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单身时代的婚姻挤压——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
民政部说2.4亿单身大军还在不断壮大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
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不是我选择单身,是单身选择了我

一、有研究者预测男性单身者将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
1. 男性未婚人口数明显多于女性
根据未婚尚存人数计算2020年和2030年15-49岁年龄段的分性别人口数,发现各年龄组男性未婚人口数均明显多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同龄性别比明显提高。这表明各年龄都存在明显的婚姻挤压,特别是高龄阶段男性过剩特征明显。与2020年相比,2030年时15-24岁年龄段同岁组男女未婚人口数之差均有明显扩大。这表明从2020年到2030年间新进入适婚年龄的群体面临的婚姻挤压更为严重。
2. 男性终身不婚人数将快速增加
如果随着女性不婚者的增多,造成男性不婚的情况加剧。在 2011-2060年之间先后共有 4 177.77万男性到 50岁时仍不能结婚,其中 2036-2048年增加较快,每年增加100万以上。2011-2060年终身不婚的女性先后共有1 346.81万。
二、如此严峻的婚姻形式似乎并未被新一代的年轻人察觉,他们似乎对于婚姻还有着“是我选择不婚的幻想”。
小编采访了几个单身人士对于婚姻的看法。
A:没有合适的人,渣男遍地都是,还不如努力提升自己,一个人过也挺好的。多一个人还要要求我一堆事,不让这不让那,要求这要求那,太麻烦了,你以为你是谁?
B:结婚太贵了,两个人照顾四个老人,孩子就是个四脚吞金兽,养不起啊,还不如不结婚。
C:结婚就像充游戏卡,0元试用,不合适可以退呀!
三、与此同时,恋爱类综艺节目风靡一时。
2018 年,韩国综艺《Heart Signal》一炮而红后,腾讯率先买下其版权并推出《心动的信号》,拉开了一场素人恋爱综艺的风潮。到 2020 年,各大视频平台共推出了《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遇见你真好》等 5 个系列的超过 10 档恋爱综艺,其视频片段和嘉宾表现频频引爆社交媒体,话题热度一路飙升,素人恋爱综艺蔚然成风。吃瓜的单身狗越来越多,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的原因

四、根据丹尼斯·麦奎尔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电视媒介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基于心绪转换、人际交往、自我确认和环境监测4种特定需求动 机接触媒介并从中得到满足[1]。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能够深受观众喜爱,正是由于它满足了受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多样化心理需求。
(一)激发“代入感”,创造“情感共振”效应
根统计,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2.4亿,恋爱欲望降级以及个人追求升级使 越来越多的单身青年将感情需求寄托在追星上,从综艺节目中获得情感满足[2]。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紧抓社会热点,探讨当下热门的婚恋话题以及家庭代际关系,为激发受众情感共鸣提供了基础。节目中出现的男女年龄差异带来的成长不同步、经济不对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焦虑现状[3]。此外,参与节目的女嘉宾极具典型性,无论年龄性格还是爱情观念都各不相同,使得现实中不同圈层的人群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代入感,也为受众审视自身恋爱状况提供了参照[4]。
(二)满足观众“窥视欲”,打造真情实感的“婚恋轻教材”
明星作为特殊的公众人物,常以光鲜亮丽的形象 出现在聚光灯前,但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明星一般对自身恋情持保密态度,这使得受众对他们的感 情私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窥视欲。节目对明星恋爱过程的真实记录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这种心理诉求,节目配置从真实明星情侣到相亲中的单身女明星不等,嘉宾们扑朔迷离的情感走向赋予了节目强大的戏剧张力[2]。
(三)凝视:驯服欲望+自我观照
3.0 时代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增加了第二舞台,即明星和情感专家在观察室中观看并分析讨论素人的表现,构成了相对于素人的“他者”。在此意义上,两层镜子的阻隔使得观众成为真正的“大他者”,第一面镜子将素人和明星分割,第二面镜子将明星与观众分割,因而观众成为最大的视觉体验者,享受到两个维度的视觉舞台和“拟态环境”,不仅可以完整细致地看到素人的恋爱互动过程,还能看到明星嘉宾在线“磕糖”,以及他们在观看素人恋爱时的反应和表情,形成了镜外之镜,看外之看。同时,这个观看也实现了由素人到明星又重回素人的循环。在拉康的凝视理论中,“凝视”总是与观者现实中缺席的欲望和幻想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观者从“象征”阶段恢复到“想象”阶段[5]。观看恋爱观察类综艺,观众能够通过“凝视”将自己代入嘉宾身份和剧情发展,从而满足自己对美好浪漫爱情的向往。综艺节目的“造梦”机制往往更加隐蔽,观众可以用“虚幻的现实”弥补自身遗憾,达到对欲望的驯服。同时,“凝视”涉及“看”与“被看”,“被观看的对象也会以他的方式 对观看主体发出‘看’的目光”[6]。观众在屏幕之镜前观看的同时也在映射自我,观看“他者”与构建“自我”不断地相互作用、交织模糊。恋爱观察类综艺中,观众能够通过嘉宾的表现对自身的生活产生感悟和反思,以人及己,观照自身,对自己的恋爱观、事业观、家庭观、生活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四)话语:表达权力+批判思考
除了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心动的信号》等恋爱观察类综艺在明星嘉宾讨论的同时,还积极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首先是弹幕评论,节目通过明星嘉宾的意见领袖作用以及后期剪辑等方式来引导观众选择他们喜欢的CP以及预测哪对 CP 最后会在一起,赋予观众与明星同样的主体感和话语权力。其次是微博话题,包括普适性的问题和个案性的问题,前者如“遇到喜欢的人要厚脸皮吗”(截止到 2020 年 10 月 12 日阅读量超过 2600 万,讨论超过 2900 万),后者如“张翰初恋跟我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赵琦君恋综天花板”等直接引爆微博话题热搜榜。节目互动方式的创新提升了观众的自主性,充分尊重了观众的表达空间。观察室的引入和公众话语权力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尔库塞(Marcuse)提出的“单向度的人”的社会问题。观察室的讨论使明星观看时保持“有距离的代入”,既能将自己代入小屋生活,又能瞬间将自己拉回对现实的观照。同时,明星讨论的话题也会引导观众进行批判式的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7]。

参考文献 :
[1]邢虹文 . 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 上 海:学林出版社,2005:9.
[2]龚苏忆 . 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探究及教育策 略——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57.
[3]杨小杨 .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思考——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例[J]. 视听,2019(09): 55-56.
[4]侯天宇.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热潮探析——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04):104-105.
[5]朱晓兰.“凝视” 理论研究 [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1:30.
[6]朱晓兰.“凝视” 理论研究 [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1:29.
[7]刘晓蕙.视觉文化视角下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分析[J].视听,2021(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