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又有一位职场妈妈辞职了……听听她怎么说?
当听到旗旗妈辞职专门做陪读妈妈的消息时,我是震惊的。她在我印象中是独立又能干的职场女性……为什么她甘愿放弃这一切?我心中冒出了一百个问号。 于是,我干脆邀请旗旗妈开个专栏,分享她的感悟、她的陪读生活,而她,也需要一个梳理心情的出口。
教育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痛点、一个时代的焦虑,每一位努力的妈妈都值得尊敬,也希望每一位妈妈的育儿经历都对其他妈妈有所启发! ——末非
本期撰稿人:旗旗妈
7月底中考成绩一发布,我以最快的速度跟公司提离职,让公司尽快找人接替我,我则把重心迅速切换到孩子高一的规划准备上。
我也没想到,自己突然成了一名陪读妈妈。
刚好最近有太多针对女性放弃工作全职陪娃的讨论。比如,云南大山女校校长张桂梅,不认可自己的学生做全职妈妈;三联生活周刊一个女性调研“是否接受自己成为全职妈妈”,女性自己认可度只有20%不到;甚至还有更加负面的,因陪读造成的各种亲子冲突……
教育竞争之无情,资源争夺的残酷,让妈妈们在陪伴孩子和职场打拼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妈妈们的焦虑无处遁形。
在选择辞职全职陪读的时候,周围的很多朋友、亲戚,要好的同事就有很多争议:觉得我牺牲太大,觉得一直习惯职场的我会在全职陪读后失去自我,也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即使和最好的闺蜜讨论,她们也未必就认同。
相反,倒是身边一些男性的朋友和同事持支持的态度,这也挺有意思。
总结一下,大家争议的焦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背景有赚钱能力的女人为了孩子辞职,太可惜了!
毕竟,我供职于一家以高强度和残酷淘汰制闻名的国内龙头通讯企业,以我的能力,15年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现在中年离职,不但回不去这样的大企业,可能重返职场也难了;更不用说,家庭经济收入会缩减一半……
对于辞职的决定,我当然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没想过:
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是否就是牺牲和奉献?从孩子的角度,哪种陪伴具有更高的质量?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真的对孩子最好吗?
我其实自己已经有答案,但我不想做任何定义和结论。因为每个妈妈的情况、娃爸的共识度、娃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只想就我个人的情况谈谈,希望带来更多扩展性的讨论和思考。
想要说的实在太多,这篇先从孩子的角度谈一谈。
孩子中考之后,按照他的成绩有三条路:上家门口的民办学校,或者公办校国际班,还有就是去以严苛著称的县中读书。
孩子坚定地选择了第三条路。第三条路是最艰难的也是代价最大的,孩子和我心里都很清楚。
我相信他已经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家孩子比较晚熟,性格偏内向,在初中阶段我也和他断续灌输过出国这条路径,他最要好的同学就去英国了,并一直保持联系;初一暑期他就去美国游学二十多天,但回来后,孩子明确说他不喜欢国外,他就喜欢祖国。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自己知道他更加适合什么样的道路。
经过中考失利和填报志愿那几天,他似乎突然长大。他明白在他人生的起步阶段,没有过硬分数就不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没有好的平台和持续拼搏,他就会逐渐甘于和适应平庸,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法领略这个精彩的世界……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家长持不同观点:又开始唯分数论,难道就只有分数这一个评判维度,难道非要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吗?!
当然不是,我一直就不是一个逼孩子的鸡血妈妈。所以我当年有能力给孩子买最贵的鼓楼学区房却选择了可以给孩子更多时间、让他逐步发力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一再强调,在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后,我要做的就是给与尊重和支持——不管这是否完全符合我的价值观。
孩子做出这个选择,让我很欣慰,我看到了他的人生目标感和内驱力开始蓬勃地生长。这是我在他初中阶段一直没有等到的。
这是他中考失利后能够得上的最好教育资源,他在选择这条路的时候,明确、坚定;他也同时选择了我——他的母亲,孩子希望我陪着他。
孩子需要一个坚强的后盾,一个他信任的人,可以给他力量和勇气的人,始终站在他身后。他选择了我, 只能是我,没人取代。我其实有点开心还有点小骄傲,孩子最信任的人是我——我的亲子关系已经超过了很多母子,这一点上我算是成功的吧?
这是让我下决心辞职陪读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也是让我坚定信念这条路会走好的原因——因为好的教育,前提就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陪读之路能够成功的基石。
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我觉得不会。
基于三点:
首先,这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路;
其次,我从来不跟孩子说我辞职是牺牲,我自己也不把这个定位为牺牲。我只是陪伴,陪伴就是价值,过程就是意义;
再次,我的生活重心虽然整体偏移到孩子身上,从职场自我的打拼切换成帮助孩子的学业成功,但我仍把自己过好放在第一位,我自己要越来越好,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也有朋友说,高中孩子已经可以独立,有孩子都一个人出国了,何必要你辞职来陪伴,这不是让孩子始终无法独立?!
我觉得每个孩子个体差异很大,性格、独立性发展、际遇都有所不同。对于我家孩子来说,中考的打击、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传闻中的县中模式,都让他对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不确定的恐惧。
孩子虽然有勇气走出这一步,但始终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他缺乏一种对未来的控制感。
他需要一个孔雀翎。
古龙有一部小说,叫《七种武器之孔雀翎》,里面的孔雀山庄借给高力孔雀翎——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高力因为带着孔雀翎,迎战时气势十足,轻松打败对手,根本没有用到孔雀翎。归还时庄主告诉他实情,真的孔雀翎早已遗失,借给他的其实是假的。高力有实力,但缺乏信心,这时候, ”孔雀翎并不只是种武器,而是一种力量”。高力作战前想的一定是,我就算最后关头打不过,我还可以动用孔雀翎。这让他有了自信,所战披靡。
我要做的就是孩子的孔雀翎。
我想,通过这三年,他可以重建信心,自己在内心找到人生的孔雀翎。
以上所有,都是陪读更多的是带来精神上的信念, 作为陪读的母亲角色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作为母亲,我并没有第二种选择。
前途漫漫,并不好走;成败如何,没人能给出答案……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