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WWED神秘面纱【下】
为什么是他们拿了 WWDC 奖学金?
目前在美国纽约州就读高中 10 年级的周睿,从小就是果粉一枚,喜欢半夜蹲点看苹果发布会。在申请今年的奖学金之前,他高中同学的同学中就有往年的获奖者,这让他非常羡慕。
今年,他通过网上的开源项目、论坛、博客进行自学,准备了两个 app 来申请 WWDC 奖学金。其中一个是帮助帕金森患者追踪他们病情发展的 app(目前正在准备上架 App Store)。

周睿在 WWDC 会场
申请时,他正在考试期间,所以在三天之内就写完了这个 app。这款 app 调用了 3D Touch、ResearchKit、HealthKit 和 Accelerometer 等技术,目的是为帕金森症患者提供病程监测,同时鼓励用户进行适量的锻炼。
「这个应用从生活出发,思考十分仔细,值得我学习。」在获奖者何一非看来,即使在今年获奖者提交的几百件优秀作品中,这款 app 也显得十分亮眼。

何一非在 WWDC 会场
15 岁的何一非,目前正在香港圣士提反书院念中四 (高一) ,是本年度大中华区最年轻的 WWDC 奖学金获得者。
在他所在的高中,有一个传统的体育项目「千人越野跑」。但因为参加人数多、路程长,检查站人工记录耗费人力且容易出错,学校的老师 Mr. Ng 希望他能开发一个 app 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向学校申请预算购买 iBeacon 用于编程及测试。
最后,何一非开发出了 Run Beacon(目前暂未上架 App Store),并和其他几位同学完成了最后的实地测试和录制 app 介绍短片。
除了上面两款在特定场景下才能用到的 app,今年的获选作品中还有一款十分新颖的游戏 RoDot,前一阵在应用圈掀起了不小浪花。

RoDot 游戏截图
RoDot 是左辰豪给自己做的第一个 app,差不多花了他 3 个月时间。与前面两位获奖者不同,左辰豪是从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的编程。
大一用一个学期上完了 C 语言课程后,他发现单靠 C 语言离做出自己的东西来还差得很远。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学 iOS 开发,并通过争取参与学校项目,获得了快速成长。
寒假时,他开始准备申请 WWDC 奖学金,决定用 SpriteKit 框架做一个游戏,却在游戏的内容构思环节卡了壳。一天,他在家中盯着电脑桌前的墙发呆,脑子里不禁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在墙砖中间加小球,白色分界线看成棒,棒可以绕着顶点旋转,球是不是就能变动位置,走出迷宫呢?想到这个的他马上找来牙签在桌子上摆了起来,发现确实可行后,他马上开始动手准备 Demo。

左辰豪的「灵感墙」
同样是在寒假期间,李鑫完成了他的第一款游戏 Hole(黑洞)。在整个春节假期,他基本都宅在家中,不分昼夜地进行游戏的代码开发。此前的两年时间里,为了练手,他已经开发过 4 种不同类型的 app ,包括一个笔记类 app、天气预报 app、二手交易平台和一个带有社交互动的画图 app。这次申请奖学金,他想做些更有创造性、接触更多用户的尝试,于是决定做一款以太空移民、探索宇宙世界为背景的游戏。
这款游戏里的元素,取材于宇宙中真实存在或者预测存在的物质。这些物质各自拥有独特的物理效应,而玩家要做的就是通过遥感控制太空探索器 Hole,利用或逃避这些宇宙中的元素到达一个又一个的星球。
刚刚结束了期末考试的李鑫,本月内还将针对游戏关卡与操作上进行优化,后续还将推出安卓版本,并做一些对 Apple Watch 支持的更新。
Hole 适用于 iOS 6.0+ 的 iPhone 和 iPad,大小 81.6 MB,原价 6 元,现正 AppSo 特约限时免费中。

Hole 游戏截图
从这些获奖者创作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总结出这些 app 的共通点。不管是在 UI、算法,还是创意、玩法等方面,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或多个突出的地方,并且大多数都用上苹果在前一年 WWDC 上推出的新技术。
3
「天才少年」们的未来计划
出发前,国内的 WWDC 奖学金获得者们就已经各自通过知乎、微博等渠道互相认识。其中,李鑫与左辰豪一早互加了对方微信。两人在一番细聊后,发现他们之间竟然有如此多相似的地方,只觉得相见恨晚,当晚一直聊到凌晨一点多。

李鑫说:感谢今年的 WWDC 给了彼此相识的机会,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都太窄,这 2 年来停留在 iOS 开发上,没有其他方面的进步,要开始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
不同于李鑫接下来的留学计划准备,左辰豪下学期打算在学校中建一个开发者社团,不局限于 iOS 开发,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开发者,希望能促进大家共同交流进步。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被科技来解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效率。希望能自己的技术能够使世界更美好。
周睿向我们透露了他的技术观,并表示未来期待寻找有相同志向的合作者,可能会与同学以及此次大会上认识的朋友成立小团队。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交流和网络资源的获取都变得越来越便利,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信息鸿沟。但现实中,环境与资源对人的影响依然十分重要。如何优化搭建高效的环境,如何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技术背景来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们接下来要完成的事。
这些少年的身上,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希望他们继续投身对技术本身的追求,成为推动技术发展并用它改变世界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