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塚入坑指南(四)舞台结构及舞台用语下
原文发自微信公众号:川岸剧场
当剧场灯光暗下去,就是开演的标志。一般会由主演男役进行报幕,介绍演出的名字、演出家和本次管弦乐团的指挥。
演出家可以理解为集编剧和导演为一体的核心人物。
舞台表演都是根据剧本进行的,但剧本只交待台词、事件和人物的粗略动作,并非生徒表演所需的所有情感表达,例如语气、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详细写出来。
因此,演出家会指导生徒理解故事、时代背景、主题和人物思想情感,如何适当地表演,如何展现出想要的舞台氛围。
除此之外,完成舞台表演所需的服装、道具、布景、配乐、编舞、音效和灯光也需要演出家把控,并把需求传达给协作的工作人员。

第一次观剧的川岸君选择老老实实复制粘贴周围观众的反应,别人鼓掌时跟着鼓掌,这是最安全礼貌的做法。当然,鼓掌不是必须的,也不用迫于礼节压力鼓掌,只要遵守剧场规定,不妨碍他人,全场坐在那里什么反应没有也可以。
川岸君注意到舞台上的一些装置。首先是舞台中央无法忽视的那个巨大的旋转装置。
旋转舞台,日语称作“盆”,用来代指旋转舞台的圆形。旋转舞台这种装置在18世纪中叶由歌舞伎表演首创。宝塚大剧场的旋转舞台位于主舞台正中,直径约14米,可以360度旋转,旋转方向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除了旋转舞台,还有升降舞台(せり),主要是上下移动在舞台上营造出高差,也起到运送演员出场退场的作用。
宝塚大剧场的升降舞台有6个。分别是位于旋转舞台中可以一起旋转的1、2、3、4号和上手花道的7号,以及下手花道的8号。原来还有5号6号,据说现在已经不使用了。

1号和4号大小相同,长3米,宽1.2米,能容纳2人。
2号由三部分可以独立升降的舞台组成,高差可以变化形成台阶状。其中上下舞台长1.8米,宽2.1m,中间舞台长2.4米,宽2.1米,一共可以容纳6人。

3号是升降舞台中最大的,长10.5米,宽2.7米,能容纳17人,最高能在舞台上升起4米,由于聚光灯只能达到2.7米的位置,所以一般不会载人升到那么高。3号内部是空心的,可以跟其他升降舞台搭配使用,将生徒输送上场。3号内部的空间也经常被设计为建筑或者房间,分隔舞台空间,或者在快速切换场景中发挥作用。

7号8号大小相同,长1.2米,宽0.9米,容纳1人。7号8号也被称为“スッポン”,沿用的是歌舞伎的称呼。因为歌舞伎舞台有类似的装置,一般使用“スッポン”出场的都是妖怪或者幽灵之类非人类的角色。在宝塚的舞台上,使用“スッポン”登场退场的一般是star。
在舞台和花道之下的空间被称作“奈落”,同样也是沿用歌舞伎的称呼。

“奈落”源自梵语,是“地狱”的意思。关于舞台上使用“奈落”一词说法有两种:一是说用“奈落”指代黑暗幽深的地下,这种比较常见;另一种说法很有趣,据说魔物会潜藏在幽暗的舞台之下,因为对上面光辉绚丽的舞台充满嫉妒和怨念,时不时会作祟引起舞台事故。
在奈落中有各种机械和装置、大型的转动设备,确实是比较危险的地方。
舞台表演跟现在人们习惯的视觉娱乐方式如电影电视剧之类的不同,现场表演无法进行剪辑,那么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和过渡就要用舞台的手法处理。川岸君在观看表演中获得的新知识点就是关于场景转换。
暗转(暗転)是舞台最常用的场景转换手法,简单说就是灯光转暗,演员和道具移动,切换场景。人的眼睛暗适应还需要时间,舞台熄灯之后眼前一片黑,只能看见舞台上微弱的荧光定位点,听见台上跑动的脚步声,也是种有趣的体验。
纱幕(紗幕)是用非常薄像纱一样材质制作的幕布,这种幕布有个特性,当幕布的内侧没有灯光照明时,看上去是一片黑。如果内侧加上灯光,则可以透过幕布看到后面的舞台,生徒不用等幕布升起就可以开始表演。纱幕上也可以使用投影,打上标题或者CG。

使用纱幕转场能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通过旋转舞台的转动,配合升降舞台和幕布也可以起到场景转换的作用。
一场宝塚的秀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序幕(プロローグ),整个秀的开篇导入部分,在序幕中几乎所有的出演生徒都会华丽登台亮相。

中詰め,这个没有特别贴切的中文译名,指的是秀进行过半时几乎全员登台一起完成的热闹场景。

在序章和中詰め以及最后的Final环节中,镜球(ミラーボール)都非常有存在感。镜球,或者叫镜面反射球,是一个镶满镜面的球体,安装在剧场的顶棚上。当光线照在镜球上时,镜球旋转起来,把光反射到剧场的各个地方,营造热闹的氛围。
“フィナーレ”一词最初来自意大利语的 “Final”。在音乐中,它意味着最后的乐章,而在舞台上,它意味着整部作品的终章。
宝塚歌剧团的演出流程里,在结束时一定有一个Final环节。Final环节构成根据公演是一本物还是二本物有所差别。
Final环节通常以Line Dance开始。
Line Dance(ラインダンス),所有人排成一列跳舞,也可以称作“ロケット(火箭)”,最为中国饭所知的称呼是“大腿舞”。在1927年日本首个revue秀《モン・パリ》里初次亮相。
Line Dance是和制英语,ロケット(火箭)这个称呼则来自于纽约曼哈顿无线电城音乐厅(Radio City Music Hall)火箭女郎舞蹈团。这个舞蹈团的大腿舞非常出名。

二本物第二幕的秀可以把Line Dance安排在演出的其他部分,但一本物第二幕的Line Dance一定是进入Final环节之后。
Line Dance结束,大階段出现。
大階段是宝塚歌剧团代表性的舞台元素之一,于1927年首次出现在《モン・パリ》的表演里。
现在使用的大階段由特殊合金制成,平时靠墙收折存放,使用时靠机械展开,完全展开需要时间为2分20秒。展开的大階段高4.42米,长7米,前宽后窄,前面宽14.6米,后面宽10.9米,共有26级台阶,每个台阶仅有23厘米宽。大階段能承受80个人的重量。坐在二楼可以看到生徒在大階段上定格亮相时的定位点记号。

接下来就是由主演男役或者二番手带领群舞表演。二番手就是仅次于主演男役的男役star,在宝塚的番位体系中就是离顶点只差一步的人,在剧和秀中一般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群舞表演之后是Duet Dance。
Duet Dance(双人舞),通常由top控比一起完成的双人舞,偶尔也会有例外情况。

Lift(托举),就是字面意思,指舞蹈中的托举动作,经常在top控比的双人舞中会有男役抱起娘役转圈的动作设计。
在双人舞之后,就进入了Final最后的パレード。
パレード可以理解为谢幕,出演生徒按照一定顺序,全员从大階段上走下来向观众致谢。

エトワール在大階段上唱起公演主题曲,就是パレード的开端。エトワール(etoile)是法语“星星”的意思,有时也因为在パレード中担任的角色被称为“歌姬”。
歌姬在大階段上亮相之后有30秒左右的独唱,一般采用近似歌剧美声的唱腔用高音吸引全场观众注意。歌姬通常由组内擅长唱歌受到重视的娘役担任,偶尔也会因为各种原因由男役担任或者由男役和娘役一起担任。

每个在谢幕阶段走下大階段的生徒手上都会拿着一个叫“シャンシャン”的小道具。シャンシャン,中文一般音译为“香香”,香香每次公演都会重新制作,按照公演内容设计成不同样式。在香香里面也能看出不少道具制作的巧思。
谢幕的时候,生徒有严格的下大階段的顺序,低学年的生徒走在两边,出演主要角色的生徒走在中间。所有人都会唱着本次公演的主题曲,戏份重、番位靠前的几名主演亮相时会唱几句各自角色的角色曲。到最后就是主演娘役和主演男役登场,这时候就能看到宝塚歌剧团最广为人知的标志——大羽根。

羽根,官方介绍只有轻描淡写的两句“宝塚不可缺少的服饰。主演男役背负的羽根由鸵鸟羽毛等奢华材料制成,有些可以达到数十公斤重。”
被豪华大羽根晃花了眼的川岸君觉得官方的解释简直就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于是自己动手检索资料。
主演男役背负的大羽根重量一般在十几公斤到二十公斤之间,根据设计不同重量会有差异,制作要花费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大羽根直径达到两米,上面的长羽毛都要用金属丝固定。
除了竖起来像孔雀开屏一样圆形散开的羽毛之外,后面还拖着8条像瀑布一样垂到地板长达两米被称为“吹き流し”的羽毛尾巴。羽根的造型带来的空气阻力不小,走动起来体感的重量只会比实际重量更重。羽根上缝有大约5厘米宽的背带,可以从衣服肩膀上的开口穿过,像书包一样背起来。
大羽根不只看起来奢华,实际上也奢华。主演男役身上的羽根加上一身服装,花费能上百万日元。
主要男役带领主要出演生徒上银桥走一圈谢幕之后回到主舞台,再次谢幕之后緞帳落下,本场公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