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战国小糊咖的先祖很牛x?
战国七雄中有一个诸侯国,自封国后便一直很“糊”,存在感很低,低到一度让史学家们怀疑有没有这个国家的存在,好在后来有文物出土。 他,就是北燕,一般我们都直接称燕。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诸侯国的始封君在当时非常牛,与周公齐名,他俩甚至有个“组合”名,叫“旦奭”。 这位北燕始封君主便是召(shào)公奭(shì)。 (此处本该有图片 但图片不知怎的放最后去了,是我脑子有问题还是那啥不正常?我emo了) 召公奭,姬姓,有人说他是周文王私生子,更多的说法是周王室旁支,总之就是家里的亲戚。因协助周武王伐纣,被封在北燕,但他与周公一样,派了儿子去北燕就国,自己仍在周辅佐周王。 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即位,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为“太傅”,召公奭为太保,二人与吕尚的“太师”合称三公,也是史载第一位太保。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 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 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戌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於是召公乃说。 从司马迁的记载看得出来,召公和周公二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发生问题也及时沟通交流,想办法解决问题。 周成王去世后,周康王即位,召公继续辅佐新君,有了周公和召公的全心辅佐,加上两位周王的励精图治,周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 而后人常将召公奭和周公旦合称为“旦奭”,喻为匡扶天下的功臣。 召公奭的功绩不仅体现在朝堂上,他对于地方的治理也颇有建树,深得民心。 有诗为证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fèi)甘棠, 勿翦勿伐, 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 勿翦勿败, 召伯所憩(qì)。 蔽芾甘棠, 勿翦勿拜, 召伯所说(shuì) 诗的写作背景《史记》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说的是:召公奭去巡视乡邑地方,不忍打扰民众,便常在棠树下安营扎寨,在此地办公,他处事公道,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到召公奭去世后,当地民众感怀他的仁义,不愿意砍伐他所宿的棠树,为纪念他的仁德,于是作诗《甘棠》。 而后人虽早已看不到那棵树,但时常怀念它,借此来怀念召公奭。 司马迁也在最后赞叹,燕国虽小弱 且夹杂在齐晋和戎狄间,却是姬姓国最后一个灭亡的,这大概是因为召公奭的仁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