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归来】 第三节 离家读书
1983年的夏天,六子所在庄子的老乡们,都忙着抗旱,不知怎么的,这一年的雨水特别少,水库里的水全部放干了,露出细腻黑色的淤泥,让太阳一晒,裂开的口子,大面积连起来,呈现出棋盘格子一样的纹理。穿过庄子里的那湾溪水,也被老乡们逐级的筑起了堰坝,拦水用来灌田。这一年,没了溪流潺潺,鱼虾成群的景象,因而,六子和小伙伴的这个夏天,就少了最重要的节目,过的有些聊赖。只能顶着日头,在因为干旱,而积起厚厚尘土的路上,跟几个叫黑娃、黑蛋、永军年龄相仿的孩子,踏着重重的步子,走来走去。看那些因为脚步激起的像烽火一样的尘土。你看我,我看你,看彼此被尘土漂染的头发。那种景象,见过过搬运水泥,或者在面粉厂工作以后的样子,就能够想象出来。唯一不同的是,水泥厂出来是灰色的,面粉厂出来是白色的,而他们是褐黄色的。
上学那天,六子分在了2班,班主任是个和蔼的女老师,虽然是不用下地干活的,但她给人的形象和感觉,和穿戴整洁的农村妇女并没有二致。班主任老师姓张,是本村一户查姓人家的媳妇,张老师的爱人,在县城的糖业烟酒公司工作,在老家因为户口的原因,没有宅基地,也没有房子。而县城单位的房子也紧张,没有分房子给他,所以他就住在学校的两间平房里。即便如此,跟现在不同的是,两口子识文断字,在村子里依然很受人尊敬。
在小学读书的日子里,小六子也很受这个张老师的喜欢,一是相对于乡下别的孩子,六子比较干净整洁;另一个,虽然六子有些调皮,但是学习却很好。本来老师想安排六子当班长的,但是因为他身材瘦小,就让他当了学习委员,其实就是帮老师收作业,发作业干干有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即使是这样,在那个推崇读书的年代,这也是让很多人羡慕的,这代表了老师的一种认可和肯定,因此,六子也得到妈妈格外的宠爱。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高等教育还没有进行扩招。通过考试,考上中专亦或者大学,国家都会包就业分配,因此,也成了乡下孩子唯一的出路。那样,就可以摆脱土地耕作和劳动,吃上商品粮,拥有商品粮户口,成为城里人。六子则不同,因为他的父亲是城里的建筑工人,按照当时的政策,在他父亲退休以后,还可以顶班。顶班就是有一个孩子的名额,可以继承他的岗位和职业,变成商品粮户口,这在当时,是非常特殊的政策。
80年底初期的时候,城里和乡下有着严格的界限,因此,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截然的不同。尽管作为普通的城里工人,日子也很清苦,但还是有很多福利和优越的待遇。而且作为农民的子女,基本上出路只有两条,当兵和考学。考学出来那是能够得到百分之一百的保障的;当兵则看运气,能复原安置工作的基本凤毛菱角。除此之外,作为农民的孩子,几乎是没有别的选择,如果农村户口进城,会因为户口和粮食关系等,受到诸多的制约。一般来说,就只能承继耕种的事业,种田为主,另外学点木匠或者瓦匠的手艺,打零工为辅。而作为城里的孩子,选择就会多一点些,考学、上技校、当兵、招工,当时拥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就算是没有正式的工作成为正式工,也可以在一些单位干临时工,而当时招临时工,一般要求拥有城市户口,当然在城市里,临时工和正式工,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六子的学习好,就代表了他有可能通过考学这条路,成为城里人,所以,当时的他就自然承载了很多长辈的希望, 尤其是六子的母亲。六子最好的选择就是考上中专,如果中专毕业,那他就顺利成章的成为商品粮户口,而且就能够早早领上工资,这在当时是非常划算的事情。关于中专,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中专一般学制三年,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中专是初中毕业就可以考的,比上大学至少要早三年参加工作,也就是早三年有了工资收入。
六子他们村,还没有人考取过中专或者大学,这一点,不要说在村里,就算是在整个乡里,从恢复高考制度后,也就那么一两个人是中专生或者大学生。关于当年的考学的难度,大致是这样,一个县大概有十来个乡,每个乡通常都有一个中学,全县大概有十来个中学。一般的中学是四个班,每个班大概有五七十个学生,在这众多的考生中,每个县能够考取中专的人数,也就个位数,而且大多集中在一两个最好的中学。其余的中学,有的甚至十几年都不会考走一个录取分较低的师范学校的中专生。甚至有的中学从建校开始,在考中专这个成绩上没有实现零突破。
六子在整个小学的过程中,的确没有辜负长辈尤其是母亲的希望,成绩优良。每次开家长会,都会成为被表扬的对象,这让开每次参加家长会的母亲,格外的享受。尤其从三年级学习写作文开始,六子的作文作绝对占据了学校黑板报的范文专版位置,他每周的作文,几乎都会被整整齐齐的誊写在黑板上,旁边还有美术老师排版点缀的花边,用红色粉笔写上六子的名字。那时候学校黑板报,一般一进学校大门,门口的走廊里,就是最显眼的位置。而那时候黑板报在学校的地位,有点像现在的校刊或者校报,一般一周一期,是展示老师和学生才艺的舞台。同时,六子也是学校竞赛的主力,基本乡里小学间的竞赛,他必然是作为主力选手出战,每次都能斩获不俗的成绩,因此,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对他也格外的关注。
六子在学校的这些表现,让他母亲觉得脸上很有光;六子的母亲,也因此收获了很多羡慕和恭维,甚至憧憬。六子将来考上中专,变成城里人的样子,在六子母亲的心里憧憬了无数次,而且六子考上中专,吃上商品粮,和他父亲这种吃商品粮的建筑工人相比较,是有本质区别的。六子上了中专,就算是干部了,那时候凡是考学出来的,在报道的时候身份一栏,填的就是干部,还有一个说法,叫干部指标。成了干部,就不用再出苦力了,至少是个搞技术的,弄不好,还会坐办公室。
1989年,六子小学毕业,确实也不负众望,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本县最好的中学——铁佛中学,这个学校,在当地是公认的中专生的摇篮,每年从这个学校考走的中专生,占全县应届中专生录取90%以上。所以,六子的母亲觉得,她距离希望实现,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了。入学前的的几天,几个舅舅前来道贺,六子的小舅看着瘦弱的六子说:“这怕是到了学校,够不着食堂的窗口”!就让他靠着土坯墙上,比着身高画了一条线,线刚好比老式藤椅的椅背高出约一指,后来,有匠人来家里打家具,六子的四哥用钢卷尺量了下——1.33米。
开学第一天,六子父亲驮被和30斤大米,后面六子骑着自行车,挂着两瓶咸菜,跟着父亲,交了22元报完了名,领着六子去了他的宿舍,宿舍的床是那种双层大通铺,六子的父亲,找了个二次角落的位置,给六子铺好被褥。接着,又排队把30斤大米交到食堂,交了3元钱的熟食费,领了30斤饭票。办完这些,父亲给六子留了5斤饭票和5元钱,叮嘱完六子,无非就是把饭票和钱保管好,好好学习这些,就匆匆离开了学些,六子这算是成了中学寄宿生,以后就只有周六下午才能回家了。
六子被分到了4班,这个班是校长老婆带的班,以严厉注称,当然也以送走的中专学生最多而在学生家长里享有声誉。这个班的生源也是校长夫人,亲自挑选的,她挑选的原则跟别人不同,不完全看成绩,而是先划定一个成绩分数,再在这个入围成绩的学生里,挑选每个毕业小学考试成绩一二名的,选入他这个班。
在接下来年末的期末考试中,六子的成绩就没那么耀眼了。全班70个学生,他基本徘徊在前10名,从未进过前5,这就让母亲很失望,对六子的态度发生了极剧的转变。因为母亲巨大的心理落差,每个周末,六子回去,都会被重重的数落和责骂,六子因此,也有的跟母亲对抗的意思,不愿意再用功。倔强和叛逆,这种性格特质,在后来深深地影响着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