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e Open
好久没有在豆瓣上发过日记了,实际上有时候脑子里想法太多还是会忍不住开始码字,梳理清楚后标个日期,扔在文件夹里。文字真的是我摆脱不了的一个东西,有时候会感觉看书比出去玩、看手机什么都有趣多了,就是因为它确实是在带给你东西,而且从不索取。你是真的在收获——对于生活而言,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东西了。 回想进入读研生活这两个多月以来,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自己似乎做了不少事,但也没有什么值得专门纪念的。更多是在找方向,这真的是个认清自己的过程。学术的路真的是越走越窄,之前没有想到小专业会这么明确,进来之后能遇到研究方向相似的,真的是一件足以庆幸快乐的事了。和学长学姐一起搞了个小型读书班,每周认真读读书、交流一下,对于现在的生活而言已经全是比较有趣的事情了,能遇上志同道合的人,真的是一种幸运,如果没有遇上的话,可能大多数人都还在黑暗中摸索,时间长了,原有的热情也消磨尽了。所以至少我现在真的很庆幸,在身边还有像黑塞笔下的德米安一样的引路人,让我不至于迷失方向。 至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除了上课和隔一两周定期去艺术展之外,都是在文献和书本中探索,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英文都会觉得眼睛有些难受。大部分时间都是平静的,很难有心情起伏,但是偶尔也会有时刻陷入某种“生存焦虑”——感觉自己拥有的时间不多了,只有这几年,应该抓紧每分每秒有所突破,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视野能力上。于是给自己重新整理安排时间表,这段时间可以研究什么主题,这几天可以查找阅读一下哪个主题相关的文献,能不能尝试写点什么。我不太喜欢原地踏步,可能也是出于水瓶座风系星座的本能,但是出于谨慎又会限制自己的转向不能太远——否则又成了看闲书的沉没成本。就在这样的反复挣扎中来回了几个专题。 认识自我的能力与视域,这真的是一件特别有趣,但也有些无奈的事情。就像这两周为了读书会的报告,逼着自己开始重新学之前科学哲学划水过去的量子力学相关知识,边看边自己觉得有些好笑,不知道自己怎么又回到了这个地步:周围大部分都是做法国认识论的,关注科学、医学和技术问题。在这个氛围之下,自己似乎也有些被推着往前走,才能参与到对话之中。但是我并不抗拒这种感觉,新事物的闯入总是可以让我充满好奇的热情,所以我愿意去尽可能理解那些事物——但是理解需要时间,因此我现有的能力决定了这场理解必然还是有一定的艰难。 其实看着看着,有一刻我突然真的有点感慨,现代科学的发展确实已经将思维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之中,我甚至觉得如果不进行一种思维转向的话,我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至少现在,我还是停留在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和概念范式之中。但是,或许周围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我们都用因果关系分析问题,用线性均质的时空观看待世界,日常思维中不会有多维空间和多重宇宙。那我该怎么将自己的思维完全革新成现代的呢?因此关注并进入科学的话语确实是有必要的,至少作为一个现代人,它可以诉说属于当下和未来的声音,我不止一次挣扎过是否该转向这条路,它面向外部,似乎更加正确。 但是我清醒地知道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现代过,好像灵魂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我的视野是太过文科的,现在我不得不坦然接受这一点,我可以处理各种不同的文字材料,但是它们会不可避免带上我思维方式的理解。 所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开阔视野吗?但是,是以怎样的方式,又要到怎样的程度呢?我不能指望让生活变成全然接纳他者的学习过程,以至于丧失所有的自我来换取一个新的自我。我必须承认自己是谁,才能够认清自己无法成为什么——这不是自我设限,而是看清命运。我愿意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一种生活,不是复制或投机的产物,而是出自我的天性和本能。 在这个意义上,我发现自己依旧是个局外人,仿佛没有一条河流可以完全汇入我的存在,我也从来没有找到目的地。但是我清楚自己的故土——那种需要和正确的感觉。目前我还是愿意慢慢探索,先真正去了解那些异国的状况,它们究竟在以怎样的方式去思考,关注什么并能够带来什么,再考虑自己能否在这个领域展开对话,有所耕耘。最近和一些朋友的交流接触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视野还远远不够,还有更多优秀的人在不断充实自我,他们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对细节的敏锐和好奇心、丰富的阅读量和总结整理能力……我根本没有在原地踏步的理由,也没有固步自封的资本。尽可能向前行,走远一点,不能懈怠,但也不能着急。 其实昨天读书班之后的对话也让我感觉到,现在这个阶段,大家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相同的:察觉到了相似的学术界现状,也会提出类似的困惑。有时候,我想我们不是在讨论和解答问题,而仅仅是在表示理解罢了。在过了我们这个阶段的前辈们看来,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但是这些真的需要自己经历过,才能过蜕变成不一样的内心。我希望等经过这一阶段回过头时,能够以一种坦然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没有浪费时间,没有为他人而活,也没有仅仅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