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推荐非新书书单(社科类)

陈平原 编选《<新青年>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平原老师编选的一部《新青年》杂志的精选文集,基本涵盖了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传播平台的《新青年》杂志中,各种文体的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史料价值的文章。编者为这部文选撰写的万字导读,更是详细而清晰地将本书选文的问题意识,这些文章之于思想史、社会文化史、报刊传播史和学术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些文章所反映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面向与学人立场分野等信息娓娓道来。在读具体选文之前,务必先仔细阅读这篇导读。国内出版的《新青年》选集有好几个版本,但这个版本的选文问题意识、内容代表性与精炼程度,都可谓是上述各个版本中的翘楚,值得推荐、细读与珍藏。

(美)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88年杜维明先生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同名公开课实录,此次作为葛兆光先生作品系统重读计划的延伸文献阅读,也是时隔七年之后的又一次重读。本书以马克斯·韦伯—帕森斯—哈贝马斯这一脉开拓的理性主义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基础,详细考量在工业东亚兴起的大背景下,儒学与现代精神之间如何相容,以及所谓第三期儒学(相对于汉代儒学和宋明儒学而言)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凭借这本书,不只可以管窥杜先生新儒学思想的精华,也可以在先生丰富而生动的分享之中,领略美国中国研究与西方现代性研究的学术脉络,值得反复细读,常读常新。

汪晖《颠倒》(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汪晖老师作品系统重读计划中完成的第九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这次重读的主要感悟有三——一是相比于学术论文的所谓客观、理性、往往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经历隐藏于表达之外的路径,本书中收入的包括回忆性文字、编辑小记、演讲、学术随笔等在内的广义上的随笔(接近于英文里的“essay”),是洞察学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心路历程,跟其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思想观念与立场判断之间渊源与互动关系的最佳材料。因此从我个人准备老师访谈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我读得最多、收获也最大的作品。二是汪晖老师的学术研究中,始终强调的语境意识。他对于西方学术脉络比较熟稔,但拿来思考与分析中国问题时,始终注重不同历史、文化与路径依赖等语境的在地化分析。三是学人的所谓价值中立立场与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汪晖老师学术研究中的理性深邃,跟本书收录随笔中充沛、真挚、动人的情感,并存于同一位学人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了学人的生平、情感与心路历程,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学术观念与学术路径。

赵园《想象与叙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赵园先生关于明亡清兴之际士大夫思潮研究的一部重要文集,此次作为葛兆光先生作品系统重读计划的延伸文献阅读,也是时隔四年半之后的又一次重读。治中国现当代文学出身的作者,在进入思想史研究之后,仍然秉承着文本梳理与细读的研究方法,在对当时文人笔记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分析,不简单概括,不进行标签化的定论归纳,最大程度上地试图进入和还原时人的内心世界,文笔生动,值得参考和细读。

(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本引进出版于三十多年前(1988年)的小册子,由萨特的两篇重要文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组成,前者发表于二战刚刚结束的1946年,后者则是一篇访谈录,发表于1980年萨特去世之前。尽管这两篇文献篇幅都不算太长,但却分别问世于萨特的思想成熟期和即将盖棺定论之时,也系统阐述了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要点,因此薄薄一册在手,便可管窥萨特之于存在主义的思想精华,非常值得阅读和珍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知名近代史研究学者陈旭麓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汇聚了先生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年里,讲授同名课程的思考与心得精华。本书以新陈代谢为核心概念,讲述在救亡图强和现代化的任务面前,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走过的百年历史变迁历程。在论述过程中,注重点面结合,强调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视角交织,史才、史识、史笔俱佳。这样一本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论著,值得大力推荐。

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时隔两个月后、为准备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策划的本书共读沙龙的又一次重读,主要感受有两点——一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阻碍,作者始终锚定威利斯在《学做工》里提出的理论范式、进行对话、辩析与创新的学术雄心。很多时候,跟最经典的论著与理论展开对话本身,就足以让你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讨论度与传播效应。二是正如马克思所言——“学者们都是在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跟给所有研究素材寻找一整套理论阐释与学术修辞体系相比,书中原创的这些自传和访谈本身,是更加动人、更加一手、也具备更大范围传播效应的珍贵文本。如果以“读书的料”为题,在对上述素材进行重新编选、整理与叙写的基础上,推出一部非虚构纪实故事合集,则这一研究所引发的公共意义与社会价值,一定能更加突显。

黄中浩《上海老城厢百年》(同济大学出版社):一部关于近代百年上海老城厢地区发展历史研究的学术佳作,也是同济大学出版社近年来推出的品牌丛书——“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中的最新作品之一。作者一改过往海内外近代上海研究往往聚焦于租界地区展开的惯例,选择老城厢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与上海近代历史变迁为大背景,一方面在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路下,展现老城厢地区的近代百年发展历程、其与租界地区的互相影响与博弈关系、其区域演化发展跟大历史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又在自下而上的城市生长与生活的理路下,展现平民的抗争与起义、商业团体与社会团体的发展诉求以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对于老城厢地区的空间演化、区域发展与社区生活的调试和影响,堪称一部以社会空间视角统领的上海城市史研究佳作,值得关注和细读。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十月份读过、出版时间距今在三个月以上、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3月音乐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2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