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对家乡菜有个俏皮的总结
徽州人对家乡菜有个俏皮的总结——“严(盐)重好色,轻微腐败”,后半句以臭鳜鱼和毛豆腐为代表,而前半句,也真的是徽州特色。
徽菜好吃,很多菜颜色较重,造型也不够精美,可一旦到了嘴里,就是说不出的舒坦和自在。
重口味的臭鳜鱼:
因为山多路难,想吃鳜鱼的徽州人不得不将之从山外运进来,但路途遥远,原本新鲜的鱼还未到达就已经变质了。为了保鲜,渔夫将鳜鱼切上几刀后放入木桶中,再撒上盐以保证鱼肉的鲜美。这样,虽然鱼肉在路途中有轻微发酵,闻上去有些许臭味,烧过之后却有异样的美味。世代相传下来,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无意中却成全了一道名菜。
安徽人家的大厨完美的传承了这些经典的烹饪技法。在安徽人家,臭鳜鱼有个共同的标准,那便是闻着臭,吃着香,鱼肉洁白细腻,呈饱满的蒜瓣状。“蒜瓣状”是所有厨师不约而同会说到的一个词,它证明鱼是用活鱼腌制而成的。用筷子拨开鱼肉后,如果肉和鱼骨很容易分离,说明发酵也恰到好处。

令人爱之深的毛豆腐:
发酵好的毛豆腐十分惹人喜爱,白白的毛一点点翕动着,你完全不会去联想“微生物”这种字眼,而只觉得它们灵巧柔弱,很是可爱。
根据白毛的长短和颜色的不同,可分为“虎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四种。温和柔软的豆腐是中国人的普世价值,稍微过油煎一下,让豆腐起壳,多一点点自我保护的口感就是我们的大众口味了。
安徽人家的黄山毛豆腐,表皮微焦,内里却是腻滑的质地,有点类似正在融化中的蓝莓奶酪。
葛粉圆子:葛粉圆子是让当地人骄傲的一道名菜,这道传统徽菜也叫“细沙炸肉”,最地道的做法是“肉泥裹糖馅”。传统的做法热量很高,安徽人家的大厨将其改良,将山区盛产的葛根磨成粉,再包成葛粉圆子,这样既有传统的印记,也符合健康的需求。
到了今天,雕栏玉砌犹在,鳜鱼的朱颜不改,“崇文重商”变成了旅游的招牌,不断吸引着我们这些外来的人去看认真经营与生活的本地人。
安徽人家酒店,做地道徽菜,让徽菜在这光阴往复、进进出出中,一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