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
小时候喜欢看书,经常会去新街口的大众书局(现已搬迁)或是新华书店,拿起一本书,坐在台阶上,一坐就是一下午。
大学学的是工科专业,并且学校是没什么人文气息的理工科大学。大一选择参加了校通讯社,负责校报的采写工作,后来成为了社团的负责人。在社团里的三年里,满足了自己写作的需求。
研究生期间,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同门里比较突出,导师尤其“器重”我。他的所有行政材料、非学术性的论文、申请基金的本子以及各类稿件,都留下了我的笔迹。直到毕业,回过头想想,我为他所写的文稿至少也有数万字。
直到现在,写作这件事其实和我的专业、工作都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因为内心里本能的喜爱,我一直刻意让它若隐若现地存在在我的生活里。我认为自己是喜欢阅读,同时擅长写作的。但是写作的习惯在成年之后没能保持下来,甚至后来很少再沉下心来阅读,缺少摄入和输出,这项能力自然是生疏且没有活力的。
最近两年,工作异常繁忙,生活也经历了一个个剧变。很多个长夜里,只有自己能与自己对话,心底最深处的煎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渡过。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越来越匮乏,我固有坚信的认知和面对世事的哲学不能让我继续良好地自处。我的内心里逐渐涌现出一种渴望,我想要阅读,我不能克制自己本能对感性力量的需求。
我的职业让我养成了缜密、理性的思维,而我本质不是一个过分理性的人,有时候我甚至已经忘记我本能的情绪反应是如何,因为感性的思维往往在萌发时就被习惯性的压制住。
前段时间,我终于再次走进了书店,扑面而来书页的香气让我一瞬间找回了内心所追求的意义,大口地呼吸,无比的舒畅。我在书堆中找到一本余秋雨的《老子通释》,坐在书店里读了四十分钟,而后决定买回家继续看。
完整的读完《老子》,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长期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现代人,也是需要阅读一些朴素、自然的哲学理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无法突破宇宙和自然的力量,苍穹瀚海是千百年来人类仰望而不可及的边界,这种无形而不可名状的力量是可以俯视人类,教导人类的。因此,自然的哲学是亘古的,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又是历久弥新的。它不依托于任何物质存在,而是一种人类与自然最神秘的连接。
老子最经典的观点是“无为而治”,他所说的“无”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没有”,而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代表本原、自然、朴实。他最喜欢使用的意象是“朴”(即未加修饰的木头)和“婴儿”,拥有完整的躯体,却柔软而未雕。因为纯洁无染的本心,才是道之所在。这里又不得不引出老子另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理念---“逆向因果”。他认为庞大的物体意味着衰败,壮大是灭亡的前兆;人杰地灵意味着曾经的破败和凋敝,也意味着未来可能的灾祸;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大”不是极尽作为,而是保持虚静的心境,真正的“大”自然会生出。
老子的一些理念我觉得过于悲观,否认了教育的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我觉得这是他历史的局限性,不影响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他的社会背景而言,《道德经》的哲思无疑是伟大的。
过去的我困囿于自设的圈限中,没有学会如何面对本心。看看这个自然吧,无论伟大或渺小,无论善良与邪恶,它都一并容下,它不惧怕直面任何存在,因为它知道无为,所以无败,无执,所以无失。
我会在这里继续记录我的心情和故事,继续阅读和感悟。我早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迫不及待想见识一下自己真正的色彩。