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唐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北宋·青莲寺释迦殿、观音阁、地藏阁·山西晋城泽州
青莲寺,国三。
晋东南长治、高平、晋城、阳城一带是山西古建重镇,东西多且质量高,中国现存宋金时期的古建相当部分就在此区域,青莲寺能在高手如云的晋东南跻身国三,自有其过人之处。
青莲寺,原名“硖石寺”,因地处泽州县东南硖石山麓而得名,为北齐僧人慧远禅师(523~592年)所建。慧远,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学成后返回高都,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长安净影寺,因此后世又称其为“净影慧远”。慧远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
寺分古青莲寺及新青莲寺两部分,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上。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

新青莲寺,即上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观音阁)、地藏楼等。
藏经阁,又称弥勒阁,楼阁式建筑,为寺内贮存佛经的场所,初建于唐大和年间,数百年间一直是上寺中心;北宋崇宁年间,主持鉴峦大师将弥勒阁改建为藏经阁,楼下供奉,楼上藏经。


藏经阁转角斗栱处的角神是中国现存古建中不多的实例。

释迦殿建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石门框及柱头均有宋代题记,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晋东南一带的文管员非常负责,凡有壁画雕塑之处都有人紧随,甚于防贼,让人徒呼奈何。
殿后院落中有古银杏,想象秋天来时,深山古寺,遍地金黄,当另有一番风味。



释迦殿后檐柱上的宋元符元年(1098年)游记石刻,文中有“明日去宿景德寺”,景德寺位于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距青莲寺50余里,尚存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之大殿。





释迦殿前西侧为地藏阁,东侧观音阁,本为宋构,清时举升为两层楼,保留了一些原来的石柱,尚有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题记,地藏阁和观音阁的二层据说都存有彩塑,无缘得见。

古青莲寺,即下寺,距上寺数百米,步行而至,下寺建筑均为近年重建,但释迦殿中留有六尊唐塑,为释迦、二尊者、二菩萨、供养天人,虽经后世涂装,唐风依然,可惜拍照不能,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

由下寺而观上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