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想中的实体书店
查看话题 >一个好的书店会引导读者改变、成长(思维&生活方式 精神&人格气质)| YAN BOOKS书店、博尔赫斯书店、1200 bookshop书店······
休の日,今天去1200bookshop书店。
上次去还是19年11月份(我记性确实),参加李小均教授翻译的诺顿书系讲座,还有乔纳森老师。当晚主要听讲座,草草翻了门口几本书,印象中...只记得书品似乎不错,但怕回校晚没有尽兴翻。再一次就是误入北京路的分店,自觉实在没什么书,带走一本博纳富瓦的《声音中的另一种声音》,不过很意外,这本书已经入选我年度最佳,其流畅度和深度足以与《透明与障碍》媲美,辩证不会辩证到布朗肖那么虚无,美又不会完全流于情感,哲性诗性都非常精到。
(说偏了,继续说书店)
上周不是去博尔赫斯书店,得知整改消息略有担心吗?最近又听说言又几书店关门,所以打算毕业前在广州这段时间每周(或两周)去一次实体书店,毕竟毕业兼职第一次就奉献给书店的人,对书店除了书本身以外,还有不一样的感情。
一入门,左手诗歌,右手哲学。从齐奥朗的《眼泪与圣徒》开始,这个书店正不紧不慢向来人介绍她自己。
哲学区,接着是福柯、康德、叔本华、尼采、卢梭、列维纳斯、海德格尔、胡塞尔......可以说像个“潜伏豆瓣多年的哲学混子”才能列出来的书单。还有薇依。总之,从学术角度客观讲,基本可以匹敌博尔赫斯书店的小图书馆,虽然看起来那么“网红”,但没想到同样具备学术深度。
诗歌区,曼杰施塔姆,里尔克,艾略特,特朗斯特罗姆,博纳富瓦,巴塔耶,塞尔努达,策兰,佩索阿,艾米莉·勃朗特.......
以我浅薄的知识储备来说,同哲学区一样,基本达到了学术检索的目录。
半小时后,拿了一本张浩军教授新翻译的《现象学导论》,很早就标记,豆瓣评分9.1,基本不会错。美国人的导论,一般不会太陷入欧陆那种理论自身增殖分裂“不能自拔”中,很实用正适合写论文当半个工具书。
两年前去的,楼上什么样子,我还记得。走上楼,虽然『要素过多』,但都很有意思,亚文化、摄影、艺术、生活美学,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看到张枣,邱妙津的诗集,像对上了暗号,再一次肯定书店的眼光。过去我习惯独断性地把大众和小众完全对立,比如博尔赫斯书店和YAN BOOKS书店就是小众书店,联合、方所等各种连锁书店就是大众,我心里很偏向独立的小众书店,而『对书店受众不设门槛』的大众书店,我甚至有点..不屑(我无知狭隘年轻气盛)但1200book shop让我觉得自己是肤浅的,不应该完全对立,一进门是学术区,上楼又有工作族的咖啡办公区,的确我过去太局限了,所以一个好的书店真的会像一位师者一样会引导你成长。
怎么比喻呢?
YAN BOOKS书店像一个具有工匠精神和生活美学的师者,教你像海德格尔一样,人居于大地之上自在操劳,手作即教你如何自己制衣、制物,回归一种自给自足极其简约的后现代—自然式生活;博尔赫斯书店像一个学识渊博、风格鲜明、思想辨识度很高的师者,教你要融哲学、政治、历史、艺术、文学...于一体,像博尔赫斯一样,以智力与求知欲解锁时间的秘密,书店的特点是没有咖啡,不卖周边,完全纯粹、保守、本质的一个书店模样;1200book shop书店像一个饱经沧桑但不忘初心的师者,依然追求真与美,试着给青年学者一些刺激,再给中老年学者另外一些与青年学者相反的刺激,保持无知,保持求知。元素很多,但(内在)秩序井然,充满激情,却并不浮躁。同时,和YAN一样,也具有包容性,为工作人群提供热销的学习书、工具书,不会过度高贵而排外,接纳任何背景的顾客,正如书店选品的复杂、多元,足够满足任何背景的顾客。
就是这样了,预定了克尔凯郭尔的书,虽然写论文大概没时间看,但万一有时间呢?
另:翻书的时候听书店内的音乐,朦胧中听到一句“Always come back to you”,没想到在回校的公交车上竟然凭这句歌词找到了那首《Levi Blues》,我高中唯一会唱的英文歌,那种时间带着色彩、气味、湿度、空间回来的感觉完全不用说了。
仓促写之。就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