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纽约这半年
01 纽约
从四月底离开纽约到现在,转眼已过去半年。这半年里我回去过两次,一次搬家,一次出差。
撇开春夏不说。春夏的我一直在“游牧”,在佛州吸收久违的、养分一般的阳光和温暖,在北卡仿照着梭罗瓦尔登湖式的隐居和自省,在华州沉醉于百分一百的夏天、雨林和雪山……
“游牧”的时候,大概是因为总是有聚焦的新鲜,我过得很有真实感——于是十分开心。仿佛理解了旅行的意义,对我而言,日复一日的相似生活始终都罩有一层不真切感,只有跳脱出来的时候我才能因为眼花缭乱、因为被分散注意而短暂地甩掉一切疑虑。七月底我搬来波士顿之后,那种真实感好像又消失了,我又变回了那个一直在等待吞下红色药丸的人。
于是我像是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波士顿,怎么说呢。我每次被问到“你喜欢波士顿吗”的时候——我都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穿梭在harvard square的时候,我是喜欢它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使我想到上西的生活;闲逛在newbury的时候,我是喜欢它的,我偶尔晃神像是在soho压马路。还有夏天波光粼粼的查尔斯河,秋天五光十色的剑桥,家门口的红枫、银杏和绿草地……我都是喜欢的。
只是,老友记里The One With The List那一集,Ross可以轻易列出Julie的全部优点,却在缺点那一栏里写下:
She is not Rachel.
纽约还是有它独特的、令人难以割舍的魅力。九月我回去出差,走出车站的一瞬间,扑面而来的活力气息刹那就调动起了我的energy level,被波士顿的冷气封印住了的new yorker的热情,一下子就回来了。我住在下城的酒店,离原先的公寓步行不到十分钟之远,太过熟悉的街道使我变得情绪化。

半年前上任的大老板住在纽约,我出差开会见到她,她叫我随时搬回来工作。我笑着摇头,只回答说我太想念这儿了,心里想的却是我会再等等看。开完会和前司同事与老板出去喝酒叙旧,前老板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公司?他九月发了短信问我,愿不愿意回去带客户。我也只是摇头笑着说也许以后。
我也说不清是在等什么,我就像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明知道自己还未独立于纽约,却赌气着不肯回去。
02 波士顿/剑桥
也许我是在等着看我是否能在剑桥的平静生活里找到家的滋味。离开纽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始终无法对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于是我好奇究竟是城市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夏天在西雅图,我莫名地感受到我属于那里,所以离开的那天我不舍极了,在去机场的一路上掉着眼泪。我回来后一直和同事们说,如果西雅图开了office,我第一个搬过去。
剑桥带给了我非常明显的改变,比起在纽约时我的活泼、爱交际,像个旋转不停的陀螺,在剑桥的我沉静和随性了许多,我不再在意许多事情了。搬来没有多久,我就发现自个儿情愿周末在家逗猫逗狗,也不大有动力出门去认识新朋友。往日我在纽约要是碰见个什么新人,我非得拿出公关人的专业精神把人家生辰八字记个遍,时刻的章程都是如何be impressive。如今可好,我连人名字都懒得问,是不在意了,一点都不在意了,almost don't give a fuck about anything。

搬来波士顿近四个月,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大概两只手数的过来。我和我的室友相处很好,我们一同去了罗德岛、鳕鱼角、芝加哥和波特兰(两周后将一起去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周末也会一起去看电影和购物。最搞笑的是有次我们去trader joe's 买菜,结账时竟被营业员误认是les couple ——我老拿这个事情当笑话讲,但也由此可见我们相处得是不错。
大概因为波士顿就是个大学城,我在这里遇到的人年纪都普遍偏小。刚搬来的第一个月,在一次偶然的游戏局上见到了一个妹子,隔周她组了一个别的局叫我过去玩。我去了以后介绍自己,说我因为工作搬过来。妹子问,啊你都工作啦?我说是啊,我都工作三年了。结果她一脸惊讶地感叹:
“啊,真看不出来!你保养的真好!”
我当时心里只是觉得好笑——从此又多了一个我喜欢拿来当段子讲的“自嘲”。
搬来波士顿以后,因为省下了party和交际的时间,我读了很多很多书,上了很多很多节芭蕾,也坚持每周至少一次攀岩。我的芭蕾和攀岩能力连同我的肌肉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这是我搬来以后最开心的事情了。
离开纽约这半年,也是我真正地专注于工作的半年。这半年间,我在工作中成长许多(会另写一篇工作反思!),也获得了认可和奖励。很惭愧的说,过去在纽约的一两年间我并未在工作上投入足够多的心思,很多时候我分心,是因为我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之外,放在了生活在纽约,你无法抗拒的各种诱惑之上。那种对missing out的恐惧感曾使我焦虑,现在在剑桥,生活虽是无聊了点儿,这方面的毛病倒是治好了(无奈脸)。
也许我能在纽约与剑桥之间找到一种生活和自我的平衡?我想这是我想再等等的原因。

也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我:
小红书,微博|进击的迪儿
豆瓣|missno
邮箱| deardi415@163.com
以及,如果你还没读过这些纽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