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李泽厚先生
著名作家野夫先生曾经说过,八十年代是二十世纪最美好的十年。这十年中,中国人刚刚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之下,学术界和文化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李泽厚先生无疑是那个最美好的十年中最为闪耀的学术明星。
李先生成名较早,在建国后的美学讨论中就已经展露峥嵘了。到了改革开放后,更是著作等身,在美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以愚所见,思想家不同于专家,专家往往是习惯于守学术之方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安安分分,很少越界。而思想家一定是能够突破这一个限制,不仅需要打通很多领域,而且还要做到融通与转化。李泽厚先生无疑是一等一的思想家。他不仅中西马贯通,而且他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在日新又新中获得不穷的思想创造力。李泽厚先生提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救亡压倒启蒙”“情本体”“告别革命论”,其论可谓石破惊天,着实发人深省!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人文学者如果没有读过李泽厚先生的书,那么说明他学术还没有上路。余生虽晚,竟也得沐先生之学泽。李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我阅读康德的指导书,李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以及《中国现代思想史》是我得窥中国哲学堂奥的入门书。这学期与学生一起重读《中国现代思想史》,更是感叹先生之睿智与卓识;我还读过他的《论语今读》,该书是我与学生一起阅读《论语》的辅助读物。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没有拜读李先生好评如潮的《美学的历程》与《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待有闲暇,一定补上这门功课。
我喜欢读李先生的原因除了其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其文字的干脆利落。哲学领域的学者,很多人很能写,但是写的东西很多却没有办法看。我倒不认为是他们水平太高,而是中文没有学好而已。很多明明很简单的话,绕来绕去,半西半中,这就搞得不伦不类,让人阅读起来味同嚼蜡。李先生的文字看上去很浅显,但是总有那么几个概念和想法让你拍案叫绝。什么是思想家?我认为思想家的长处在于他们说出我们普通人想说又说不出的话而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于为人所知的原因,李泽厚先生远遁美利坚。前几年曾回到过大陆,还在华东师大开过课。国内的出版界还出版了几本他最新关于伦理问题的思考的书籍。这位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者从未停止他的思考。正如戴东原的话——“治学不作媚时语, 独寻真知启后人”。这无疑也是李先生一生的写照。
今年,很多学界大佬离开了我们,何兆武、章开沅、余英时--------,还有最近的李泽厚先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们已经死了。还有的人死了,他们依然活着!
—————谨以此文悼念李泽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