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摘录
苏格拉底正忙着谈论伦理问题,他遗忘了作一整体的自然世界,却想在伦理问题中求得普遍真理;他开始用心于为事物觅取定义。柏拉图接受了他的教诲,但他主张将问题从可感觉事物移到另一类实是上去——因为感性事物既然变动不居,就无可琢磨,那能为之定义,一切通则也不会从这里制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可以看出,古代西方思想对逻辑和自然原理的重视,就是近代西方能够走向科技化的原因。】——16
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不管有无苏格拉底其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一个人总会出现;即使苏格拉底是超世的,世上也会出现。——26
倘在各个个体以外,全都没有另一抽象事物存在,那么所有事物就只是感觉对象而世上就不会有理知对象,所谓知识就只是感觉,感觉之外便无知识。又,永恒与不动变的事物就也不可能有;因为一切可感觉事物皆在动边而悉归灭坏。但,如果全无永恒事物,创造过程也不会有;一物必由另一物生成,在这生生不息的创造系列上,必须存在有一原始的非创造事物;万物总不能由无生有,因此这创造与动变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初限。每一动变必有一目的,完成一个事物者,这种创造就不会发生;一个动变达到之顷正是一个事物完成的时候。【如果不存在那么一个不变动的意式(理型),那么公式与因果律便不会存在,今天的太阳明天就会从西边升起、而后天复又从南边……全无规律;人也更不能维持其自身,因为他每一秒都可变化作他人。正是有这么一个从幼至长、由长到老的过程(秩序),万物才能持存,才能是他们自己的样子。】——48
立体之中并无形状;石块里是找不到赫尔梅像的,正方立体中没有半方立体;所以面也不在体内;若说面在体内,半正方立体的面也将是在正方立体内了。【12点中并不包含11点,同样的,老年人身体内也没装有一个少年郎,虽然我们可以说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来的,但前者却也是后者终结后产生的新的形态。所以当我们说“爱过”这个词时,既代表着一个事实,也代表了一个终结;这并不意味着这人体内还有“爱着你”的因素,但我们也不会否认他不会再爱你,因为“对你已没有”感觉这一事实也具有着被终结的可能。】——55
所以当他在要喝水时,就进向水边,当他要访人时就进到人前。假定同一事物既可是人而又可不是人,那么他就得将一切等量齐观了。但是,如上所述,每一个人的行动没有不是在趋吉「向于某些事物」避凶「免于另一些事物」。似乎举世的人,即使不能判明举世一切事物,他总是会断定若干事物的利害善恶的。【人们可以一下向右走、一下向左走,但他不能同时既向左也向右。同样地,一个混搭的穿衣法既不可能叫穿西装,也不能叫穿汉服,因为它们皆有自己的规定。是以我向来不认可某些人所说“两种思想互补”的概念,盖因你这家取一点,那家取一点,这些部分便不再代表那些个家子,而只是断片的接合。一个能自愿和女性发生关系的人便不可能叫同性恋,这是原则问题。是以我认同梁漱溟所说的“如果说:‘两边都不要偏,我们要一个均衡!’则只是一句空话,不着边际,说了等于不说。”】——72
如那个闻名已久的赫拉克利特学派克拉底鲁所执持的学说,可算其中最极端的代表,他认为事物既如此动变不已,瞬息已逝,吾人才一出言,便已时过境迁,失之幻消,所以他最后,凡意有所指,只能微扣手指,以示其踪迹而已;他评议赫拉克利特所云“人没有可能再度涉足同一条河流”一语说:“在他想来,人们就是涉足一次也未成功。”——76
一般说来,一物灭坏,必将因此而变现有某物;一物生成,必有所从而生成之物在前,亦必有为彼而有此生成之物在后,而这一过程不能无尽已的进行。——77
事物之呈现于各人,所得现象原不一致,即便呈现于同一人时,前后也不一致,甚且常常同时发生相反的现象,(当一物置于我们交叉的两手指间,触觉则谓二,视觉则为一)——对于这些人们,我们将说是的,但这不在同一感官上,不再同一时间内,不在同一情况下,如果这些条件具备,所呈现的将属真实。——80
但世间倘有一些永恒,不动变而可脱离物质的事物,关于这一类事物的知识显然应属于这一门理论学术——可是这并不属之物学,也不属于数学,而应属之一门先于两者的学术。因为物学研究可独立而非不动变的事物,数学的某些部门研究不动变而包涵于物质之中不能脱离物质的事物;至于这门第一学术则研究既是独立又不动变的事物。一切原因均须具有永恒性,而于此为特重;这一门学术所探求的原因,于我们看来就很像是神的作用。这样,理论学术就该有三门,数学、物学、以及我们可称之为神学的这一门学术,因为这是明显的,如果神存在于某处,那就该是在这些事物中了。最高学术必然研究最高科属。理论学术既优于其它学术而为人们所求,则这一门就应优于其它理论学术而更为人们所企求。人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门第一哲学是统究万类的普遍性学术抑或专研实是这一科属;在这方面,即便是数理各门也并不全然相似——几何与天文各研究某些特殊事物,而数理则普遍地应用于这些专门学术。我们答复说,假如自然所成各物以外别无本体,则自然科学「物学」将是第一学术;然而,世间若有一个不动变本体,则这一门必然优先,而成为第一哲学,既然这里所研究的是最基本的事物,正在这意义上,这门学术就应是普遍性的。——123
于是,我们倘接受这观点,物质就应是本体。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本体主要地是具有独立性与个体性。所谓本体,与其认之为物质,毋宁是通式与通式和物质的组合。而通式与物质的组合式可以暂予搁置的,它的本性分明后于通式。物质在这一涵义上也显然为“后于”。——131
现在让我们再来讨论一般公认的诸本体。这些就是可感觉本体,一切可感觉本体均有物质。底层是本体,本体之一义即物质,其另一义则为公示或形状。第三义则为两者的复合,这有这复合物才有成坏而全然能够独立自存……物质显然也是本体;因为对于所遭遇的一切相反变化中自有一些事物为此变化之底层,变化在这底层上可得进行……本体之作为底层与物质而存在者,亦即潜在本体,一般均认取,尚待我们说明的应是可感觉事物的现实本体。——165
物质虽只一种,如动因有异就可产生不同事物;例如木材可以为箱亦可以为床。但有些不同事物,其物质必须不同;例如锯不能用木材来制成,这也不是动因所能为之措手;动因无法造成一把羊毛或木材的锯。但不同物质若在事实上,造出了相同的事物,则这制造技术,即动因,必然相同;物质与动因倘两都不同,则产品必然相异。——170
现存之物并不中止;我们曾已活到如今,如今还是活着。——183
一切不灭坏事物之存在均为实现存在。一切具有必然性的事物也不会潜在地存在;所谓必然事物即基本事物,世上若没有这些,其余一切也就不会有。【对应了前文的“不管有无苏格拉底其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一个人总会出现;即使苏格拉底是超世的,世上也会出现”。“要是世界有终结,那么它早就已经终结了”。】——188
潜能同时涵有各个对反;但相反两项不能同时存在,相反的实现也不能同时见到,例如健康与疾病不得两存。【辩证法。虽然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但事物不可能同时朝着辩证的两方发展;要么就是白天,要么就是黑夜,黄昏和黎明虽然光线暗淡,但它们仍属于白天,因为黑夜之谓黑夜,便是指看不见光的时候。】——189
肌肤或白或黑不为种异,白人或黑人虽各系以异称,而实非异种。这里只有在物质方面考虑着问题,物质不创造差异;因为这人与那人各有其骨肉,但这并不使两人成为各别的品种。——210
哲学并不要就个别主题具有这些或那些偶然属性,它所尚想于事物者将以阐明万事万物之所由以成为此事此物之实是而已。——物理与数学的地位相同;物学研究事物之属性,阐明其动变原理而不管其实是为何如;所以物学和数学必须编次为智慧的分支。——220
这是明显的,问题起于感觉;同一事物实际并不会于此人味甜而又于彼味苦,如其有别,其中一人的味觉当已受损或有所变改。若然如此,大家就该以其中的一方为度量事物的标准,而不用那不正常的另一方。——222
总之,凡认为世上一切事物皆变动不息,没有一刻能保持相同的情态,用这样的观念作为我们判断真理的基础,这是荒谬的。探索真理必以保持常态而不受变改之事物为始。这些当以诸天体为最宜;列宿千古无恙,昨今相同,不参加变化,也不会一刻这样,一刻又那样。——223
物学所讨论的是自身具有动变原理的事物;数学是理论学术,讨论静止事物,但数学对象不能离事物而独立存在。那么异乎这两门学术,必是专研那些独立存在而不动变事物的学术,这样性质的一类本体,我们以后将试为证明其实存于世间。世上若真有这样一类的实是,这里就该是神之所在而成为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于是显然,理论学术有三——物学,数学,神学;理论学术为学术所共尊尚,神学尤为理论学术所共尊尚;每门学术各因其所研究对象之高卑为优劣,而神学所探索者,固为世上最崇高的存在,是以优于一切学术。——226
灭坏也不应是运动;因为运动的两个对反为动和静,但灭坏的对方却是生成。【运动即是事物脱离了它的原本所处的位置而进入到另一个状态中,所以“事物的破坏”不是运动,“事物破坏成碎片”才是运动,因为破坏本身不一定使事物变成别的样子,比如“事物破坏后还是它自身”。】——236
因为每一动变是由某些事物变为某些事物,生灭亦然;只是生灭变化之入于对反与运动之入于对反者其道各异。——237
凡能运动的也是能作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的,凡生成者亦消失。故生成者当于一经生成的生成之顷即便消失;那么,凡是正在消失的事物,必须是此刻正在生成的事物。【能量守恒】——238
欲望与理性的基本对象相同。欲望所求为虚善<外表事物>,理性所求为真善<真实事物>。但思想<理知>既为起点;欲望自应后于思想,而思想固当先于欲望。理性动于理知对象,对反两系列中的一列本身就是理知对象;在这系列中本体为首,而在本体中则单纯而实现者为首。——251
思想与所想者接触,相参与,而两者循合于一体。凡能受致理知对象之怎是者,才得成其为理性。于思想活动之顷间亦正思想持获其所想对象之顷间。是以思想<理性>所涵若云容受神明,毋宁谓禀持神明,故默想<神思>为惟一胜业,其为乐与为善,达到了最高境界。如云吾人所偶一领会之如此佳境,神固万古间未尝一刻而不在如此之佳境,这不能不令人惊奇;若谓神所在境宜更佳于如此者,则其为惊奇也更甚。而神确在更佳更高之处。生命固亦属于神。生命本为理性之实现,而为此实现者唯神;神之自性实现即至善而永恒之生命。因此,我们说神是一个至善而永生的实是,所以生命与无尽延续以至于永恒的时空悉属于神;这就是神。——252
善与美是不同的(善常以行为为主,而美则在不活动的事物身上也可见到)。——271
结果已是明白的了,若无普遍性则事物必莫得而认取,世上亦无以积累其知识,关于意式只在它脱离事物这一点上,引起驳议。可是,他的继承者却认为若要在流行不息的感觉本体以外建立任何本体,就必须把普遍理念脱出感觉事物而使这些以普遍性为之云谓的本体独立存在,这也就使它们“既成为普遍而又还是个别”。照我们上述的看法,这就是意式论本身的惩结。——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