江陰南菁書院。林駿閲讀過的有《尊經課藝三刻》《尊經課藝四刻》《金臺書院課藝》《惜陰書院西齋課藝》《惜陰書院東齋課藝》《雲間小課》《格致書院課藝》,他也没有參加過江寧尊經和惜陰、順天金臺、松江雲間、上海格致、杭州詁經等書院的考課。大體而言,他們閲讀的課藝多出自著名書院。既有八股文、試帖詩的總集,如尊經書院諸刻、《紫陽書院課藝》;也有經史詞章、新學西學的總集,如《南菁書院文集》《格致書院課藝》。著名書院課藝的示範價值,于這些書目可見一斑。
閲讀課藝與所考書院,雖未必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但在課藝類型上往往有相通之處。例如吉城,讀尊經、紫陽、金臺書院的課藝,當是爲參加西溪書院考課所做的功課,因爲西溪書院和尊經、紫陽、金臺一樣,主要考的是八股文和試帖詩。尊經等書院久負盛名,取法乎上而得其中,讀其課藝,當有益于考西溪書院。而吉城的日記中,未見記載閲讀過求志書院課藝。不過這不重要,因爲求志書院舉行的是學術型考課,查閲原典比參考範文更有價值。
日記中有關閲讀情况的記録,有時比較籠統,如吉城『閲紫陽文』,林駿『往館閲《尊經課藝三刻》』;有時會具體到所閲文體,如林駿『挑燈閲金臺書院四書文』,『挑燈讀惜陰書院西齋課賦』,『閲尊經書院四書文』,『宵,閲惜陰書院東齋雜作』 ;或者記下閲讀數量,如吉城『覽《尊經書院五刻》三本』,『閲紫陽書院文十餘首』、『閲《格致書院課藝》三卷』;偶爾還會記下某一篇文章,如林駿『閲《雲間小課》中《擬修廣寒宫上樑文》』至于閲讀感受,《吉城日記》中略有涉及。光緒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記:『紫陽書院文以二秦爲最』。按紫陽書院各集課藝中,秦毓麒、綬章、夔揚三兄弟之文多有入選,『二秦』當指其中兩人。十九年六月十二記:『《尊經書院課藝》中有謝緒曾文,筆氣頗大,在姚燧、盧摯之上』。按謝緒曾,字功甫,江寧人。同治四年恩貢。《尊經書院課藝》以及《三刻》《四刻》皆收其文。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三:『閲《南菁文集》,孫同康固是作者』。孫同康,即孫雄,是《道咸同光四朝詩史》的編者。《南菁講舍文集》收其文五篇。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記:『見《南菁二集》,其文多不如初刻』。初刻即《南菁講舍文集》,一八八九年刊;《南菁二集》刊于一八九四年。較之《二集》黄以周序所云『續之初集,文辭並美,誠復如班固所稱,老眼猶明,吾已從君魚受道矣』,吉城提供了另一種觀感。
所閲課藝作者當中,吉城最爲服膺的是陳光宇。光緒十八、十九兩年多次提及:『閲《尊經六刻》文,陳光宇真是健者』。『燃燭抄陳光宇時文八首』。『抄讀陳光宇時文二首』。『讀陳光宇時文』。『録陳光宇《「老者安之」合下節》題文』。『録陳光宇《「原思爲之宰」二節》文』。『讀陳光宇時文』。『抄讀陳光宇文一首』。按陳光宇,字御三,號玉珊,江寧人。光緒十六年進士。與夏曾佑同負盛名,又同有槍替之謗。未及中壽而卒。據梁溪坐觀老人《清代野記》,同治、光緒間,劉汝霖、陳光宇、周鉞『皆江寧槍手之卓卓者,所代中不知凡幾。陳入翰林後,竟因此永不准考差』。《尊經六刻》即《尊經書院六集課藝》,收其文十四篇。此外《尊經書院課藝四刻》收其文四篇,《五刻》十五篇,《七刻》七篇,《續選尊經課藝》十篇。單以入選數量而言,陳光宇也是最突出的作者之一。吉城對陳光宇的閲讀感受,與尊經諸集選編者的眼光,大體上是一致的。
吉城讀過《南菁書院文集》,光緒二十六年起又受南菁院長丁立鈞之聘,遙領閲卷之任。他因此曾發現江南鄉試有人抄襲南菁之文。二十八年十月初四日:『看江浙兩闈藝。江南副榜唐乃釗,其《元初用兵平西域》一篇,徑録南菁書院張葆元《漢通西域得失論》。據闈批:「本擬魁選,以首二藝多習見語,抑副。」不知第四藝剿襲更甚也』。發現書院課藝被鄉試闈藝抄襲,可算是課藝閲讀的特别發現。
五、課藝總集中的知識世界
清代書院課藝總集的内容,大致包括八股試帖、經史詞章、時務西學三類,其中後兩類總集近百種,對于瞭解清代後期書院的知識世界,具有較爲直觀的意義。這些總集,既有主要考課八股文的書院的小課集,如上虞《經正書院小課》、松江《雲間小課》、蘇州《正誼書院小課》、揚州《梅花書院小課》;也有博習經史詞章的書院的專集,和研習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書院的專集,如寧波《辨志文會課藝》、江寧《惜陰書院課藝》、武昌《經心書院集》、黄州《黄州課士録》、福州《致用書院文集》、昆明《經正書院課藝集》等;還有少數總集,將時文、古學、新學彙爲一編,如富陽《春江書院課藝》。
綜觀經史詞章、時務西學類的課藝題目,可以發現不同書院的知識重點多有區别。有的偏重經學,如杭州《詁經精舍八集》十二卷,前九卷皆是經解訓詁之作。題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解》《『夔曰』以下十二字兩篇重見説》《西旅獻獒解》《︿六月〉︿出車〉爲襄王時詩説》《士之弓合三而成規解》《舜歌南風解》《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解》《延州來季子解》《『吾未嘗無誨焉』魯讀『誨』爲『悔』説》《接淅解》。後三卷爲賦、雜文和詩,題如《伊尹鳴殷周公鳴周賦》《大登高小登高賦》《中西學術源流考》《登葛嶺放歌》《蜂蝶問答》。這與詁經精舍『專試經解與碑版、考證諸作,即詩賦録取亦不多』,『課士首重經解,兼及策論、詩賦、雜文』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有的偏重詞賦,如江寧《惜陰書舍課藝》三卷,以詞章之學爲主:卷一賦,題如《擬楊炯︿渾天賦〉》《爲政猶沐賦『》《百官餞賀知章歸鏡湖賦》;卷二詩,包括樂府、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七言絶、試律,題如《擬謝元暉︿鼓吹曲〉》《擬曹子建︿贈丁儀〉》《擬東坡︿自金山放船至焦山〉》《顏魯公放生池懷古》《西瓜燈》;卷三騷、七、詔、策、啓、書、序、頌、論、銘,題如《擬淮南王︿招隱士〉》《七勖》《擬梁簡文帝︿與蕭臨川書〉》《楊嗣昌論》。這與惜陰書院掌教的個人趣味關係很大,歷來『主斯席者,率偏重詞賦』。
也有的具有綜合性,如富陽《春江書院課藝》,題有四類:四書文、五經文、雜文、算學。其中雜文居大半,既有《︿大學〉有『曾子曰』,︿中庸〉有『仲尼曰』,︿論語〉有『孔子曰』,與全書體例迥别,其義安在》《漢魏六朝三唐之詩皆本于︿三百篇〉,其間有詞意相合者,試詳證之》《歷代帝王建都之地形勢得失論》《歷代和戎得失歲幣多寡論》《諸葛亮治蜀、王猛治秦論》《自鐵木真爲蒙古大汗,至忽必烈滅宋,七十年間,拓地之廣,爲歷代所未有。試詳考之,並系以論》等傳統經史詞章題,也有《論專制共和政治之得失》《近人譯西書,有平等、平權、自由之説,試申其義》《西人稱地球吸月,月吸潮汐,其説然否》《拿坡侖似廿四史中何人》《滑鐵盧之役爲歐洲戰禍之結局論》《英入印度,主客之勢,衆寡之數,萬不相敵,竟轄其全境,果遵何術以致此》《英日聯盟于東亞損益何如》等時務西學題。作爲今存刊刻時間最晚的書院課藝總集,《春江書院課藝》可謂是世紀之交書院知識世界的典型反映。
很多書院都有閲讀指南。以史部爲例,主流傾向是優先讀紀傳體,尤重前四史。如福州鼇峰書院規約:『史則《史記》、兩《漢書》《三國志》必當熟看,庶得唐人三史立科之意。其餘歷代各史,視材質功力有餘及之可也』。廣州萬木草堂規定,讀史『先以四史,如有餘日,則以《晋書》《南北史》《隋書》繼之』。與之相應,在課藝總集的史學題中,前四史考得最多。以《漢書》題爲例:廣州《學海堂三集》有《讀︿漢書〉擬︿西涯樂府〉二十首》,寧波《浙東課士録》有《︿漢書·古今人表〉不著今人説》《︿漢書·外戚傳〉書後》,上海《求志書院課藝》有《︿漢書·藝文志〉分兵家爲四種,推其例于輿地家當有幾種》,蘇州《正誼書院課選二集》有《問︿漢書〉顏注得失》,南昌《經訓書院文集》有《書︿漢書·儒林傳〉後》,江陰《南菁文鈔三集》有《班固︿西域傳贊〉詆漢通西域之失,其言得失若何》等等。
與此同時,前四史之外的史學題也不少。如杭州《詁經精舍文集》有《南宋中興四將論》,寧波《辨志文會課藝初集》有《問漢唐宋各有分科取士之法,孰爲最善》,太倉《婁東書院小課》有《南宋張魏公論》、上海《求志書院課藝》有《︿五代史〉不立韓通傳是第二等文字説》,常州《龍城書院課藝》有《明初設立糧長論》,江陰《南菁文鈔二集》有《讀︿金史·交聘表〉》,江陰《南菁文鈔三集》有《宋太祖納女真貢馬論》,揚州《安定書院小課二集》有《近人作書多宗北魏,考之︿魏書〉,當日以書名者凡幾家,今有石刻流傳否》,武昌《經心書院續集》有《︿元史·儒學傳〉論》《明季東林復社論》,成都《尊經書院課藝三集》有《宋童貫約金攻遼、史嵩之約元攻金論》,常州《龍城書院課藝》有《日本稱中國曰支那,其義若何,始見何書,試道其詳》,《最新兩浙課士録》有《姚宋優劣論》《羅馬亂時甚于五代論》,《五大書院課藝》有《︿唐書〉︿宋史〉大食傳補注》《歷代商政與歐洲各國同異考》,《蘇省三書院課藝菁華》有《苻堅拿破崙第一優劣論》《國朝黄梨洲、顧亭林、王船山三先生論》等等。可知書院士子的實際閲讀,往往超出了最低限度的推薦書目,而接近于理想的閲讀要求。
考課題目的知識呈現,還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即特别注重鄉邦文獻。本來,吟詠地方風物,就是部分書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蘇州的書院,寫《新修滄浪亭落成詩》;廣州的書院,寫《詠嶺南茶》;蕪湖的書院,寫《于湖棹歌》;武昌的書院,寫《夏日遊琴台記》;南昌的書院,寫《鄱陽湖十六韻》。但吟詠風物遠遠不夠,書院還鼓勵士子留意鄉邦文獻,因此課藝總集中有很多這樣的題目:《顏魯公治湖州政績考》,《和方孚若︿南海百詠〉》,《關中形勢考》《擬唐人︿登慈恩寺塔〉》,《沅郡各礦表》,《問福建茶市利弊》》),《黄州險要論》《湖北水利策》,《擬四川藝文志》,《姑蘇論詩絶句》,《讀吴梅村詩》等等。對于士子而言,鄉邦文獻具有特殊的親近感,最能引起共鳴的;賡續一地文化命脈的使命感,亦由此得以培植和提升。
六、關于《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
《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從存世的書院課藝總集中,選取一百三十餘種影印出版。選目注重綜合性、代表性。就課藝類型而言,既有八股試帖類總集,也有經史詞章類、時務西學類總集;就版本形態而言,以刊本爲主,也兼收部分稿本、鈔本;就成書時間而言,以光緒間課藝爲主,兼有嘉慶、道光、咸豐、同治間課藝;就書院所在地區而言,以華東爲主,兼及華南、華北、華中、東南、西北、西南地區。另外,少數頗具文獻價值的課藝别集或相關書院文獻,一併附録于後。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詁經精舍文集(一)卷一至卷六清阮元輯清嘉慶六年揚州阮氏琅嬛僊館刻本一
第二册
詁經精舍文集(二)卷七至卷十四清阮元輯清嘉慶六年揚州阮氏琅嬛僊館刻本一
第三册
詁經精舍文續集八卷清羅文俊訂清同治十二年成都錦江書院重刻本一
第四册
詁經精舍三集(一)十一卷清俞樾編次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第五册
詁經精舍三集(二)十一卷清俞樾編次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第六册
詁經精舍三集(三)十一卷清俞樾編次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詁經精舍四集(一)卷一至卷七清俞樾編次清光緒五年刻本三二五
第七册
詁經精舍四集(二)卷八至卷十三清俞樾編次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八册
詁經精舍四集(三)卷十四至卷十六續選一卷清俞樾編次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詁經精舍六集(一)卷一清俞樾編次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三一五
第九册
詁經精舍六集(二)卷二至卷十二清俞樾編次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一
第十册
詁經精舍七集十二卷清俞樾編次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十一册
詁經精舍八集十二卷清俞樾編次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七集(一)不分卷清吴左泉鑒定查亮釆朱文炳編校清光緒十四年刻本四八一
第十二册
紫陽書院課藝七集(二 )不分卷清吴左泉鑒定查亮釆朱文炳編校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十三册
紫陽書院課藝九集不分卷清沈壽慈楊振鏣編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十四册
崇文書院課藝九集不分卷清馬傳煦許承綬鄒在寅編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五册
崇文書院課藝十集不分卷清翁燾許承綬姚巳元編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十六册
湖舫課藝八卷試帖一卷清薛慰農輯清光緒二十年重印同治六年浙江實墨齋刻本一
敷文書院課藝六集(一)不分卷清張楨嚴曾鑒張景雲編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二三七
第十七册
敷文書院課藝六集(二)不分卷清張楨嚴曾鑒張景雲編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
敷文書院課藝七集(一)不分卷清吴超楊振鎬許祥身編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三五三
第十八册
敷文書院課藝七集(二)不分卷清吴超楊振鎬許祥身編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學海堂課藝八集(一)不分卷清楊文瑩輯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三七七
第十九册
學海堂課藝八集(二)不分卷清楊文瑩輯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德潤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尹元煒編清道光元年刻本一七三
第二十册
月湖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呂子班輯清鈔本一
第二十一册
浙東課士録四卷清薛福成編清光緒二十年薛氏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崇實書院課藝(一)卷一清陸廷黼編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崇實書院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崇實書院課藝(二)卷二至卷四清陸廷黼編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崇實書院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崇實書院課藝(三)卷五至卷六清陸廷黼編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崇實書院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蕺山書院課藝不分卷清馬傳煦等輯清同治七年刻本一
龍山書院課藝不分卷清龍山書院編清刻本四四三
第二十六册
姚江龍山課藝初刻不分卷清周來賓等輯清光緒十九年龍山書院刻本一
若溪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孫德祖編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五四三
第二十七册
九峰精舍文集六卷首二卷清王棻編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春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二年刻本一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夏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二年刻本二二九
第二十九册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秋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二年刻本一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冬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二年刻本三一五
第三十册
上海求志書院丁丑春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三年刊本一
格致書院丙戌課藝一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大文書局鉛印本二〇七
第三十一册
格致書院丁亥課藝一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一
格致書院戊子課藝一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四至十五年弢園鉛印本一一三
格致書院己丑課藝二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五至十七年弢園鉛印本二七九
第三十二册
格致書院庚寅課藝二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六至十八年弢園鉛印本一
格致書院辛卯課藝二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七至十八年弢園鉛印本三三三
第三十三册
格致書院壬辰課藝二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八至二十年弢園鉛印本一
第三十四册
格致書院癸巳課藝二卷清王韜輯清光緒十九至二十一年弢園鉛印本一
格致書院甲午課藝二卷清王韜輯清光緒二十至二十四年格致書院鉛印本三七一
第三十五册
正誼書院課選二編不分卷清朱珔選歐陽泉編 清道光十五年刻本一
第三十六册
正誼書院課選三編不分卷清朱珔選歐陽泉編清道光十六年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正誼書院課選四編不分卷清朱珔選歐陽泉編清道光十八年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紫陽正誼課藝合選不分卷清雪岑氏編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紫陽書院課藝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方其洪程詒孫編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一
第四十册
紫陽書院課藝續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包桂生編清同治十三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三編(一)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包桂生編清光緒二年刻本三〇七
第四十一册
紫陽書院課藝三編(二)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包桂生編清光緒二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四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方其洪編清光緒三年刻本一七九
第四十二册
紫陽書院課藝五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程詒孫編清光緒四年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紫陽書院課藝六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秦炳斗編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七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陳灝編清光緒六年刻本二九七
第四十四册
紫陽書院課藝八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程詒孫編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紫陽書院課藝九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談鈞編清清光緒八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唐毓和編清光緒九年刻本二九七
第四十六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一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方泩編清光緒十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二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唐毓和編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二九七
第四十七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三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沙駿聲宗伯五編清光緒十二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四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程詒孫編清光緒十三年刻本二六九
第四十八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五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宗伯五編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六編(一)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包桂生唐毓和程詒孫編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二九三
第四十九册
紫陽書院課藝十六編(二)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包桂生唐毓和程詒孫編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
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不分卷清潘遵祁鑒定宗伯五編清光緒十八年刻本一三九
惜陰書院課藝一卷清褚成博鑒定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二九五
第五十册
尊經書院課藝初刻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同治九年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尊經書院課藝二刻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光緒八年刻本一
尊經書院課藝三刻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二四七
第五十二册
尊經書院課藝四刻(一)卷一至卷二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尊經書院課藝四刻(二)卷三至卷四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尊經書院課藝四刻(三)卷五至卷六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尊經書院課藝五刻(一)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尊經書院課藝五刻(二)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尊經書院課藝六刻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光緒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鍾山尊經書院課藝合編不分卷清秦際唐等輯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鍾山尊經書院課藝補編不分卷清秦際唐等輯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鍾山書院乙未課藝不分卷清梁星海輯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二九九
第六十册
龍城書院課藝經古精舍課藝一卷致用精舍課藝一卷(一) 清華若谿繆荃孫同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一册
龍城書院課藝經古精舍課藝一卷致用精舍課藝一卷(二)清華若谿繆荃孫同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龍城書院課藝經古精舍課藝一卷致用精舍課藝一卷(三)清華若谿繆荃孫同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三册
龍城書院課藝經古精舍課藝一卷致用精舍課藝一卷(四)清華若谿繆荃孫同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四 册
龍城書院課藝經古精舍課藝一卷致用精舍課藝一卷(五)清華若谿繆荃孫同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一
第六十五册
南菁講舍文集六卷清黄以周輯清光緒十五年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南菁文鈔二集六卷清黄以周等輯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南菁文鈔三集(一)卷一至卷八清丁立鈞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南菁文鈔三集(二)卷九至卷十六清丁立鈞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安定書院小課二集不分卷清錢振倫評選清光緒十三年刻本一
梅花書院課藝三集(一)不分卷清晏端書評選清光緒八年刻本二三五
第七十册
梅花書院課藝三集(二)不分卷清晏端書評選清光緒八年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安梅書院觀風選存一卷清完顔麟慶輯清道光二十年四並堂刻本一
廣陵書院課藝不分卷清范淩選清光緒六年揚州鎔鑄樓鉛印本一七五
第七十二册
寶晋書院課藝不分卷清佚名編清稿本一
端溪書院課藝一卷清趙啟襄輯清嘉慶二十一年刊竹崗齋九種本三一五
第七十三册
學海堂集(一)卷一至卷八清阮元輯清道光五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四册
學海堂集(二)卷九至卷十六清阮元輯清道光五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五册
學海堂二集(一)卷一至卷八清吴蘭修輯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六册
學海堂二集(二)卷九至卷十一清吴蘭修輯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七册
學海堂二集(三)卷十二至卷十五清吴蘭修輯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八册
學海堂二集(四)卷十六至卷二十二清吴蘭修輯清道光十八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七十九册
學海堂三集(一)卷一至卷七清張維屛輯清咸豐九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册
學海堂三集(二)卷八至卷十四清張維屛輯清咸豐九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一册
學海堂三集(三)卷十五至卷二十四清張維屛輯清咸豐九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二册
學海堂四集(一)卷一至卷五清金錫齡輯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三册
學海堂四集(二)卷六至卷十一清金錫齡輯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四册
學海堂四集(三)卷十二至卷十六清金錫齡輯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五册
學海堂四集(四)卷十七至卷十九清金錫齡輯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六册
學海堂四集(五)卷二十至卷二十三清金錫齡輯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七册
學海堂四集(六)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八清金錫齡輯清光緒十二年啟秀山房刊本一
第八十八册
羊城課藝四卷清陳其錕選編清咸豐元年芸香堂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菊坡精舍集(一)卷一至卷八清陳澧輯清光緒二十三年羊城西湖街富文齋刻本一
第九十册
菊坡精舍集(二)卷九至卷二十清陳澧輯清光緒二十三年羊城西湖街富文齋刻本一
第九十一册
廣雅書院文稿(一)不分卷清佚名輯清鈔本一
第九十二册
廣雅書院文稿(二)不分卷清佚名輯清鈔本一
第九十三册
鳳山書院課藝(一)不分卷清李翹芬編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鳳山書院課藝(二)不分卷清李翹芬編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金臺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徐鏞輯清道光十三年刻本一
第九十六册
金臺書院課士録二集不分卷清張集馨選清光緒四年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金臺書院作文本不分卷清佚名撰清鈔本一
蓮池書院肄業日記(一)卷一至卷五清黄彭年輯清光緒五年刊本三三
第九十八册
蓮池書院肄業日記(二)卷六至卷十清黄彭年輯清光緒五年刊本一
第九十九册
學古堂日記(一)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〇册
學古堂日記(二)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一册
學古堂日記(三)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二册
學古堂日記(四)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三册
學古堂日記(五)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四册
學古堂日記(六)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五册
學古堂日記(七)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六册
學古堂日記(八)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選吴履剛等編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七册
蘆臺課藝(一)不分卷試帖一卷清管遹羣編清道光十七年京都琉璃廠榮林齋刻本一
第一〇八册
蘆臺課藝(二)不分卷試帖一卷清管遹羣編清道光十七年京都琉璃廠榮林齋刻本一
第一〇九 册
蘆臺課藝(三)不分卷試帖一卷清管遹羣編清道光十七年京都琉璃廠榮林齋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會文書院課藝初刻不分卷清赫舍里·如山編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萍鄉課士新藝初編四卷清顧家相編清光緒二十七年會稽顧氏萍鄉縣署刻本一
第一一二册
萍鄉課士新藝續編四卷清顧家相編清光緒二十八年會稽顧氏萍鄉縣署刻本一
第一一三册
關中書院課士詩四卷清路德輯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一
關中書院課士賦(一)卷一清路德輯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三二一
第一一四册
關中書院課士賦(二)卷二至卷四清路德輯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一
關中書院試帖一卷清陳僅編清道光三十年刻本二七三
第一一五册
關中書院課藝(一)不分卷清柏景偉選編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關中書院課藝(二)不分卷清柏景偉選編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關中書院課藝(三)不分卷清柏景偉選編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八册
城南書院課藝七卷補遺一卷清陳本欽編清咸豐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九册
校經堂二集九卷清陸寶忠訂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二〇册
嶽麓書院課藝四卷清徐棻編清光緒十八年半學齋刻本一
第一二一册
鼇峰課藝初編不分卷郭伯蔭編清咸豐五年福州鼇峰書院刻本一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丁亥年不分卷清致用書院編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四一九
第一二二册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戊子年不分卷清致用書院編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一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己丑年不分卷清致用書院編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二〇九
第一二三册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庚寅年不分卷清致用書院編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一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辛卯年不分卷清致用書院編清光緒致用堂惟半室刻本一九三
第一二四册
南屏課藝不分卷清沈鎔經輯清光緒四年靈山書院刻本一
紫陽課藝約選不分卷清汪宗沂編清光緒十七年刻本一七五
第一二五册
經心書院續集(一)卷一至卷五清譚獻輯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一二六册
經心書院續集(二)卷六至卷十二清譚獻輯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一二七册
黄州課士録八卷題辭一卷清周錫恩編清光緒十七年黄郡刊本一
第一二八册
郢中課藝二卷清宋承麟輯清光緒十三年刻本一
鸞翔書院課藝不分卷清楊延俊選清光緒鉛印本二〇三
第一二九册
尊經書院初集(一)卷一至卷三清王闓運輯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〇册
尊經書院初集(二)卷四至卷六清王闓運輯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一册
尊經書院初集(三)卷七至卷九清王闓運輯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二册
尊經書院初集(四)卷十至卷十二清王闓運輯清光緒十年四川省城刻本一
第一三三册
尊經書院二集(一)卷一至卷三清伍肇齡閲選清光緒十七年尊經書局刻本一
第一三四册
尊經書院二集(二)四至卷八清伍肇齡閲選清光緒十七年尊經書局刻本一
第一三五册
蜀秀集(一)卷一至卷三清譚宗浚輯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一三六册
蜀秀集(二)卷四至卷五清譚宗浚輯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一三七册
蜀秀集(三)卷六至卷八清譚宗浚輯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一三八册
蜀秀集(四)卷九清譚宗浚輯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一
滇秀集初編四卷附雜文一卷清許印芳編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二七九
第一三九册
經正書院課藝二集六卷清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〇册
經正書院課藝三集(一)卷一至卷二清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一册
經正書院課藝三集(二)卷三至卷六清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二册
經正書院課藝四集(一)卷一至卷三清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第一四三册
經正書院課藝四集(二)卷四至卷六清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一
各省課藝汇海(一)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三六九
第一四四册
各省課藝汇海(二)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五册
各省課藝汇海(三)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六册
各省課藝汇海(四)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 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七册
各省課藝汇海(五)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八册
各省課藝汇海(六)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四九册
各省課藝汇海(七)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〇册
各省課藝汇海(八)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一册
各省課藝汇海(九)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二册
各省課藝汇海(十)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三册
各省課藝汇海(十一)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四册
各省課藝汇海(十二)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 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五册
各省課藝汇海(十三)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六册
各省課藝汇海(十四)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七册
各省課藝汇海(十五)論語上十卷論語下十卷大學四卷中庸四卷孟子上三卷孟子中二卷孟子下三卷目録七卷清擷雲腴山館輯清光緒八年擷雲腴山館刻本一
第一五八册
中西時務課藝彙編初集不分卷清張海邨鑒定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詁經精舍自課文二卷清俞樾編次清末刻弟一樓叢書本七五
紫陽書院題解不分卷清廖鴻章撰清刻本一六三
學海堂丁亥課士録不分卷清翁心存輯清稿本二八五
菊坡精舍課卷一卷清金佑基撰清末稿本三二九
菊坡精舍課卷一卷清劉己千撰清末稿本三四三
第一五九册
廣雅書院諸生課題一卷清廖廷相輯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一
廣雅書院東省諸生夏季功課部一卷清廣雅書院編清鈔本四四九
第一六〇册
蓮池書院月課文不分卷清劉登瀛撰清光緒寫本一
蓮池書院試卷一卷清劉彤儒撰清光緒鈔本二〇九
致用書院文集續存不分卷清王元穉編一九一六年無暇逸齋叢書鉛印本二二一
超山書院課程一卷清徐繼畬撰清咸豐退密齋刻本三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