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身教者从
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有这样一位老教师,一位老党员,连续14年坚持无偿献血,献血总量累计高达3.38万毫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7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
很多美好的开始都是源于偶然,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也并不例外。那是05年的一天,这位老师在广场购物时无意中看到关于无偿献血的宣传。宣传中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照片勾起了他内心的同情,撸起袖子去献血,能帮一分是一分,怀着这样简单的想法他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虽然那仅仅是400毫升的献血量,但是想着这些血液或许能为危重病人增加一份生还的希望,能帮助他们在重新恢复健康的路上多一份保障,这位老师的心中充满了甜蜜和力量。带着这样助人为乐的初心,这位老师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现在,无偿献血对于他而言早已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偶然举动,而是化作内心里当仁不让的责任,是流淌在血液里舍我其谁的使命。于是,就有了对临沭金山化工爆燃事故三名伤员献血的善举;有了骑电动车赶30多里夜路为大出血的孕妇捐献血小板的善行;有了献全血3次1200毫升,血小板95次130个治疗量的奉献。就在昨天,我和这位老师通电话,截止目前,这个数字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献全血4次1600毫升,血小板100次,138个治疗量,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38个鲜活的生命能够重新获得新生。
这位老师究竟是谁?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孟凡存老师。
助人为乐,仁者爱人。献血救人,热心公益。怀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信念,孟老师一直默默奉献着,而他的善行善举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近年来,孟凡存老师多次荣获“无偿献血奉献金奖、银奖”,以及“临沂好人”“山东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俗话说好人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用榜样的力量来引领一个社会。凡人善举,立人达人。善良是一种天性,而善意是一种选择,以榜样的力量播撒善意,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会手牵手、心贴心,和衷共济,相互帮助,在中华圆梦的航程上,摇橹奋进。
见义勇为,帮扶弱小,一直是我们倡导的美德。危难之处显身手,留得清气满乾坤。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孟凡存收入不高,妻子下岗,一家人住50多平米的楼板房。上有古稀之年的老母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尽管如此,他还是省吃俭用,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曾为身患重病而无钱医治的郯城县农民胡彩霞送去救济款,亦为临沭县白血病患者袁浩宇贡献绵薄之力,罹患重病的沂水县杨金华也收到过他发出的汇款单。
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力量似灼灼薪火,代代相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孟老师虽然平凡,却始终用小善行大善,以小爱成大爱。
孔子曾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孟老师对社会的关爱,起源于他对家庭、对父母的关爱。孟老师的父亲于1980年病逝,40年来,他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2007年,孟老师的母亲不幸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神志不清,时好时坏。自那时起,孟老师便十三年如一日,坚持每天都长途奔波,回老家照顾老母亲的饮食起居。让母亲每天都能吃上一口他亲手做的热乎饭;晚饭后,带着母亲在村里、在小院里散散步,还要用热水给母亲洗洗脚,洗掉母亲一天的疲惫;晚上9点临睡前,孟老师还要给母亲换上两条止尿裤,哄母亲安心上床睡觉。因为担心母亲掉床,孟老师每天晚上至少起二到三次查看母亲的睡眠情况。
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家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塑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孟老师常常提起母亲对他说的话:“地里种满庄稼就不会长草,心里长满了爱就不会生恶,所以人要多做好事、善事。”这么多年来做好事、行善事,就是因为在耳濡目染中深受父母的影响。而孟老师身体力行践行孝道,也为孩子们树立起一面至孝之旗。
孝老爱亲,血脉相连。或倾心侍奉;或倾情照顾。这孝悌心、孝悌行,浓于水,重如山,是人性之美的闪耀。是德之本,教之始,善之先。有了这孝悌的天经地义,中华文明就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就是把好事坚持下去,始终不渝。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党员,孟老师始终明白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师德便是以身作则,以行示范,以情感人,以德服人。模范不仅是称谓,更是一面镜子,照进内心,让我们区分荣辱善恶,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如果道德模范是一颗星,那他们身后一定是满天星光;如果道德模范是一棵树,那他们身后必定是林海莽莽。在沂蒙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爱和奉献必将成为文明城市的主旋律。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牢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共圆中国梦的新时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明师德,铸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