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曹明墓门 | 陕北的粟特人遗存
翟曹明同时担任从事宗教事务的祆祠神职人员天主,和朝廷册封的官职仪同,兼有夏州当地聚落的胡人首领和朝廷官员两重身份。北周至隋时期,中央政府喜欢用授予胡人首领以官职的方式,把胡人聚落的武装力量纳入到中央或地方的武装体系之中。

上周在朋友圈转了个天水出土的粟特人石棺床修复的文章,又和一个朋友聊到了粟特人的葬具,石棺椁石棺床这些。一些著名的粟特人葬具,长期关注这块的人肯定是知道的。我想起我见过的一个粟特人墓门,似乎没看到有熟悉的人提到过,简单写一下。
这是一件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博物馆见到的石墓门,这件石墓门1993年出土于靖边县红墩界镇顾家坬,这个地方在统万城遗址东南方向约八公里处。
因为当时有不法分子盗掘古墓,这是一次抢救性发掘,但抢救出现了波折。据说,在进行发掘时,雇工以墓室内有塌方危险为由,拒绝再向内发掘。当考古工作人员撤离工地后,他们又重新进行盗掘。虽然被倒卖的文物被公安机关截获,但最重要的浮雕石葬具则不知所踪。
一番周折,最终只保留住了一面石墓门、四件狮形石座、三件异兽石座和半截墓志。

根据遗存判断,这是一处粟特人墓葬,或者说是和粟特人关系紧密的西域胡人的墓葬。根据已出土的粟特人墓葬的葬具推断,这里的葬具可能是石棺床,或者石棺椁。
靖边博物馆展出的是石墓门、两件石狮石座、两件异兽石座和半截墓志,另外两件石狮石座和一件异兽石座则没有展出。
这件彩绘贴金浮雕石墓门通高1.62、宽近1.3米,青石质,由门楣、门框、门扉、门槛和狮形门砧组成,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套接。门扉中部有铁质门环。
门扉高1.27、宽0.53、厚0.06米,采用减地浮雕技法,左右各刻有一持戟胡人武士,周边线刻忍冬花纹,其边框两角各刻画一怪兽,怪兽作蹲踞状,踩流云。


右门扉断为两截,中间断裂处做了修补,图像基本齐全,以断裂痕迹为分界,上半截彩绘贴金保存较好,下半截彩绘无存,图像底色为红色。武士呈站立状,面向左,头戴三道束发金圈,金圈上有两个大小不等的“日月”形头饰,均贴有金箔。发圈上丝带向上飘起,右侧的丝带一端挽有一莲花座花苞形饰。武士卷发,面部粉白,浓眉,深目高鼻,唇上两撇胡须翘起,大耳朵,耳带实心方坠,坠上贴有金箔。
武士外穿红色窄袖翻领长袍,腰系皮带,带扣为半圆形,在一侧附有三个圆形銙饰。脚蹬高筒尖足鞋,双足外撇。左手握有长柄三叉戟,戟首贴有金箔,呈“山”字型,柄细长,柄底为矛形。右手掌心朝外,按有一把环首长刀,环内饰凤头,环首一侧系有刀穗,穗自然垂下,中部打结。


左门扉保存完整,但彩绘贴金无存,仅极少处有彩绘痕迹。武士头部装饰和右门扉大致相同,头戴三道束发金圈,金圈上有“日月”形头饰。面部稍向右倾,卷发,浓眉,深目高鼻,高颧骨,胡须浓厚,唇上胡须上翘,右耳带有环形耳坠,环下套有一实心小球。
武士肩部有两层肩甲,身穿窄袖长袍,袍身下摆呈波纹状。腰系皮带,带扣为半圆形。腰部左侧系有环首长刀,刀只露柄,环首内饰有鸟头像。双腿叉开,腿外侧系有皮胫甲,甲用丝带绑于小腿,在后打结。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握在长柄三叉戟的接近戟首处。长戟与右门扉相近,“山”形戟首,长柄,柄底端平齐。


狮形门砧左、右各1个,呈“凸”字形,中部凸起,上挖有母卯用来插门框,前端雕刻有一对蹲坐的石狮,后端有圆形卯,可以装门扉。
左门砧石狮呈蹲踞状,前腿直撑,后腿蹲坐,头部向右,胸前饰两层柳叶形卷毛。右门砧石狮的形状与左侧基本相同,也是蹲踞状,前腿直撑,昂首挺胸,胸前饰有两层卷毛。

门楣长1.43米,正面是线刻图案,中部为一兽面,头上长角,两角之间3撮鬃毛竖起,耳后鬃毛向后飘。双目圆睁,口张獠牙外露,左右前爪作前扑状。怪兽两侧刻有相对而立的两只公鸡,作仰首引颈鸣的行走状。
这块我没有拍清楚,我拍的照片上,只能大致看到有公鸡及局部兽面。






左右门框图像相似,自上而下分别线刻有龙、凤、力士和狮子。最上部为行走状的龙,往下是展翅欲飞的凤,往下则是一赤脚束发袒身的守护力士,力士身披及地的飘带,左侧力士头顶双丫髻,右侧力士头顶锥形髻。最下方则是狮子,两狮侧身相向而蹲,尾巴上翘。


狮形石座出土四件,根据鬃毛的形状,可以分为柳叶形卷毛与波浪形鬃毛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三件,后者一件。展出的狮座则是前后者各一件。
第一件石狮,面向前,两耳直竖,怒目隆鼻,獠牙外现,胸前饰有两层柳叶形卷毛。第二件石狮形体稍高,仰首挺胸,前胸鬃毛为竖排波浪形。




展出的两件异兽石座,在整块石板上雕刻而成。
其中一件正面雕刻有一怪兽,呈蹲坐状。头部向右,有角,两角上扬,怒目圆睁,阔口大张,獠牙毕现,面目狰狞。两手呈爪状,怀抱一只牛犊,左手握头,右手紧扣牛腹。牛作挣扎状,仰首,前蹄前屈。
另一件的石板为圆角方形,正面刻有怪兽。头部向右,怒目阔鼻,张口,长舌外吐。双手呈圆球形,抱一圆盘于胸前,圆盘带有空心柄。

翟曹明的墓志刻在一块青石板上,有栏格,横向18格,因石板左侧残失,纵向现存15行,从现存内容推测,缺失文字应该不多。
从残存墓志可以知道一些信息:
墓主人翟曹明是北朝时期的粟特人,以使者的身份来中土,就留了下来,在夏州居住。他从北魏开始任职,因军功任夏州的天主和仪同,统帅西胡民众为国征战。他于公元579年去世,最终活了超过九十岁。
翟曹明同时担任从事宗教事务的祆祠神职人员天主,和朝廷册封的官职仪同,兼有夏州当地聚落的胡人首领和朝廷官员两重身份。北周至隋时期,中央政府喜欢用授予胡人首领以官职的方式,把胡人聚落的武装力量纳入到中央或地方的武装体系之中。

“大周大成元年歲次己亥三月癸巳朔四日乙未”应该是墓主人下葬的时间。“大成”是北周宣帝宇文赟年号,元年是公元579年,但实际上同年二月二十日静帝就改元为“大象”,但夏州距离京师长安有一段距离,三月四日时可能尚未得到改元消息,因此仍用大成纪年。
比较有趣的是,已出土的两个著名的粟特人墓葬安伽墓和史君墓的两位墓主,北周同州萨保安伽和北周凉州萨保史君,也都是579年去世的。
夏州就是墓葬出土地统万城一带。公元413-418年,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建统万城,427年,北魏攻占统万城,487年改名为夏州。从北朝到隋唐,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的地方,又是东西往来的通道,因此,民族杂居,多种势力交错,其中有不少西域胡人。
“天主”应该是当时胡人首领的职官名称,也就是“祆主”。在同时代的墓志中,“西国”一般是指称西方诸国,现在看到的例子,以粟特诸国为多。
翟(di二声)姓虽然不属于粟特人中的大姓昭武九姓,但也并非弱姓,他们中常有人担任胡人领袖或者宗教中心主持的角色。据考证,翟姓在武威地区也是大姓,可以和身为国公的武威安氏结为婚姻关系,他们的名字也基本上都是粟特的名字,而且和粟特人的生活习性没什么区别。因此,把西胡出身的翟姓看作是粟特人,是合理的。可以认为,墓主人翟曹明就是一位粟特人。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自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罗丰研究员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合写的文章《北周西国胡人翟曹明墓志及墓葬遗物》,这应该是目前关于这个墓葬遗存最详细的考证文章了。这篇文章收录在两人合编的书籍《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中。以上的线图和墓志内容图,均来自该书。特别感谢专家们的研究。

这个博物馆不允许拍照,我只能收起相机,进去后,尝试拿手机拍了下。我不能确定他们的管理风格,是严格不允许,还是不太严。不过最后还是拍到了绝大多数展品,当然,我也是尽量躲着摄像头,没有过于明目张胆,万一被轰出去就很尴尬。但因此,照片确实拍得不很好,加上有些位置玻璃的反光,一些细节没有捕捉到,还是略遗憾。
除了这件粟特人石墓门及相关遗存,这个博物馆还有两件唐代石椁,其中一件仿木构彩绘。我当时发朋友圈感慨,这样的三件文物同时出现在一个县级博物馆里,简直惊为天人,而来的人这么少,又有点暴殄天物。十二月底的陕北还是很冷,那天正好刮大风,回程等车的时候,整个人冻得跟孙子似的,但一想到当天下午在馆里都看到了什么,觉得还是很值当的。
本文仅供抛砖引玉。
(完) 另一个靖边:统万城 | 匈奴人最后的回光返照

汀洲自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放马滩和西犬丘 | 秦人在天水及陇东南的源起 (12人喜欢)
- 月岩 | 造化之灵,无所不至如此 (9人喜欢)
- 阳华岩石刻 |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 (16人喜欢)
- 寻访道县玉蟾岩遗址 (19人喜欢)
- 秦琼的呼雷豹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