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 04 为什么我们一边自责,一边放纵?
为什么我这么爱反思自己的人,还这么难以改变?或许你该想一想:你的反思是不是在自责,或者说自我审判。想要改变,不光需要有自省的能力,还得有技巧。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总结了改变的四个原则:检验人生假设、小步子原理、培养环境场、情感触动。
原则一
检验人生假设:看清自我设限的规则
设计一个行为测验,来检验心理免疫的X光片背后的重要假设,看后果是不是我们头脑想象得那么“可怕”?这个原则,我已经在文章中写过了。《了不起的我》| 03 检验人生假设:当我敢于表达自己
原则二
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你有以下困扰,那么,你不妨问问自己:
1. 如果奇迹出现了,你的抑郁症好了,你会做什么?
或许你会说:“我想要去旅行,吃一顿好吃的,和朋友喝酒聊天。”
2. 如果奇迹出现了,你顺利升职加薪了,你会做什么?
或许你会说:“我会认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配任务和精力。”
3. 如果奇迹出现了,你找到女朋友了,你会做什么?
或许你会说:“我会健身,我会努力赚钱,我会学习做饭”
你看,好的结果,哪怕只是假设中的好结果,也会提供一种动力,让我们不再去思考这件事有多么不可能,它的困难在哪里,而转去思考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这样,我们会更清楚地知道,改变的第一步该怎么走。

“如果……你会……”被称为奇迹提问,用奇迹提问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让它实现,这个策略就叫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核心思想是: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并接纳你不能接纳的事情。
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让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至少这个事情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就在上个月,剧院要启动一个沉浸式戏剧,导演找到我和另外一个编剧,组成一个小团队,一起来做。经过初步讨论,我发现——这是一个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我都非常不熟悉的领域,而我们只有一个月的创排时间。讨论结束后,我被恐惧和挫败的情绪包围了一整个晚上,满脑子循环播放的都是导演对另外一位编剧想法的肯定,对我的想法的否定,我真的没有办法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创作当中。——在这件事情上,我并没有做到“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并接纳你不能接纳的事情”。别人的评价,我没有办法控制,别人的否定, 我也不能接纳。
第二天的时候,当我去跟朋友述说这件事情时,思路突然清晰了,我不能控制别人对我的评价,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小步子原理告诉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承认,在别人的评价中,我迷失了自己。然后我静下心来去看同类题材的内容,是怎么做的。于是,我开始动手写,虽然第一稿被否了,但是第二稿的改进,让导演突然眼前一亮。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只能看清脚下。

原则三
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场包含大量行为线索,这些行为线索能激发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卧室你会想睡觉,到了办公室回想工作,到了餐厅会想吃饭一样自然。
“场”的力量来源于哪里?
第一个来源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就像我们自己在宿舍、在家里看书老容易跑神,但是一到图书馆,就感觉立刻能静下心来。就像我们到教堂、寺院,看到唱诗、诵经,感觉到到一股神圣的力量由心而发。

第二个来源是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
比如,你有两台电脑,每台电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一台用来办公,一台用来打游戏,你在打游戏的电脑上,还能专心办公吗?我想是很难做到的。
哥哥的女儿,我的小侄女,在我妈眼里就是只爱玩手机,但是我认为这绝不是她的原因。我把她带到图书馆看绘本,她选了一本悬疑类的绘本,坐了四个小时,我讲得口干舌燥,她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还是我提出该回家了,她才走的。回到家后,我给她专门开辟出一个读书区,放满了书。虽然她大多数时候还是玩手机、看电视,但是她有时玩累了,也会过来翻一翻书,后来,还让我给她买下了全套的悬疑推理绘本。有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的小缺点,或者,是你的方法技巧出现了问题。
原则四
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我们本能地相信,内疚和自责能帮我们实现改变。我们也习惯用自责的方式施压,觉得这样能促使自己进步。所以每次面临改变,我们都会自动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是上进的正义的自我,一个是堕落的邪恶的自我。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感到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由此产生。

可是,内疚和自责真的能让我们改变吗?
答案是不能。
原因在于,很多我们先改变的习惯,比如抽烟、过度进食、拖延症,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想一想,我们会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焦虑和压力呢?当然还是抽烟、过度进食、拖延症。
所以越是自责,一个人越容易放纵自己,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之前我有过一段熬夜的不良习惯,是我真的喜欢熬夜吗?不是的,是我那段时间被焦虑包围了。于是,我强撑着肉体,放纵自己熬夜,还不甘心地做了一系列计划——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熬夜——越是这样懊悔,越懊悔地睡不着,睡得更晚了。我还记录下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怜悯与期待。
当我接纳自己糟糕的现状,接纳自己的不快乐,并跟这样不快乐的自己和解时,我知道我的内心需要被爱,而不是自我谴责。虽然,我并没有一下子就治好熬夜的毛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我运用小步子原理,立刻行动起来,做自己当下能做的,现在,我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睡眠回来了。
希望大家和我一样,不要被头脑暴君控制,用爱,无条件的爱去接纳自己,放手你不能控制的,做你能做的,快乐地开启改变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