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两套教学大纲
“下课!“ 话音未落,有学生问:”马老师,这周的作业是什么?“ 是什么呢?道德与法治我留什么作业呢?抄写?又不是语文课?背诵?似有必要,但背诵哪些呢?又没有名言名篇,全是些条条框框。不背,学生答题全是口水化的东西,宛若老奶奶的唠叨,理是那个理,但就是不爱听,毫无专业性、法律性。 ”回去把那些重点段落熟读一下。“ 我不加思索,随口一答。 但哪些重点段落呢?我没说,其实,我自己也不甚清楚。教材上的东西乍一看,都算不上重点,理解即可,但细一想,”万一要考呢“,心生后怕。 我亟待做一件事情,按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不一定是段落,可以是一些道德与法治基石的原则性的话,如”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必须受到追究“等。 之后,当然不是死记,而是理解性记忆。都是记,二者的区别在于,死记硬背将人的视野锁死在那个识记的框框里,而理解性记忆将识记的那个框框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这是一个智力背景,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智力背景。” 这个智力背景不是别的,正是与学科相关的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有两套教学大纲,一是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二是课外阅读。在教电流定则时,苏霍姆林斯基搜集了一个有55种图书的专题书架,全与电的性能相关,供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有趣的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他们向我提问的问题简直多极了“,”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最终,”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一听就明白“是教师所渴望的、理想的教学状态。 道德与法治的专题图书架上可以放些什么书呢?与法治有关的有趣的、有吸引力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有哪些呢?通读完宪法,难道再通读民法典?我的晨读课上一人一段朗读安徒生童话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童话与法治是否相关?童话里有没有法治思想?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202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