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自由和希望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听说《肖申克的救赎》是看电影,而非小说。有人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流的电影,三流的小说。至于是不是三流小说,这个在我心中并没有评判的标准,可真正冲击到我灵魂的是电影。
昨天,我用了几个小时将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读完,可能是电影先入为主的缘故,我总在回忆电影的片段来捕捉小说中的情节,试图找到那些冲击我灵魂的情境,但是有些失望。
《肖申克的救赎》小说的作者是斯蒂芬金。我开始熟知斯蒂芬金源于他的一本书《写作这回事》,对于像我这样热爱文字的屌丝而言,这本书是必读无疑的。透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斯蒂芬金在成名之前的艰辛,尤其是《魔女嘉莉》这部小说的草稿被他扔进了垃圾桶,还是他的妻子将草稿捡了回来, 才让斯蒂芬金一鸣惊人。假如草稿并没有捡回来,我还是会相信《肖申克的救赎》会降临在这个世界,因为斯蒂芬金在写作上从不停止。
当读完《肖申克的救赎》,我在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关于越狱的小说,都在抄袭《基督山伯爵》呢?从基督山伯爵为了活下来的信念而暗挖地道、再到《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为了自由用鹤嘴锄一点点的凿透混凝土墙,还有美剧《越狱》精心设计的越狱计划。
这三个关于越狱的故事中,我钦佩基督山伯爵的求生欲,因为基督山伯爵在监狱中食不果腹,老鼠肉竟然成了美味佳肴。即使不越狱,能够活下来已实属不易;当然也赞叹安迪的韧性,纵然被大老爷们强暴也依然坚守内心的信念,一丝不苟的执行计划;至于美剧《越狱》,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快就被剧中的情节和迈克的高智商所折服。然而如今回头再看,毫无感觉,因为新鲜感褪去之后,留下的只是脑子在机械的咀嚼。、
要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当安迪从监狱中逃出来之后,深夜的暴风雨猛烈的击打在安迪的胸膛。他张开双臂来拥抱暴风雨,人生从此涅槃。几十年的牢狱之灾,每天生活在巴掌大的地方,枯燥单调的生活,内心唯一的渴望就是自由,这股信念就像一团火焰在安迪的内心熊熊燃烧,任凭冷水一瓢一瓢的泼过来,也未曾熄灭。
我平时喜欢看国外的经典电影,尤其是中世纪的战争片。在打仗之前,领导会骑着马在队伍最前方跑个来回,然后拔出剑对员工们进行一番热血澎湃的演讲,将鸡血打进每个员工的脑子里,最后再来一句:For freedom!
诚然,为了推翻阶级的压迫,为了人身和精神上的自由,人类会不惜性命来争取。正如匈牙利的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写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说,最下面的两个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能吃能睡是生理需求,其次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是安全需求。
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中描写了人类在失明之后,为了生存而展现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有的人生吃鸡肉,有的人为了食物而杀人,有的人凭借着武力而强奸女人,人类退化成了低级动物,所谓的人类文明在这个故事中轰然倒塌。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出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有一次带着女儿去动物园参观猩猩馆。隔着玻璃,我看到一只猩猩在狭小的空间来回踱步,地上散落着工作人员切好的苹果块,还有游客拍打着玻璃试图吓唬它。突然,我内心升起一股罪恶感:猩猩也是一个生命,或许它也渴望自由,渴望在森林的树木间来回穿梭,而不是躺平了任凭人类来处理它的吃喝拉撒睡。
那一刻,我看到了自由在玻璃的那一侧徘徊,而自由看到的不是我,而是一个邪恶的物种。细细想来,对于它们而言,动物园似乎就像一座囚禁着自由的疗养所。
在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你知道把它们关住是不对的,所以你会为了它们感到高兴,但如此一来,你住的地方仍然会因为它们离去而显得更加黯淡和空虚。
在动物园,很多稀有的飞禽虽然有着坚实的翅膀,湛蓝的天空就在头顶,似乎振翅就可以拥抱蓝天,可是一层结实的网成为了永生的屏障。有时候小麻雀会来造访这些飞禽的家园,落在地上吃飞禽剩下的食物。如果换做是我,我宁愿选择做一只小麻雀,虽然需要厚着脸皮去别人家吃剩饭,但是至少还有自由。
第二,瑞德大半生呆在监狱中,在暮年之际走出了那道铁门。他似乎重拾了人生的光明,但是几十年的监狱生活早已让他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看到街道上来回穿梭的汽车,这让他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充满了恐惧,重新回到监狱的念头开始萦绕在脑海中。
而这一刻的状态,瑞德在监狱中就已经预料到了,正如他和狱友说道: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其实,正如温水里的青蛙,如果慢慢的加热,青蛙都不会反抗;如果快速的改变温度,青蛙势必会挣扎。在这方面,我和青蛙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不清楚青蛙是否会感到恐惧。假如某一天我正窝在沙发里,要是有人硬拽着出去跑步,打死也不愿意的。
放眼全世界,地球的天空并不只是一种颜色。无论我生活在何种环境下,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并不是单调的存在着。假如我头顶的天空是蓝色的,那么势必有的地方天空是黑色或者白色。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养成了阅读写作的习惯,因为这让我时刻保持着独立思考和尽量客观看待世界。至少,我的脑子不会成为无良媒体的跑马场,还是有一丝的理性始终存在着。
安迪所说的“希望”二字拯救了彷徨的瑞德,不然瑞德可能又会回到老地方,终死在狱中。希望这两个字,我觉得是精神上的救命稻草,很多时候正在心中的希望支撑着一个人面对人生的苦难,似乎没有这根稻草,整个人就会失去一股活着的劲头。
记得甄子丹和赵薇主演的电影《锦衣卫》最后的一句台词是:有希望是幸福的。当时缺乏阅历的我,参不透其中的内涵。直到被社会毒打很多年之后,我才渐渐体会到“希望”二字的宝贵。
人活着总要有一个奔头,在我看来,那个奔头就是希望,不论这个奔头能否变成现实,至少我们一直在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奔跑着,永不停歇。待暮年之时,我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最怕的是,人生没有奔头,活着如同死去。
当我合上《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始终在思考自由和体制化这两个词语。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在规则中,相对的自由得以实现,而一个人时刻被环境所影响,久而久之变成了所谓“体制化”的人。
突然,有一天我们具备了使用放大镜来阅读这个世界的能力时,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端倪。但是,仅仅停留在发现的阶段,除此之外无计可施,因为你我皆凡人,如同一粒尘埃在世界上苟活。
活着,有自由和希望是幸福,毕竟这两样东西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